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是藝術家時代來臨的狂想《跟著垃圾車遊台北》
12月
01
2015
跟著垃圾車遊台北(原型樂園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06次瀏覽
林乃文(特約評論人)

10月30日到11月21日三個周末晚,一群表演者及觀眾,跟著大台北地區三條垃圾車路線,沿街與群眾互動;還有一台小巴隨清潔隊員出勤,終站與遊行隊伍會合。原型樂團策劃的《跟著垃圾車遊台北》,「把握民眾丟垃圾的片刻」出擊,自我定位為包含「行為、戲劇、裝置、音樂等藝術形式」的「行動公共藝術計畫」【1】。計畫「空前」的創意蓋無疑義,然其性質到底是「行動藝術」,還是有藝術工作者參與的「公共行動」?值得玩味。

比起關心京都議定書、跟著綠色和平組織去「守護北極」、拒用「全氟化合物」(PFCs)、抗議工廠排污、參加護樹聯盟、推動綠能產業政策,保護一塊荒野、復育一座森林等等,每日例行的倒垃圾行動,很可能是多數都市人與地球環境「動畫」的真實時刻;也就是遵守分類原則,加上垃圾袋收費的誘因,自行讓垃圾減量。至於「便利」、「便宜」的現代生活方式,是否促進城市不斷「生產」巨量垃圾?人為垃圾是否可能為自然土地消化吸收?分類及處理方式有沒有值得檢討之處?以至於清潔員的行車安全與勞動問題……;都市的垃圾就像冰山一角,可以延連極其寬廣的問題意識,進而思考人們的生活結構。

但《跟著垃圾車遊台北》只是一個同樂會式的踩街活動。活動第一晚我搭乘垃圾小巴,從清潔員的觀點,確實看到不同於市民的垃圾車觀點。不像台北市垃圾車定點停靠,新北市垃圾車幾乎貼著民宅,邊走邊收,增加不少行車險況及零距離「親密感」。接著乘客下車,隨垃圾車步行一段,垃圾車旁的表演隊伍中有業餘小丑、回收物扮裝者、二手物創意傀儡、簡單裝飾的單車客等,吹打蹦跳如一場歡樂遊行。只見提著垃圾出門的居民睜大眼睛,半疑惑地看著這熱鬧滾滾的隊伍;也有居民在里長的解釋下,若有所悟地說:「這就是文化喔?!」;當然還有親切的隨隊工作人員沿途向民眾宣傳活動正在發生,歡迎參加。

遊行隊伍裡混著一個演員,扛著計算垃圾袋數的大翻板,隨行走里程,數字不停攀升,頗似台灣選舉期間,候選人跟著垃圾車一起拜票,心中計算握到的手越多越好。果不其然,二、三十人左右的遊行隊伍最後在較為寬敞的垃圾收集點停下,熱舞跟著綜藝秀,由模仿豬哥亮風格的主持人,像選舉開票,在緊張期待的氣氛下,開出今天收到的垃圾袋數。這個計袋秀將本是人人從家中排除、丟棄、不歡迎的垃圾,變成多多益善的好物似的,在某層面上,確實翻轉了垃圾的「污化」形象。然而,我們無法說這是製作團隊在鼓勵市民們多多「製造」垃圾;又或只是益發加強人們「髒的丟出去,家裡越乾淨」的自潔意識;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這一整個充滿善意、有禮貌的行動,將包括垃圾、垃圾車、清潔隊員、倒垃圾的市民的事事物物,都撒上一層可親、可趣的糖粉。在魔幻糖粉的催眠下,彷彿出門倒垃圾也可以一種「藝術」行動,彷彿跟著垃圾車遊行的一夥人理所當然地在「搞藝術」;而人人都可以是藝術家的天國,忽焉將至。

一個後現代哲學家曾批判人工智能的思維下,藝術將不再是創作,而是反應,一條反射神經式的工作。【2】這個預言好像在此應驗了:藝術創作者與普通市民,宛如站在同一個社會文明的反射端上,使用同一條神經的反應機器。因而我們很自然看見:歡樂嘉年華不假思索挪用最常見的小丑形象,綜藝主持人不假思索地挪用了豬哥亮的形象;其中沒有穿越,沒有轉化,沒有反思;藝術因此失去了自己的語彙,也失去對技藝的堅持;而宛如對社會現象不假思索的一種素直反應。

與其說這是讓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探見藝術的機會,不如說是藝術工作者/志工探索生活的一場行動。在追求同頻的共振中,反倒映出一種枯燥寂寥、渴望放鬆歡鬧的集體心靈——例如,在每日例行的垃圾時光,被親切可掬地提醒:要快樂地倒垃圾喔。

註釋

1、 見原型樂團網頁說明,http://www.prototypeparadise.com/gt_about.html

2、 有興趣可參閱這篇報導http://christiantimes.org.hk/Common/Reader/News/ShowNews.jsp?Nid=35157&Pid=2&Version=978&Cid=521&Charset=big5_hkscs

《跟著垃圾車遊台北》

演出|原型樂團
時間|2015/10/30 19:30
地點|新北市三重區三和國中至五常公園一帶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Z劇》特別之處在於華裔離散者的自述,從個體的境遇娓娓道來,其表演形式令人想到話劇。不過,Z劇沒有特別去經營講述的文體,講究語自身的詩性,而比較像是直陳式的報告,但若推論它是「報告劇」,卻又不是那種夾帶剛性左翼的視角,強調史實、社會或歷史事件的劇場形式。
8月
19
2025
當社會從宗教、家族轉向個體化與數據化,真正能給予安全感的反而是那份「被無條件接納」的關係。音樂劇透過舞台與現場的即時共感,讓這份訊息有了實體出口,也讓觀眾有機會暫時卸下屬於這個時代的「貼紙焦慮」。
8月
18
2025
在《小雪》之中,余品潔猶如巫女,召喚父親一同想像未能完成的歸鄉之旅,進而和自己重新繫上親緣的紐帶;余父同時又是生命的先驅者,與女兒一體雙身,為年輕的靈魂們指路提燈。
8月
14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