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化人心‧感悟本性《輪迴》
8月
29
2019
輪迴(明華園天字戲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023次瀏覽
賴玉萍(馬來西亞電子企業工程師)

明華園天字戲劇團(後稱為天團)這次在台北新莊文化藝術中心公演的《輪迴》,是以華佗死後千年陰魂不散,地藏王菩薩透過讓華佗輪迴重生,以解開心中枷鎖的故事為主軸。劇中以明朝的關大勝和曹品德這兩個角色作爲三國時代關羽和曹操的映射,試圖透過這兩個角色來試驗華佗。同樣的情況,輪迴重生為華元化的華佗是否還會和前世做一樣的選擇呢?答案為「是」,一切只因「醫者初心」。明知救人必將永墜無情地獄,華元化仍選擇救治年紀幼小的華再生,選擇為關大勝刮骨療傷,也選擇醫治疑心病重的曹品德而導致前世歷史重演,再度面臨死亡。和前世唯一不同的是,前世的他滿懷憤恨而死,今世卻放開胸懷、自願赴死。同樣的結局,心境卻不同。

《輪迴》由陳昭香領銜主演,華佗靈魂出場的時候,一曲【陰調】配合陳昭香渾厚的嗓音令人聽出耳油。接下來的【破窯二調】唱出華佗從生到死的心路歷程,令人明白華佗這千年來心中對世間的憤恨。很可惜,因爲華佗這個角色是屬於文生類型,所以這次無法欣賞到陳昭香發揮到她獨特轉音加飆高音的演唱方式。可取的是,這次的音樂設計大量運用傳統歌仔戲曲調;而新編曲調【輪迴】也很悅耳,和傳統曲調配在一起也沒有違和感。

至於,天團小旦孫詩雯所演出的華月升,和女兒陳嫵兒所演的華再生是姐弟。其中一段兩母女一起合唱的【七字連空奏】,著實回甘,配合得天衣無縫。全劇最催淚的一幕就是陳麗巧飾演的關大勝和陳嫵兒的那場父子訣別戲(華再生為關大勝的義子)。陳嫵兒帶著哭腔用【都馬調】唱出:「自小義父將我疼~」,令人鼻酸,眼淚不由自主地流出來。陳嫵兒年紀雖小,可是用哭腔演唱的歌仔戲曲調的感人,是令人起鷄皮疙瘩的,加以培養未來必是歌仔戲的明日之星。

此次天團團長陳進興自編自導自演,可感受到野心,全家傾巢而出務必要把《輪迴》完美地呈現在觀衆面前。其它演員如陳麗巧飾演的關大勝,忠義智勇的形象深植人心。穿越全場的主要靈魂人物地藏王菩薩則由甚少參與天團公演的陳家老三陳昭錦演出,扮相慈悲莊嚴,造型頗為出彩。新生代吳奕萱飾演的曹品德,扮相酷似母親(陳昭香),唱腔比起往年也令人感受到進步。至於陳進興飾演的黑暗孔明華公山,算是個畫龍點睛的點綴,因爲瞎眼的關係時常做出帶點搞笑的動作,令整部劇不至於太過沉悶。

《輪迴》在台灣並非首演,故已熟悉所有的場景走位,並沒有看到很多瑕疵。佈景方面,並未採用複雜的機關,都是用投影的方式,畫面更加立體且色彩繽紛。我個人認為,以現實的角度來說,投影機的方式效果好,也比較經濟環保。至於燈光特效方面,幕後人員也做到恰如其分。尤其是最後一幕華佗終於化解心中的怨恨,心境的轉變從惡去善,並回到地獄。爲了呈現地獄「一片祥和」的氣氛,背景的蓮花轉動,再加上灑下五顔六色的碎紙,配合燈光和音效,確實令人如身處在鳥語花香的氛圍中。因此,《輪迴》確實教化人心,且有感悟本性的效果。

《輪迴》

演出|明華園天字戲劇團
時間|2019/08/23 19:30、2019/08/24 14:30
地點|新莊文化藝術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性別身分裡的種種發言,多半是在服務前述中看似偉大、卻又過度簡化的主題,呈現《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的「立意良善、卻操作牽強」,並難以理解預設的受眾與目標。
8月
15
2025
這些妖精角色對臺灣人來說多是陌生的,從本地方志傳說挖掘、串連在地妖精圖騰本身即是一件創新的發想,只可惜因為時空為架空,與臺灣意象的呼應也不夠明顯,只有在序場透過舞群歌隊不斷唱頌著臺灣的古地名,以及末場鯨鯊化為臺灣島的意象極其隱微地扣合著。
8月
13
2025
創作團隊力圖呼籲成人觀眾反躬自省、以身作則,為孩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世界。只是,我們仍需要回到最基本的議題,什麼是當代的「火焰山」?如果迴避這個議題,只會如孫悟空一樣被假扇迷惑,縱容烈焰遮空。
8月
08
2025
從王熙鳳出場的那句幕後白:「平兒,跟誰說話呢?」開始,黃詩雅便宛似魏海敏上身,每一句唱念、身段、表情都掌握了其師的韻味。當她身在暗處看不清面貌時,有時會分不清是魏海敏還是黃詩雅。
8月
08
2025
本劇未描繪出當時的權威與獨裁,卻高呼革命口號與犧牲精神,整體顯得空洞無力。這正是《感謝公主》最致命的問題所在:形式在說話,情感卻缺席其間;表演者努力投入,觀眾卻只能勉強自己理解與接收。
8月
07
2025
霍去病那獨特的短劍與長巾武打套子,讓演員在交手間隙還能一展丰神,搭配上蒙面造型,宛似電影的蒙面俠蘇洛(The Mask of Zorro)再現,有種以一敵多的帥氣感,展現出與傳統不同的武戲思維。
8月
05
2025
經典重述的詮釋路徑,無所謂標準答案;鴻明版《包公會國母》徘徊在修舊如舊與修舊如新之間,有著借演員之勢托戲的姿態,卻看不出創作者欲往何處。令人不禁想問:經典重述究竟為了什麼?
8月
05
2025
《崑崙盜兵書》在史料罅隙間大開腦洞,透過「轉世」銜接神話與歷史,即便史實比例並不高,但依然可以與《穆天子傳》、《史記》等古籍記載相互呼應,充分展現編劇對史料∕戲劇、歷史∕虛構的掌握與轉化能力,堪稱近年來古冊戲的新編典範。
7月
29
2025
聖淵戲曲藝術坊《孫武子下山》巧妙平衡戲段冷熱,將老生文武做表融入情節轉折,展現出演員從行當技藝出發,嘗試混合兩種行當屬性共構一角的個人化再詮釋。
7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