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傳統當代的經典傳奇《慾望城國》
12月
29
2016
慾望城國(當代傳奇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405次瀏覽
徐承郁(社會人士)

當代傳奇劇場的創團作《慾望城國》,三十年後為慶祝甫落成的台灣戲曲中心,再度搬演。這齣經典之作當時以勇於顛覆傳統的前衛精神,賦予京劇在現代舞台活潑的表現力,也藉由跨文化之文本對話,吸引了許多原本對傳統戲曲陌生的觀眾,進而讓世界認識台灣京劇驚豔的創造力與爆發力。此種「當代」京劇形式與精神,不但成為該劇團致力的創作主軸,更彷彿向湖心拋石,在戲曲和劇場界泛起陣陣漣漪。

改編自莎士比亞的悲劇《馬克白》,細膩描繪權力鬥爭下陰暗幽微的人性心理,《慾望城國》將西方的故事置於東方戰國時代的薊國,故事講述敖叔征與孟庭將軍受到山鬼預言蠱惑,敖叔征在夫人的慫恿下殺王篡位,又擔心孟庭之子孟登奪取手中的權勢,而對孟庭父子趕盡殺絕,孟登僥倖逃脫。而敖叔征夫婦卻開始為自己的野心反噬,恐懼不安如幽魂鬼魅盤桓縈繞,先是敖叔征在宴會被孟庭的鬼魂嚇得破膽,而後敖夫人精神錯亂,永遠清洗不盡沾血的雙手,自盡而亡。孟登也聯合燕軍反攻,敖叔征最終在踏向巔峰慾望的血腥之途遭致覆滅。

山鬼的預言引動了敖叔征道德與野心的內在掙扎,儒家忠義思想與現實利害的躑躅取捨,同時反映貪婪和恐懼的心理變化,在刺殺薊侯的那刻,既有的道德秩序已然崩毀,觀眾在上半場的鋪陳看到了陰謀野心如何成形,而下半場高潮迸發,揭開了內外秩序毀壞後,隨之而來是混亂與毀滅,敖叔征及夫人迷失自我,最終失心癲狂,逃脫不出悲劇的命運。

吳采璘在新王登基宴會上的假面舞,讓人聯想起原始的儺舞,作為傳遞神鬼訊息的信使,神秘而充滿張力,舞俑雙手各持男女面具,迴旋舞步間,交替變換,但兩張面具之下還有第三張面具,暗示著難以從外表看穿變化多端的人心。魏海敏飾演的敖夫人因手染鮮血的陰霾揮之不去,燈光及舞台營造如電影般特寫效果,先是看見紗帳中高舉雙手的黑影,只聞哭泣呻吟,接著見她披髮素衣徐徐步出台前,不斷搓洗雙手,又是尖銳泣訴又是胡言亂語,絕望鬱結的氣息籠罩。而最後的毀滅將全戲情緒推至最高,森林竟然移動了,敖叔征感到大勢已去,一邊拔起靠旗,一邊不甘心地控訴,殺人者人恆殺之,他終究被自己的叛軍射殺。即使早有心理準備,當看到六十三歲的吳興國,從兩張半桌子高度後翻躍下,眾人的叫好喝采仍掩不住內心餘悸,這樣搏命演出怎叫人不動容?

曾是離經叛道《慾望城國》為戲曲和劇場另闢蹊徑,漸漸發展出迷人的東方劇場美學,兼具地方性及世界性,多年後的今日的時空背景下重新觀賞這齣經典,反倒感覺作品流露醇郁的古典風情,讓人不禁尋思古今新舊的界線為何?今日之新終究成為明日之舊,今日之舊亦能於明日翻轉為新。誠如製作人林秀偉所言《慾望城國》走了三十年,不只是當代傳奇劇團的盛事,也是京劇界的盛事,甚至是藝術界的盛事,台上也好台下也好,共同見證了彼此的成長與蛻變。台灣傳統戲曲中心的揭幕,昭示其傳承戲曲美學基因、維護傳統、銜接當代創意並探索未來的企圖。當代傳奇回歸自身原點與之呼應:抱持誠懇謙卑融會傳統與當代、力求創新的初心,讓世人能在美好的作品中尋得獨一無二的感動。

《慾望城國》

演出|當代傳奇劇場
時間|2016/12/23 19: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他卻始終無法捨棄掉這一翻、這一落──無法割捨的,實是他的執著、拚搏與任性。因此,他不是為了討好、取悅觀眾,而是這一翻的壯烈、這一落的淒涼,才象徵了《慾望城國》的完成。 (吳岳霖)
12月
28
2016
《楚漢相爭:韓國城風雲》的呈現手法素樸,從天上壽宴轉進人間戰禍,取站頭刻劃時代氛圍,平實直述歷史人物融入民間想像之後的模樣。有文有武的簡約戲碼,滿足觀眾對演義故事的嚮往,也展現外台歌仔戲順勢而變的靈活身段。
4月
17
2025
《閻羅殿AI手冊》或許不能算是齣完成度高的精彩作品,但它的確有意無意承襲了近年新編戲曲抑或跨界戲曲常見路線,以虛擬的陰間鬼界切入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試圖為傳統形式尋找述說當代故事的可能途徑
4月
17
2025
筆者以為《黃鶴樓》之看點乃在於演員如何將角色性格內化、使形神相合,此劇若非老將來演大抵也演不出精妙之處,而《周瑜歸天》則因做工繁重常為新秀練功劇目,此次劇目安排不僅僅在劇情的銜接,與演員特質亦有其適切考量。
4月
16
2025
這類型經典新製的演出,勢必面臨「技藝傳承-戲曲文本-觀眾品味」三者孰輕孰重?該如何重新取捨建構?筆者認為《漁樵歌》為經典嶄頭新詮釋,做了極大化的提煉與平衡。
4月
15
2025
《若沒有你,我還會是關羽?!》從命題可知這齣戲的靈魂人物除了名垂千古的武聖關公外,更加進了關羽的坐騎赤兔馬和隨身誅敵兵器青龍偃月刀兩個角色;這後二角的真實存在形體,乃吾人可以用感官感知到的「器」或「物」,是屬於哲學家所謂的「形而下」者
4月
11
2025
整個作品可以說是立意良善,也達成了將物件擬人化,並以此解構英雄神話的目標,但是在演出結構的安排上,或許還有調度完善的空間,使演出在戲中戲的架構中,能夠得到更密切的呼應
4月
11
2025
大量且不斷穿插的說書,明確切斷了情節的延續性,同時也斷裂了演員對於劇中人物的揣摩,於是演員成為「立體化」的繪本,隨「說書的語言」展開所有動作,成為服務說書的狀態。而這樣的形式多少也拖沓了整體節奏
4月
10
2025
團隊過往對於戲曲身段的承襲或化用著力甚深,不論是接聽杖頭飛鴿傳書,或是化趟馬程式為現代機車的騎乘,都是極具巧思的創發。可惜本劇的表演採取較隨性自在的形式,藏身在華麗服飾的身段,不復見獨出心裁的精彩。
3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