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癲的世代,重啟的孤獨《After Party》
3月
25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58次瀏覽

王郁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舞蹈學系)

「因為孤單,所以我們狂歡。」在孤單中挑戰屬於自己的瘋癲時刻,人生中很多時刻我們都在「掏」自己,愈掏愈空,一定要有被滿足的時刻,才能繼續往前走。每個人被滿足的方式不一樣,一支樂曲、一杯茶、一段坐在躺椅上的悠閒時光,都可能讓人覺得很幸福,舞蹈也是其中一個可能。行行製作正是帶領著我們看見了身在舞蹈中的狂熱與解脫。

演出總長約 50 分鐘,在撕票口旁有一位 DJ,播放著狂歡的序曲,似乎呼喊觀眾準備好心情與他們一起享受 Party 的每一個時刻,入場時我被場上的鏡子所吸引,背景是用多面鏡子環繞,有一種場域被擴大的錯覺,反射到場上的舞者以及滿地的白色免洗餐具,好像眼前事物不僅如此卻又僅止於此……。

此次演出搭配我認為是裡應外合,最先帶領我進入 party 的是燈光,冷暖色系的重疊營造了歡騰卻非如此單純的視覺符號,讓整個表演空間瀰漫著歡樂的氣氛,又帶些隱藏的危險性,然後是音樂,最後一絲防線被舞者給破壞了,沉浸在舞者微醺的肢體中我的神情輕鬆且享受,演出空間結構的第一個功能是組織信息交流,觀眾與舞者交往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信息交流。當氣氛堆疊足夠時舞者一一邀請台下觀眾上台同歡,當下的我是不願意上去的,或許這也是我當下的選擇,在第三視角參與狂歡是當下最令我陶醉的選擇,看著舞台上的觀眾時而盡興時而羞澀,正是一幅即興的美妙畫作,而身旁的舞者既要繼續瘋狂的表演,腦海又要清晰的引導觀眾進入這氛圍,需要經驗的累績與學習,一個優秀的舞者不只是「擁有」高超的技巧,上了舞台還必須具有「給與和分享」的能力及魅力,台上是,台下也是,那是藝術人心目中的一流。舞者生涯中如果有所謂的成就,自我累積與成長的學習,應該是最大的收穫。

三場演出編舞者分別安插了三組不同的特邀來賓,我觀賞的那一場是現為自由舞者的黃培韶,從舞台上很多事情在發生變成聚焦一人時,心情由微醺轉變成刺激以及期待感,一個人的舞臺,更多的是感悟自己,彷彿連他的手指尖都充滿了性感以及張力,既真實又坦率,我目不轉睛地對黃培韶的舞蹈進行了多次的掃描,從動作到律動到眼神沒有一秒鐘可以讓我發呆,沒有一個時刻我的狂歡精神在休息。

狂歡過後我選擇閉上眼睛片刻,一種心情上的疲憊感隨之衝擊,似乎剛剛所有的歡樂都在累積現在的沮喪,宴席會散,歡樂也會消逝,但或許最永恆的東西是歸屬給記憶的,腦海中依稀記得五分鐘前的畫面與情緒,沮喪源自於結束,卻是這個結束讓我反思,人人都願意沉浸於歡樂時光,卻想逃離失望空虛的沼澤,或許我們都該反問自己,歡樂過後的歸零是否能成為重新開始的起點?

《After Party》

演出|行行製作
時間|2022/03/05 19:45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 3102多功能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派對之後,無論是個人還是雙人,看著舞者黏膩的肢體質地、相互乘載與依靠的共體存在,一股孤寂感便席捲而來,不禁將派對的環境隱射為舞者內心深處的空間⋯⋯(吳怡萱)
3月
25
2022
舞者們開始更多的跳躍、奔跑、衝撞,大幅度的甩動四肢,扭轉身體,於此同時,舞者們邀請觀眾加入狂歡舞動的行列,在越來越多的觀眾加入後,來到一波歡樂的高潮點。(鄭宜芳)
3月
24
2022
林麗珍與無垢的舞者們在《潮》中,讓「觀看」本身成為一場修行。這部作品不是舞,而是一場被拉長至極限的儀式;不是隔岸觀「潮」,而是自身與萬物的一場深度對話。
11月
06
2025
在《關不掉的耳朵》好似「聽見」這件事只剩幽微,甚至憂鬱的狀態詮釋,但聽覺何曾不為人帶來喜悅呢?故這成了整部舞作我最大的疑惑。
10月
30
2025
在被聲音主導的身體中,舞者的主動性是否仍存在?下半場雖清晰呈現概念,但也稀釋了上半場聲音牽動身體時的未定能量。然而,這提醒觀者:聲音並非單向施力,而是一個與舞者互動、需解讀與回應的活體。這種動態平衡既是作品魅力,也揭示了聲音作為藝術媒介的深度——既能統合,也能挑戰舞者與觀眾的感知邊界。
10月
30
2025
在此,每一個舞者既是一個獨特的 tiaen——承載著各自的生命經驗與力量;同時也是 tiamen 網絡中不可或缺的連結節點。正如劇場牆上那幅巨大的螢光抽象布幕所示,這些青年舞者的身體便如電路板上交錯的線路,不斷地在運作、傳導、生長。
10月
23
2025
回看《在場》,當「消逝」成為既定的事實,陳柏潔轉而以多媒介的方式尋索存在的型態。即便萬物終將受制於時間的流放,她的身體卻在追趕、停滯、再現與媒介碰撞之間,開啟對「存在即是不在」的叩問。
10月
20
2025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