島嶼原生力的感動《戀念百合》
12月
14
2011
戀念百合(阿鶴 攝,蒂摩爾古薪舞集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13次瀏覽
黃昭綸

自己曾經是一個文字創作的逃兵,現在是一位職業劇場攝影師,看舞與攝舞接手了文字創作曾經帶給自己的快樂。舞蹈對我來說也是藝術創作的形式之一。於是從開始接觸舞蹈後,自己幾乎是用文字創作的原理及閱讀的方式來「閱讀」舞蹈。在進出於劇場約莫5、6年的這段時間,我發現藝術創作即便採取了「舞蹈」這樣的形式,仍舊逃不開創作過程所必然會經歷的痛苦、矛盾、自溺……種種情感糾結,直到創作真正產出並且搬上舞台,才是一個心情平復或思想的解套。一個演出好不好對我來說或許不是重要的,但我卻格外地在意眼前的這個演出所呈現出來的,是否有足夠的能量能讓我感受到這個作品的背後,也是經歷過如產婦分娩般完整的疼痛,才會決定自己要不要給予這個作品真誠的掌聲。

基於一種個人式的島嶼情結,作品的原創性也讓我格外在意。台灣長久以來在歷史上一直是一個「被殖民地」的角色,連帶在藝術文化層面也一直是外來文化的「殖民地」,因此,我們擅長依賴或改編,卻欠缺主動創造的能力,比如我們的民族舞蹈一直都表現著強烈的中國色彩,芭蕾與現代舞蹈則承襲著歐美地方的肢體基因,我們鮮少在舞蹈演出中,看見真正屬於台灣原生的身體特色,一直到閱讀了蒂摩爾古薪舞集《戀念百合》舞蹈創作,讓我第一次與內心對現代舞的感動碰了面。

隨著電影《賽德克‧巴萊》所帶起的原住民熱潮,重新喚起近期台灣社會對這塊島嶼的原生文化、藝術及相關訊息的關注與矚目,而這些關注與矚目在蒂摩爾古薪舞集《戀念百合》舞蹈創作中似乎得到了一個詮釋得相當完整的平衡觀點。《戀念百合》以擬舞劇的方式呈現。故事由舞台上圍繞在百合花叢中、象徵部落的鐵雕藝術品作為開端,概念源自排灣族鐵雕藝術家「雷恩」一個寓言式的夢境。

「百合」在部落的精神意義為神聖、純潔,但隨著社會的進步與時代價值觀的改變,有多少新世代部落青年,仍願意將這樣的傳統價值奉為準則?或視為美德?在《戀念百合》的演出裡,蒂摩爾古薪的舞者透過舞蹈,將近代原住民文化發展的質疑、淪落、掙扎、回歸、重拾的演變過程,以分明的段落和完整的「起、承、轉、合」文章式結構,清楚、精準而深刻地傳達了舞作的內涵。作品的結尾同時也不落入「對觀眾進行誘導或下結論」的俗套,而是將部落文化價值觀定位留待觀眾思考,也為整個演出賦予了更好的平衡感。舞團藝術總監廖怡馨同時表示:如果百合代表著原住民文化的母體根源,那麼百合的未來只是一場夢境?還是可以再度形成一種讓部落青年回歸的凝聚力?這樣的思考要留給觀眾、留給時代來決定。

隨著台灣社會媒體及行銷方式的發達,許多時候,我們接觸到一個作品的行銷形象與作品本身的質量,並非等號,多半是行銷強過作品。我一直以為相較於文字,舞蹈並非一款有效的訊息傳達方式或說媒介;如果舞蹈本身的肢體意象不夠精準、甚至太薄弱的肢體內涵或太繁複的意義指涉操作,都可能讓一個舞蹈作品冒著流於形式的危險。蒂摩爾古薪舞集的新銳編舞家巴魯.瑪迪霖,以自身長期對部落長者傳統舞蹈步伐的觀察作為核心基礎,恰如其分地加入現代感十足的舞蹈元素,使整個作品新穎脫俗,同時也隱然扣緊著傳統部落舞蹈沉穩、踏實的肢體意涵,在新舊舞步中找到協調性甚至美感,是現代舞創作相當不容易的一部份。更值得一提的是,作品中的舞蹈動作設計正是展現著一種島嶼原生的主動創造力。

《戀念百合》在音樂製作方面也別具新意,除了加入快節奏的電子音樂,催化了原住民舞蹈的肢體力度外,令人意外地搭配了蒙藏少數民族呼麥(喉音唱法)及馬頭琴的現場演出。「我們不希望讓演出的格局狹窄,這些蒙藏音樂同樣來自山林原野,那種受大自然陶冶過的音樂靈性是不謀而合的。」即便不用透過藝術總監廖怡馨的演出會後座談說明,相信觀眾也可以不言可喻地感受到兩種文化不同但靈性相通的協調性。做為一個舞蹈領域外的觀眾,絕對不敢妄稱自己擁有評論舞蹈的專業能力,但就創作層面的深度與嘗試創造屬於台灣舞蹈身體特色的努力,蒂摩爾古薪舞集《戀念百合》的舞蹈創作,除了是一個好作品,更是自己關於現代舞蹈難得的第一次由心感動。

《戀念百合》

演出|蒂摩爾古薪舞集
時間|2011/11/13 14:30
地點|台南市立文化中心 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個故事以細膩的詮釋方式,傳達每位原住民青年從都市(City)生活返鄉時面對部落(Tribe)親友的雙面(Diprosopus)態度,是一種遊走於傳統價值觀與新世代迴路的盲者。舞者以身體展現的方式表達了返鄉的青年心境,同時拋出傳統與現代之間到底是什麼?(胡哲豪valagas gadjeleman)
12月
16
2011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
《密室三舞作》透過猶如儀式性的招魂的手勢,描述著人與人之間相互拉扯的情感關係,試圖在困境中召喚出人性中暗藏的魔鬼。三間密室以驚悚的氛圍綻放恐懼,然而,在毀滅殆盡的空間中,仍可透過舞者反覆的動作傳遞出人類對愛的渴望
11月
24
2024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