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傳統當代的經典傳奇《慾望城國》
12月
29
2016
慾望城國(當代傳奇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542次瀏覽
徐承郁(社會人士)

當代傳奇劇場的創團作《慾望城國》,三十年後為慶祝甫落成的台灣戲曲中心,再度搬演。這齣經典之作當時以勇於顛覆傳統的前衛精神,賦予京劇在現代舞台活潑的表現力,也藉由跨文化之文本對話,吸引了許多原本對傳統戲曲陌生的觀眾,進而讓世界認識台灣京劇驚豔的創造力與爆發力。此種「當代」京劇形式與精神,不但成為該劇團致力的創作主軸,更彷彿向湖心拋石,在戲曲和劇場界泛起陣陣漣漪。

改編自莎士比亞的悲劇《馬克白》,細膩描繪權力鬥爭下陰暗幽微的人性心理,《慾望城國》將西方的故事置於東方戰國時代的薊國,故事講述敖叔征與孟庭將軍受到山鬼預言蠱惑,敖叔征在夫人的慫恿下殺王篡位,又擔心孟庭之子孟登奪取手中的權勢,而對孟庭父子趕盡殺絕,孟登僥倖逃脫。而敖叔征夫婦卻開始為自己的野心反噬,恐懼不安如幽魂鬼魅盤桓縈繞,先是敖叔征在宴會被孟庭的鬼魂嚇得破膽,而後敖夫人精神錯亂,永遠清洗不盡沾血的雙手,自盡而亡。孟登也聯合燕軍反攻,敖叔征最終在踏向巔峰慾望的血腥之途遭致覆滅。

山鬼的預言引動了敖叔征道德與野心的內在掙扎,儒家忠義思想與現實利害的躑躅取捨,同時反映貪婪和恐懼的心理變化,在刺殺薊侯的那刻,既有的道德秩序已然崩毀,觀眾在上半場的鋪陳看到了陰謀野心如何成形,而下半場高潮迸發,揭開了內外秩序毀壞後,隨之而來是混亂與毀滅,敖叔征及夫人迷失自我,最終失心癲狂,逃脫不出悲劇的命運。

吳采璘在新王登基宴會上的假面舞,讓人聯想起原始的儺舞,作為傳遞神鬼訊息的信使,神秘而充滿張力,舞俑雙手各持男女面具,迴旋舞步間,交替變換,但兩張面具之下還有第三張面具,暗示著難以從外表看穿變化多端的人心。魏海敏飾演的敖夫人因手染鮮血的陰霾揮之不去,燈光及舞台營造如電影般特寫效果,先是看見紗帳中高舉雙手的黑影,只聞哭泣呻吟,接著見她披髮素衣徐徐步出台前,不斷搓洗雙手,又是尖銳泣訴又是胡言亂語,絕望鬱結的氣息籠罩。而最後的毀滅將全戲情緒推至最高,森林竟然移動了,敖叔征感到大勢已去,一邊拔起靠旗,一邊不甘心地控訴,殺人者人恆殺之,他終究被自己的叛軍射殺。即使早有心理準備,當看到六十三歲的吳興國,從兩張半桌子高度後翻躍下,眾人的叫好喝采仍掩不住內心餘悸,這樣搏命演出怎叫人不動容?

曾是離經叛道《慾望城國》為戲曲和劇場另闢蹊徑,漸漸發展出迷人的東方劇場美學,兼具地方性及世界性,多年後的今日的時空背景下重新觀賞這齣經典,反倒感覺作品流露醇郁的古典風情,讓人不禁尋思古今新舊的界線為何?今日之新終究成為明日之舊,今日之舊亦能於明日翻轉為新。誠如製作人林秀偉所言《慾望城國》走了三十年,不只是當代傳奇劇團的盛事,也是京劇界的盛事,甚至是藝術界的盛事,台上也好台下也好,共同見證了彼此的成長與蛻變。台灣傳統戲曲中心的揭幕,昭示其傳承戲曲美學基因、維護傳統、銜接當代創意並探索未來的企圖。當代傳奇回歸自身原點與之呼應:抱持誠懇謙卑融會傳統與當代、力求創新的初心,讓世人能在美好的作品中尋得獨一無二的感動。

《慾望城國》

演出|當代傳奇劇場
時間|2016/12/23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他卻始終無法捨棄掉這一翻、這一落──無法割捨的,實是他的執著、拚搏與任性。因此,他不是為了討好、取悅觀眾,而是這一翻的壯烈、這一落的淒涼,才象徵了《慾望城國》的完成。 (吳岳霖)
12月
28
2016
就篇幅配置和表演密度而言,整體製作以三折為核心的意圖相當明確。此種編排可能令初次觀劇者感到節奏起伏較大,卻同時凸顯崑曲重視演員身段、唱腔與水袖功的藝術本質
7月
01
2025
導演根據本劇無厘頭的調性,卸下了正劇的枷鎖,大玩各種荒誕場面調度,如倒帶式的追逐場面、遊賞花園時具象且惡搞的故事壁畫、宴會中跳大腿舞的北京歌姬,乃至於最後時空封閉循環,讓劉嘉慶不斷被殺的畫面,都讓全劇充滿歡快的氣氛。
6月
27
2025
《轉生到異世界成為嘉慶君──發現我的祖先是詐騙集團!?》的編導,立足此刻,把人類共同情感設定為啟動嘉慶君遊台灣異世界的鑰匙,連接到清代台灣的歷史事實和歌仔戲表演邏輯構成的縱橫脈絡之中
6月
27
2025
導演似乎僅是運用舞者「拼貼」出全戲的情感厚度,導致現代舞與戲曲演員表演似乎各成一區,觀眾無需藉由舞者的表演,來感受角色的內在複雜情感。
6月
25
2025
就整齣戲來說,對比構成發展主線。行當面可見正生和採花,角色面是濟公和女媧,兩組對照角色既有呼應,軌跡又不同。演員們善用唱、唸、作、打創造出生動具體的角色形象,一招一式堆疊戲肉
6月
25
2025
附身,其實也讓《幽戀牡丹》形成多重樣貌,從「情節架構的層疊與綿延」到「人物與演員間的扮演關係」,讓多具有不同名字、卻是相同身體的軀體,在實情假意、真相謊言間游走。
6月
19
2025
《戲神養成記》作為三十年大戲,除了是尚和階段性的成果展現,以戲神與劇團入題,也帶著對於這三十年來經營劇團的省思與心得,對自我的承擔給予期許及肯定。
6月
18
2025
作為新生代的跨界創作,筆者未見其具備青年跨界應有的「衝突感」與「破格感」。跨界是否僅止於形式的並置?是否還能更進一步——解構並重組彼此?本劇標榜舞蹈與戲曲融合,但實際觀看下來,兩者卻往往各說各話,難以達成真正的交融。
6月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