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閃閃之過與不足《玉筆鈴聲之蒼狼印》
8月
01
2012
玉筆鈴聲之蒼狼印(金鷹閣電視木偶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62次瀏覽
翁婉玲

星期六受邀前往板橋藝文中心,欣賞來自高雄金鷹閣電視木偶劇團的《玉筆鈴聲之蒼狼印》,這是我首次進藝文中心欣賞大型偶戲的演出,也是我首次在藝文中心看到非「台中台」的演出。

金鷹閣的大型木偶以及精緻的舞台布景,有別於一般傳統偶戲的搭台式演出,將藝文中心的舞台,轉化成木偶表演的舞台,變化為劇中的場景。就像中國其他傳統戲曲一樣,舞台會隨著劇情抽換布景、運用道具,而台上的每一尊木偶都是一個演員,也會隨著布景的不同,使用道具、運用道具。

這場演出的陣容相當浩大,除了有九位偶師操控外,搭配高雄市立國樂團,並運用相片投影、動畫以及燈光來做舞台效果,現場並同時運用多台攝影機,將木偶表演時格放的鏡頭轉播至舞台兩側,這種手法使得遠距的觀眾能更清楚的看到偶師更細緻的技術與操作。

金鷹閣的偶師裝扮類似日本傳統偶戲「文樂」的形式,從頭到腳都是一身黑,連眉眼部份也是取用黑色網布包裹起來,在演出時,偶師必須搭配舞台上的布景、道具或蹲或跪地,在舞台上來操作木偶演出,必要時,偶師也會轉變成演員,與木偶一起搭配演出,例如木偶有摔倒的動作,偶師也會跟著摔到地板上去。這種表演方式可以讓觀眾有種撥開雲霧了解真相的感覺,可以讓觀眾確切的知道,這種大型木偶是如何運作,並不是一隻手掌就能control,必要時一個木偶還可能有二個人、三個人同時在操控。除了偶師與木偶一起演出外,還加入了大型人偶及蠍、蛙上台製造笑料,也算是建立觀演關係的好時機。

在聲音部份,由於金鷹閣的口白主演都是由同一人來發聲,或許腳色過多,部份腳色的聲音有時會有雷同不易區分,以及前後語調(個性)改變的情況發生,例如玉筆鈴聲在與二王子對話時,這兩個人的聲音都屬於斯文類,如果不仔細看偶,不仔細聆聽文詞內容,甚至讓人無法區別是誰在說話。尤其在最後四公主哭喊時,不禁讓人感覺到,口白人員是否聲音已經疲乏了,發出來的音質已經不僅僅是「必叉」的問題。

在服裝部份,金鷹閣標榜所使用的木偶皆為「大型擬人化華麗布袋戲偶」,但在中國戲曲「寧穿破、勿穿錯」的觀念上,金鷹閣的偶服都太過豪華,除了主要腳色有特殊造型外,其他腳色的服裝都是一概的高肩、高領、超級豪華亮片,在沒有腳色主題音樂及聲音辨識不高的情況下,每一尊木偶看起來都差不多,都一樣的豪華及亮麗,非常影響觀眾觀看及辨別腳色。

在題材部份,劇情舖陳部份過長且略硬,軟性及笑點部份過少,容易讓人感覺戲太拖及過長,但「木偶騎馬射箭」及「祭師變裝秀」這兩項特技完全不靠鏡頭剪接,就能現場演出,確實令人眼睛為之一亮。或許是整部作品沒有搭配腳色主題音樂的關係,腳色的個性不夠鮮明,劇情線條不夠柔順,而占用最多的武打部份又因為投影效果不佳,使得原本應該加分的動畫與聲光效果變成令人垢病的餘物,實為可惜。

《玉筆鈴聲之蒼狼印》

演出|金鷹閣電視木偶劇團
時間|2012/07/28 19:30
地點|新北市板橋藝文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
透過不正面處理「誰」的疑問(人物對彼此的疑問,以及觀眾對舞台上人物身份的困惑),這齣戲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在黑暗中識別彼此,「是誰?」與其說是要求定義,不如視為一個招呼,向各種未知及想像開啟。
9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