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關係中的責任與愛《親愛的陌生人2.0》
10月
02
2023
親愛的陌生人2.0(八月表演工作室提供/攝影陳少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188次瀏覽

文 許又云(臺灣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在學生)

在人口逐漸高齡化的台灣,失智症成了社會上日漸重視的話題,人們對失智症的理解大多仍停留在「記憶衰退」的印象。但事實上隨著病程發展,許多失智症患者會經歷譫妄、混亂、妄想,到逐漸失去日常生活自理的能力。在不斷退化的過程中,失智者在身體、精神上遭受的痛苦等比例的構築照顧者的負擔。《親愛的陌生人2.0》從照顧者的角度出發,呈現了與被照顧者間的愛與衝突。在如此緊密而互相牽絆的關係中,維繫在兩者之間的,究竟是是責任還是愛?

《親愛的陌生人2.0》作為台灣首部與失智長輩共演的舞台劇,可以說是非常大膽的挑戰。全劇透過現實與戲劇的交替呈現,由六位演員串接兩個時空。劇中以真實的失智長輩與其照顧者的互動做為開頭,將過往在工作坊帶領的團體活動搬上舞台,呈現了一段歡樂共榮的景象,與此同時,飾演兒子角色的演員正蜷縮在右舞台的病床上,彷彿在做一個不甚快樂的夢,與舞台上歡樂的氣氛形成一個強烈的對比。戲劇中的互動相比於真實世界是充滿無奈和憤怒的,照顧者從最初的順從到乞求,到無法控制的約束最終爆發。而爆發後的收尾,又回到了現實世界,兒子帶著失智的母親和太太一起加入了失智長輩的團體,將現實與戲劇做了巧妙的融合。從觀眾的角度來看,真實是美好、溫馨且值得期待的,而戲劇則充滿痛苦和妥協;然而對劇中兒子的腳色來說,我們的真實世界彷彿才是他的夢,而在開頭與結尾的兩段現實中夾雜的一切妥協、拉扯才是他正在面對的真實。

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無法分離的牽絆、責任和愛

劇中最核心探討的議題在於照顧者與被照顧者間的互相拉扯,兩個獨立的個體因為血緣、身分被綁在一起,和諧的共舞下是對彼此的責任和愛。但是當兩人不再朝向同一個方向前進時,這樣的牽絆反而成為一種限制。對照顧者來說,面對親人從熟悉的樣子逐漸變的陌生是如此令人害怕卻又無力,彷彿眼前的人是一個全新的個體,卻擁有著重疊的模樣和記憶,那麼存在於其中的愛與情感,也會隨著逝去的記憶而有所改變嗎?

劇中的角色關係相比開頭呈現的真實長輩與照顧者的互動,似乎只有把人照顧好的責任,無論是出於血緣或職業的身分,必須要讓失智者是「安全、受控的」,作為子女的有責任照顧自己的父母,做為丈夫有責任照顧好自己的太太。當一切行動都只剩下責任在支撐時,失智者對照顧者來說就只是「患者」,那些不斷重複的混亂行為、妄想漸漸消磨彼此的耐心,到最後就只剩下約束和麻木。然而,那些責任往往出自於愛,只是我們常常忘記愛的存在。希望失智者是「安全、受控的」何嘗不是希望他們能健康,回到失智之前的樣子?也是因為愛所以無法放手,看著自己最愛的人變得陌生而痛苦著。

失智者的類型多元 找到與他們的共同語言

劇中兩位飾演失智者的演員跨度兩個年齡層,他們同樣有記憶衰退、妄想等症狀,但表現卻完全不同。那些因為大腦退化而產生的妄想和幻覺,對我們來說是陌生的,但對他們來說就如同我們在現實世界中一樣真實。與其嘗試改變他們,不如試著進入他們的世界,去理解他們所看見的。劇中女兒與媽媽一來一往的丟接,試圖找出能和媽媽對話的方式。要抓住那些跳躍、不受限的思考勢必要花很多心力,就像那些被拋在空中的菜一樣難以預測,在嘗試理解的過程中可能會有很多衝突、挫折,經歷無數次的試錯,互相拋出對話期許能夠被接住,好好地整理。

最終,整部劇以許願活動作為結尾,失智者和照顧者輪流表達感謝和愛意。即使有些長輩已經無法自己表達想法,只能透過複誦,但去追求他們真正的期望或許已不再那麼重要,最終的期許和願望都是值得期待的。失智者雖然在生理和認知功能上退化,但並不代表他們就只能被綁在床上被人照顧,他們仍然有能力唱歌、演奏,甚至參與劇場演出。

所以說,當最親愛的人變得陌生,存在於其中的愛與情感,也會隨著逝去的記憶而有所改變嗎?我想的答案是不會的,《親愛的陌生人2.0》透過戲劇和舞蹈詮釋了失智者和照顧者間的愛與衝突,即使眼前親愛的人已不再是最熟悉的,但因為愛而願意試著理解、陪伴,也因為責任而能夠相互支持、牽絆。

《親愛的陌生人2.0》

演出|八月表演工作坊
時間|2023/08/26 14:30
地點|樹林藝文中心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
從本質上獨腳戲是觀看表演者的發揮,但是在這齣小劇場的實驗劇中,或許應該思索想帶給觀眾的感官經驗為何。戲劇中有諸多詩意、肢體、意象的展演,表演者也努力地帶給了觀眾這些體驗,但仍舊對整體有不明所以的感覺。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