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是藝術家時代來臨的狂想《跟著垃圾車遊台北》
12月
01
2015
跟著垃圾車遊台北(原型樂園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19次瀏覽
林乃文(特約評論人)

10月30日到11月21日三個周末晚,一群表演者及觀眾,跟著大台北地區三條垃圾車路線,沿街與群眾互動;還有一台小巴隨清潔隊員出勤,終站與遊行隊伍會合。原型樂團策劃的《跟著垃圾車遊台北》,「把握民眾丟垃圾的片刻」出擊,自我定位為包含「行為、戲劇、裝置、音樂等藝術形式」的「行動公共藝術計畫」【1】。計畫「空前」的創意蓋無疑義,然其性質到底是「行動藝術」,還是有藝術工作者參與的「公共行動」?值得玩味。

比起關心京都議定書、跟著綠色和平組織去「守護北極」、拒用「全氟化合物」(PFCs)、抗議工廠排污、參加護樹聯盟、推動綠能產業政策,保護一塊荒野、復育一座森林等等,每日例行的倒垃圾行動,很可能是多數都市人與地球環境「動畫」的真實時刻;也就是遵守分類原則,加上垃圾袋收費的誘因,自行讓垃圾減量。至於「便利」、「便宜」的現代生活方式,是否促進城市不斷「生產」巨量垃圾?人為垃圾是否可能為自然土地消化吸收?分類及處理方式有沒有值得檢討之處?以至於清潔員的行車安全與勞動問題……;都市的垃圾就像冰山一角,可以延連極其寬廣的問題意識,進而思考人們的生活結構。

但《跟著垃圾車遊台北》只是一個同樂會式的踩街活動。活動第一晚我搭乘垃圾小巴,從清潔員的觀點,確實看到不同於市民的垃圾車觀點。不像台北市垃圾車定點停靠,新北市垃圾車幾乎貼著民宅,邊走邊收,增加不少行車險況及零距離「親密感」。接著乘客下車,隨垃圾車步行一段,垃圾車旁的表演隊伍中有業餘小丑、回收物扮裝者、二手物創意傀儡、簡單裝飾的單車客等,吹打蹦跳如一場歡樂遊行。只見提著垃圾出門的居民睜大眼睛,半疑惑地看著這熱鬧滾滾的隊伍;也有居民在里長的解釋下,若有所悟地說:「這就是文化喔?!」;當然還有親切的隨隊工作人員沿途向民眾宣傳活動正在發生,歡迎參加。

遊行隊伍裡混著一個演員,扛著計算垃圾袋數的大翻板,隨行走里程,數字不停攀升,頗似台灣選舉期間,候選人跟著垃圾車一起拜票,心中計算握到的手越多越好。果不其然,二、三十人左右的遊行隊伍最後在較為寬敞的垃圾收集點停下,熱舞跟著綜藝秀,由模仿豬哥亮風格的主持人,像選舉開票,在緊張期待的氣氛下,開出今天收到的垃圾袋數。這個計袋秀將本是人人從家中排除、丟棄、不歡迎的垃圾,變成多多益善的好物似的,在某層面上,確實翻轉了垃圾的「污化」形象。然而,我們無法說這是製作團隊在鼓勵市民們多多「製造」垃圾;又或只是益發加強人們「髒的丟出去,家裡越乾淨」的自潔意識;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這一整個充滿善意、有禮貌的行動,將包括垃圾、垃圾車、清潔隊員、倒垃圾的市民的事事物物,都撒上一層可親、可趣的糖粉。在魔幻糖粉的催眠下,彷彿出門倒垃圾也可以一種「藝術」行動,彷彿跟著垃圾車遊行的一夥人理所當然地在「搞藝術」;而人人都可以是藝術家的天國,忽焉將至。

一個後現代哲學家曾批判人工智能的思維下,藝術將不再是創作,而是反應,一條反射神經式的工作。【2】這個預言好像在此應驗了:藝術創作者與普通市民,宛如站在同一個社會文明的反射端上,使用同一條神經的反應機器。因而我們很自然看見:歡樂嘉年華不假思索挪用最常見的小丑形象,綜藝主持人不假思索地挪用了豬哥亮的形象;其中沒有穿越,沒有轉化,沒有反思;藝術因此失去了自己的語彙,也失去對技藝的堅持;而宛如對社會現象不假思索的一種素直反應。

與其說這是讓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探見藝術的機會,不如說是藝術工作者/志工探索生活的一場行動。在追求同頻的共振中,反倒映出一種枯燥寂寥、渴望放鬆歡鬧的集體心靈——例如,在每日例行的垃圾時光,被親切可掬地提醒:要快樂地倒垃圾喔。

註釋

1、 見原型樂團網頁說明,http://www.prototypeparadise.com/gt_about.html

2、 有興趣可參閱這篇報導http://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35157&Pid=2&Version=978&Cid=521&Charset=big5_hkscs

《跟著垃圾車遊台北》

演出|原型樂團
時間|2015/10/30 19:30
地點|新北市三重區三和國中至五常公園一帶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以此試想,全程都在旅社內移動的觀眾們,於這次的觀演過程,除了迎來角色扮演和情節推動等部分,如果在表演文本的空間動線、戲劇調度,能有些場面或節奏的設計,或可讓觀眾對於現場的實體環境、視聽氛圍等,獲得更多關注甚且欣賞、凝視、呼吸的時刻
11月
22
2024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