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變形——《半生瓜》
5月
31
2022
半生瓜(隔離島劇團提供/攝影R.L.)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01次瀏覽

謝淳清(專案評論人)


親子對話無語的疲憊無力

《半生瓜》呈現一段母女對話,以當代香港作為具體情境的背景,內容講述一個長年經歷失智照護的家庭,並通過這個時代共同面臨的課題,將關注的焦點投射於平凡的生命。劇情裡,多年未歸的女兒,突然返家,告知即將的喜訊與計畫,母親熱心款待也說起近況,只是,探望久病父親的來意,始終沒有實現,變成一場未盡的造訪。然而相處過程有說、有笑,也有發脾氣,互相透露對於生活的希冀和失意。母親被挖苦廚藝差勁、長輩圖遜;女兒被碎念不願回家、不回訊息。母女之間的親情依舊,彼此卻已不再熟悉。

圍繞著現實的話題,如成家、存款、房價、社工等,透露對於當下年輕世代的同情。社會的變遷,使女兒這一代人拼命追求的成果,再也難以超越自己的父母親。刻板化的母親造型(旗袍連身衣、包鞋),以及二人不同的腔調語氣,特別強化出時代差距、觀念差異。雙方往往以短暫的沈默,緩解無從分享的題材、沒有共識的提議,如婚姻、父親的安養等問題。即使言談間也有幾近爭吵的情緒,爭議的結果永遠不敵現實的壓力,逃避與無語終究取代說服或爭取,女兒負氣離去,徒留沈積一室的疲憊感與無力。


半生瓜(隔離島劇團提供/攝影R.L.)


受縛於空間的心理困境

如同這心理上的困境,人物與空間的關係,彷彿刻意經由一種產生干擾、枯燥、封閉的場面調度,將命運帶給角色的凝滯狀態與沒有出口,具體地動態化為徒勞、困頓、苦悶的感受。以鏡框式舞台營造出的單一場景、扁平格局,以及大多是橫向來回的走位,突顯出一種體感上的單調與消磨,連同情節內容所需的紙箱物品堆積(母親為了通風,自房內搬出不少物件堆疊於客廳中),更讓人物於場中的徘徊走動,變得障礙又受阻;處於座椅的情景,顯得受困或束縛。

此外,父親於房內沈睡的劇情設定,賦予父親一種不在場的形式,反而透露其存在感就像籠罩的陰影。而走往父親房間的方向即是朝向舞台前方的安排,使演出本身與觀眾席之間的第四面牆,藉由情節或動作演繹被推移,一種人物之於禁錮的直面或企圖打破,得以從中爆發張力。尤其,母親手持菜刀走向父房的落幕,連同血色照明的警報氣氛,猶如以一道永恆的影射,喚起暴力的場景。


半生瓜(隔離島劇團提供/攝影R.L.)

故事的尾聲,事實上,在這獲獎公開的劇本裡【1】,清楚寫出砍殺的終局。創作者在一則訪問裡表示【2】,這個來自社會新聞的靈感,表面上是一則人倫慘案,內心卻是出於愛,導致這長年照護者,為了讓雙方獲得解脫,以絕對的方式,結束對方的生命。這或許說明為何原劇名是「半生瓜」加上「I Love You, for Sentimental Reasons」【3】,一首Nat King Cole於上世紀中葉唱紅的抒情歌曲。藉此直接破題,一方面回顧人生,一方面強調雋永深情。

只是,劇中角色對「人需經歷半生才會懂得苦瓜回甘」這種道理的否定,以及始終厭惡卻仍然繼續吃苦瓜的情節設定,使半生瓜的寓意,淪為荒謬的幻影。女兒所嚮往的父母傳奇愛情,亦早已失落主流幸福的定義。母親視自己為牽絆父親的主因,自陳說該放棄,好讓父親得以重獲自由的生命。倘若最終的悲劇,是為成全這份愛情,絕不是要將愛還原為單純的一般性,或是浪漫化為失序境遇中的一股超越之力,而是逼顯其激情、終極與變形。


註解:

1、此作品為第23屆臺北文學獎舞臺劇本組評審獎劇作,全文內容公佈於官網。

2、〈90 後港青憑劇作《半生瓜》奪臺北文學獎 - 本月 6 至 8 日在臺演出 - 設廣東話專場〉,同文報道,04/05/2022,https://commonshk.com

3、於「萬座曉劇場」呈現的本檔演出以《半生瓜》為華文劇名;《I Love You, For Sentimental Reasons》為英文譯名

《半生瓜》

演出|隔離島劇團
時間|2022/05/06 19:30
地點|萬座曉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