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堆菸樓吹清風——《菸葉飯》
4月
28
2022
菸葉飯(表演家合作社劇團提供/攝影連偉志)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04次瀏覽

曾冠菱(專案評論人)


「六堆」是目前居住在高屏地區客家區域的統稱,據節目冊所載,起初的意涵為「亂時集結、平時耕作」。高屏地區地理複雜,狹長的屏東平原,使得六堆各區域都建構著自身獨特的紋理。本演出地美濃,屬於六堆中的「右堆」,美濃是全六堆中少數仍維持高比例客家聚落的區域。

六「堆」一詞取於客語發音的軍「隊」之意,即使戰鬥組織一意已散,這群先民仍世世代代居於此地形成現在的樣貌。此一名稱語境上的演變,可看出六堆從組織名稱,直到現在已轉化成人與居住地的所在,而家族、居住與集體就成了《菸葉飯》的主要核心。

伙房中的《菸樓清風》【1】

「伙房」顧名思義,大家共耕共食。因客家人聚族而居,尤其在移墾社會,為了防止匪犯,或者可以互相扶持,所以通常以合院民宅建築為多見。【2】沿路上,常看見三合院式的建築,包括演出地邱添貴派下夥房。

觀眾坐在三合院埕中觀看,觀眾組成似乎多為在地人,由於稍早有文化推廣活動,所以也有些人應是同我一樣的外地人。由林作長客家八音團揭開演出序幕,主要用於典禮儀式、宴饗、迎賓的八音,在此作為開場不至於鑼鼓喧天,而是清亮婉轉。在此氛圍中,由美濃國中「美中時代」表演團隊【3】帶來客家傳統舞蹈演出,以柔美的肢體,呈現農地勞役、處理菸葉與客家婦女洗衣等。除了讓觀眾從簡潔有力的舞蹈中認識文化之餘,同時展現客家精神之集體、堅毅的性格,動人不已。


菸葉飯(表演家合作社劇團提供/攝影連偉志)

兩位美濃地方鄉親扮演的說書人,時而講古、時而像綜藝節目般有獎徵答,現場氣氛活絡歡快。接著來到戲劇的部分,由三位本身即是美濃人的專業演員,與在地素人表演者演出。演出後半段,觀眾在悠揚的音樂中穿梭名為「記憶迴廊」,實為走進伙房內部空間——文史資料陳設,以及散佈在空間中「美中時代」的舞蹈,勾勒出伙房日常。前者所及之古蹟空間本身既有的文史書籍,放在戲劇中顯得冰冷且有距離,甚至略為扞格不入。所幸,柔情、堅毅又時而俏皮可愛的舞蹈消融不少。最終,到三合院的後院,時光推移,已是多年過去。

演出自邱添貴派下夥房背景延伸,擷取此地種菸葉、家族的精神,描繪自日治時期便有的種菸、烤菸、繳菸的景象。演出以現地製作刻劃鍾、劉兩家展現客家相互協助、集體精神。菸葉,曾是60至70年代的經濟命脈之一,如演出所提,許多家庭靠此長大。這一切輝煌,直到2002年臺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後,菸農生態受到衝擊。在戲劇、舞蹈及八音三者元素時而對話、時而交融的呈現下,一窺因時代而產生的諸多情感。


觀演關係的鬆動:在地素人的參與

在地素人表演者的參與,除了質樸、接地氣的質地外,亦熟練地展現客家精神與菸葉日常。而現場觀眾多為地方鄉親朋友,能迅速與敏銳地覺察到場上素人也許忘詞或是看小抄等,這是演出之外,台上台下非常可愛與熱鬧的互動,鬆動觀演關係。總而言之,在地素人表演者頗具生命力而真誠的演出,以肢體、表演將歷史與環境串接,與當地既有的人文底蘊產生有機化合物,著實精彩。


菸葉飯(表演家合作社劇團提供/攝影連偉志)

演後,製作人不斷強調的三位專業演員,他們皆來自美濃,因為參與《菸葉飯》的演出機會,所以得以更深入了解家鄉歷史,並回家鄉展演。自述動人,為演出提供了不同的美濃人樣貌,意即介於年長與青少年兩者間的中青一代,其作為離鄉遊子回家鄉此一心聲。只是可惜,演員本身的自我揭露只存在於演後,演出本身較沒有被凸顯出來,使得演後的強調、有意為之地尋找美濃專業演員此一意圖被沖淡。

走出演出地,附近有像邱添貴派下夥房的三合院,也有現代設計的房屋交錯。如此的不和諧,與曾是臺灣經濟命脈「綠色黃金」的菸葉,如今已然成處處都是休耕田的境況不謀而合。《菸葉飯》巧妙揉合八音、舞蹈、戲劇——在地素人及專業演員與林作長客家八音團、美濃國中的八音團、美濃國中美中時代舞蹈。這些元素的使用非但不會紛雜,更是融洽且適切,甚至產生了台詞文字以外的「對話」,為時代洪流交替間,捕捉一絲吉光片羽。


註解:

1、《菸樓清風》是《菸葉飯》演出中播放的抒情客語歌曲,為羅文裕演唱兼作詞、作曲。
2、資料擷取自哈客網路學院,擷取日期:2022/4/18。https://elearning.hakka.gov.tw/edm/111006/01.html
3、編按:高雄市美濃區美濃國民中學簡稱為「美中」。美中時代,為該國中青少年組成的客家藝文劇團,以「客語」演出表演藝術。美濃國中另有客家八音團。

《菸葉飯》

演出|表演家合作社
時間|2022/4/16 16:00
地點|右堆/邱添貴派下夥房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