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戲和「布」的聯手合奏《聊齋—聊什麼哉?!》
3月
27
2014
聊齋—聊什麼哉?!(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28次瀏覽
林乃文(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囂囂然如今時局滿街談著「(反)服貿」,我們還能聊什麼哉?我依照事先訂票的時間走進隔兩道大馬路的中正文化中心實驗劇場,看見到一間幾可亂真的乾洗店,衣服、床單掛滿店面,櫃檯、電視、泡茶區,一應俱全。懸掛牆上的電視機閒置在新聞頻道,翻來覆去都是「(反)服貿」,店員和顧客瞎聊,順理成章也聊起「(反)服貿」,宛然就是現實的聲浪、視界、震波餘餘徐徐盪漾到了小劇場。

如果說劇場是符號密集的總體性演出,一般都是去蕪存菁,將必要的象徵留下,提供解讀,即使所謂「寫實主義劇」也一樣,其實是創造「寫實感」的過濾式設計。但這部作品的擬真卻到了一種佈滿細節強迫式肖真的程度,讓人滿眼繁亂滿溢以致難以辨讀何為有效符號。這偏偏是導演王嘉明鍾愛的一款敘事風格,前有《文生.梵谷》的機車修車行,《05161973辛波絲卡》的國際機場大廳,今有《聊齋—聊什麼哉?!》的民間洗衣店。一路看下來,我認這是為最有效的一次:繽紛雜碎的電影實景式夾接交疊其敘事,擦糊消抹了真實與虛構的界線,使實景舞台與不僅僅與虛構敘事「並置」而已,成為真正的「敘事空間」。

布袋戲借物(偶)敘事,也是廣義的物件劇場。在洗衣店櫃檯邊的紙箱上面開演,凸顯布袋戲的庶民氣味,而說神道鬼的內容,又與傳統布袋戲的「酬神」儀式色彩隱隱接涉。掌中戲偶攤平便如一團錦布,全賴師父(吳榮昌等)一手功夫賦予生動,一死一活,靈或不靈,全在掌翻之間。這種輕便轉換的幻術,遂成了全戲神髓所在,五段《聊齋誌異》短篇〈偷桃〉、〈布客〉、〈江中〉、〈二班〉、〈蘇仙〉,神出鬼沒於洗衣店各角落,操偶師父兼差洗衣店老闆,出入角色,翻轉著扮演或不扮演的弔詭。正如《聊齋》故事裡人鬼難分,於是惑亂種種理所當然,看似散漫無稽之說,而輕諷世道之偽謬。

好繁惡簡的導演,從不甘心單一的敘事線條、觀看焦點,和感官經驗:電視畫面由它流動。人客(吳朋奉)時起時坐,甚至吃起泡麵,香味飄到觀眾席。歌聲(黃珮舒)從暗處桌邊飄出。戲偶從置物箱、燙衣板、彩樓、空中衣架,錯落登場,無處不可演出故事。天花板垂降繩梯、抖布條化為江水、從紙箱躍出一鬼,都恰好運用了敘事空間物件豐富的特點。加上戲曲的衣箱、演布袋戲的彩樓,與洗衣店的質感相符,即使彩樓劇中從舞台後面推出、藏後,亦「河蟹」得過。

《聊齋》故事外之插曲一:吳朋奉飾演的洗衣客,拿一大堆衣服前來送洗,扮洗衣店員的師父一面整疊衣服一面品評,男女老少各異,隨口問客:你家怎人口這麼多?客答:都是往生者所遺,洗過還可以送人再穿。真如聊齋的現代版黑色幽默,又帶有一種隱喻況味:亡者身魂杳杳,惟存衣裝完整如初。若布袋戲裡操偶的戲子走了,剩下就是一囊布袋----人的紅塵身分不也如此?

劇終豎起一座戲服架子,五顏六色,而布袋扁平,意義空寂。在感官飽載後,為此戲留下緲緲餘韻。

《聊齋—聊什麼哉?!》

演出|山宛然劇團、弘宛然古典布袋戲團
時間|2014/03/22 19: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間如此真實的洗衣店,就好像是一個真實與幻術平存的平行時空,就連它的時間性也是錯置的。劇中,在看似線性的時間推移中,充滿了「天上一天,地上一年」般常見於鄉野奇談的時間矛盾。每演完一段布袋戲,洗衣店裡似乎也經過了好長一段時間。(白斐嵐)
3月
31
2014
《英雄製造》展現了數條量產革命、複製英雄的生產線,卻沒把任何一個產品端到觀眾面前。如同齊義興身負多重命運,每個版本卻都沒有結局,齊義興卡在魔王城門口,無人識得其心境如何,僅見背影蕭颯。
9月
12
2025
此齣戲偶的份量雖然較輕,但是以整體的表演美學來看,人與偶的位置是和諧且自然的,南管的吟唱、能樂的伴奏適切地烘托了整體聽覺感受,原文中一盞雙頭牡丹燈也被擴大意象,建構了舞台整體美感
9月
10
2025
作品本體打破情感、記憶和認知慣性之後,代以B級片形式變造內容的遊戲。在我眼裡,群眾欲望背後承載的身份認同辯證無處延展,漫長的重複似乎說了些什麼,又好像什麼也沒說。恍如一場集體失聲的夢。
9月
10
2025
榮興客家採茶劇團以戲曲展演歷史,不僅是承繼族群記憶,也結合客語、亂彈聲腔、武戲身段,展現「英雄史詩」與「庶民敘事」的雙重結構,是文化記憶的身體化展演。
9月
08
2025
不符史實、觀點錯亂、定位尷尬,都無法阻止《嘉慶君遊臺灣》成為臺灣大眾娛樂史上的經典一頁,更大膽的說,它根本就是臺灣史上第一個成功的「原創IP」。《嘉慶君夢遊臺灣》用擰轉時空的敘事證成了這點,無人識得的君王在偏僻的島嶼留下足跡,最終長成了島嶼自身刻進血脈的故事。
9月
05
2025
正明龍歌劇團的劇本,一向皆非平鋪直敘式的展演,編劇家慣用倒敘的手法演繹故事,每予人有思考、回味的空間,是其長處,像這齣戲自韓信年少出身,演至殞命宮闈,全劇劇情的鋪陳,不妨從其演出的場次分析,即可見出該戲敘事輾轉、恣意,倒敘中有倒敘,可謂每一段落(場景)皆有可看性。
9月
02
2025
同時也對老、新的「對花槍」演出進行分野,形成了「傳承」與「承接」的戲劇邏輯:年輕演員展現技藝的生命力,老演員則承接劇情的厚度與精神,兩者一前一後,呼應「對花槍」的雙重意涵——情感對峙、技藝交鋒。
9月
01
2025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