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ter Party》既然它將存在,何不擁抱它?
3月
25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85次瀏覽

吳怡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舞蹈學系)

「孤單」如此常見的議題,在各種藝術領域、甚至在不同時期的舞蹈風格發展下,從沒缺席過,然而為何一再的被拿來當作創作的核心呢?

如今舞蹈作品不計其數,而觀者對於作品的期待與也隨之提升,不再單純追求美的形式或是動作技巧的突破而已。在日新月異的世界中,許多空白也逐漸被填滿,在相似的主軸與議題中,如何讓作品利用新的思維與角度,跳脫既定印象的狀態與形式,並與觀者產生共鳴,著實不容易。因此總會看見創作者嘗試各種物件作為道具、打破過往舞台空間的運用以及追求著跨領域的結合,只求更完整與更飽滿地訴說及抒發。

光線昏暗的空間裡,灑落一整片紫色螢光,舞台上杯盤狼藉,舞者散落在混亂之中,以捲曲匍伏的低水平姿態持續蠕動著,在經過一段時間後,容易在視覺疲乏之下產生失焦的狀態,而那看似清楚卻又不太清晰的朦朧感,營造出時光的縮影,生在每一秒都在改變的時代裡,多數時刻不得不屈服於緊湊的生活步調。而散落一地的餐盤或許除了要顯示派對的景象,也暗示著人的基本需求,為了溫飽不得不被時間巨輪追著跑,雖說舞者的動作質地與速度沒有明顯改變,卻也在不斷流動的時間下堆疊出濃厚的壓迫感,關節上的掉落與重組,散發無法突破現狀的掙扎與妥協。

於上舞台處放置了一排整全身鏡,照射著台上的一切以及在觀眾席的我們,被迫開啟多重視角來觀看,即便只是坐著,自己也在無形間貫穿於作品既寂靜又喧嘩的樣貌中。單純的視線卻塞滿雜亂的虛虛實實,利用不同層次的體會,弭平舞台與觀眾席的界線,編舞家林瑞瑜利用空間上的錯置、以及邀請觀眾一同上台狂歡的安排中,拆除了第四面牆,引領觀者身歷其境。

派對之後,無論是個人還是雙人,看著舞者黏膩的肢體質地、相互乘載與依靠的共體存在,一股孤寂感便席捲而來,不禁將派對的環境隱射為舞者內心深處的空間,不時的齊聚歡跳,更讓七彩炫麗的燈光瀰漫著中毒、精神錯亂及警示的意味,歡愉的背後互相撫慰,卻也共享著孤寂。

現今的生活趨於緊湊,於人於事亦是如此,在快速流逝的事件與關係中,過程的空白處容易顯得空虛。孤獨本是一種狀態,但獨處的時光啃食著心裡的缺口,漸漸成了帶有情緒的孤單與孤寂。伴隨著揮之不去的疫情,更剝奪了人們原有的生活重心。這可能就是為什麼行行製作在疫情漸減緩後所選擇的作品方向。

然而,有點可惜的是,一直到舞作的最後,舞者終究是傳達自身對於孤獨的理解,抽象卻直接,雖說拆除了牆,可存在著迷霧,找不到走進作品的途徑。作品到底是想表達的是因孤獨而尋求狂歡的快感?亦或是因狂歡而投射出內心的孤獨?這大概是因果循環的困境,也是創作者唯一將內容留白的部分。抽象的情感總有著模糊地帶,非語言、加上非具體的表達,總裝上一層透明玻璃,看得見,卻走不進,或許利用一些事件的切面來呈現,會有更深層的內涵。

法國20世紀哲學家保羅·沙特曾說:孤獨是人類屬性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特徵。五十分鐘內,創作者以及舞者們嘗試著與它共存,卻又試圖反其道而行,在矛盾的狀態裡,像是與寂寞和解的過程。散落在一地的杯盤終究要整理,孤獨也好、喧囂也罷,皆存在於人生中的一部分。

《After Party》

演出|行行製作
時間|2022/03/05 19:45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3102多功能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一個人的舞臺,更多的是感悟自己,彷彿連他的手指尖都充滿了性感以及張力,既真實又坦率,我目不轉睛地對黃培韶的舞蹈進行了多次的掃描,從動作到律動到眼神沒有一秒鐘可以讓我發呆,沒有一個時刻我的狂歡精神在休息。(王郁文)
3月
25
2022
舞者們開始更多的跳躍、奔跑、衝撞,大幅度的甩動四肢,扭轉身體,於此同時,舞者們邀請觀眾加入狂歡舞動的行列,在越來越多的觀眾加入後,來到一波歡樂的高潮點。(鄭宜芳)
3月
24
2022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