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重現,冒險之外 《鰻魚安魂曲》
4月
20
2016
鰻魚安魂曲(阿伯樂戲工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01次瀏覽
陳元棠(專案評論人)

本劇為今年台南藝術節「城市舞台」系列,「城市舞台」以台南的古蹟與街道特色為環境劇場的創作空間,結合在地的故事,讓劇場進入古蹟演出。如果說劇場就是一場真實的夢境,那麼城市就成了「夢的所在」。

在阿伯樂戲工場臉書粉絲頁的宣傳短片「水蛙之聲」,一位主持人以台語介紹將演出的《鰻魚安魂曲》,語言運用間充滿樂趣,從語言的選擇表現其劇主要語言,是演出前的醞釀。本劇主要場景為鶯料理亭,此日治時期的台南高級料亭,於2013年年底古蹟重修後開放,於原現場展出主廚天野久吉於此料理亭使用的工作服、料理刀與招牌鰻魚飯使用的漆器便當盒等文物,並有仿和紙門上的剪影裝置,可想像當時的杯觥交錯,夜夜笙歌,政商名流或在此達成政治決策,或在此交易等等,儼如地下社會。

由於連日大雨,本演出場地變動,因此在短時間內團隊必須適應不同場地,甚至需解決在演出之前,舞台因積水浮起的問題,種種不可預期因素,也是環境劇場的特色。

夜晚開場前,大雨終於停歇,觀眾走進巷弄,即有穿著日式短掛高喊日文的「服務生」前來帶位,先是一同在牆外駐足聆聽現場人員以神祕口氣解說「鶯料理亭」,帶出鬼魅氣氛,再進入場內安頓坐好,矮牆外歡迎聲此起彼落,雖現場搭起雨棚,防風布一再吹動,仍努力營造環境劇場的氛圍,重現舊日榮景。劇本提出的人物有主廚師徒,駐店藝旦與皇太子,故事從一少女於夜間進入古蹟「鶯料理亭」,從死去姐姐的信中得知需到此取回面具,卻遇群鬼帶她穿越時空,到大正年間「鶯料理亭」的繁華時期,主廚女兒軀殼被來自現代的少女靈魂「亂入」後,成為一旁觀者介入事件,達成動作進行間還能分離自我評價事件。以吃到鰻魚飯作為群鬼得以安魂的目標,此歷險行動完成後,揭示女主角死去的姐姐也透過此,安了妹妹這活人的魂。

劇中人是可愛的女孩,可愛的群鬼,角色詮釋鮮活清新,語言活潑,具有當下年輕世代的活力(如:他媽的是穿越,這是哪一國的神展開),少女「闖關成功」而「被安魂」的故事行動緊湊,在空間中的穿梭運用,以及誇大繁複的肢體等畫面,有如動漫的風格。劇中自食物談到國族認同,如主廚堅持使用「本國」船運鰻魚,而不用「本島」新鮮鰻魚,以食物表現殖民的政治,在劇情中破除了這階級,將食物意義擴展至勞動者,接著談到自我的療癒,主題紛陳開來。九十分鐘冒險懸疑的篇幅直到最後,人鬼追憶彼此的過往,破除時空人鬼界線,共桌吃飯時方才舒緩些,鰻魚飯的香氣從日式建築傳到庭院樹間的觀眾席,可說是本劇刻意在環境中營造的感官氛圍高潮,然在人鬼感性告白間仍顯急促匆忙,在繽紛歡樂的動作間,本劇自食物談起療癒記憶與經驗,並不深刻。除此,和紙門後的剪影美感,除了重現,是否還能引申並融合。牆外巷弄間的聲響就是生活,環境劇場中再造的情調是個溢出現實的夢,本劇中的瓶罐在風吹動下,不時的叮鈴叮鈴碰撞,場中人物總在說話,奔跑與喘息,如有一點點無聲的片刻,將是讓觀眾能消化思考的空白,當這些都填滿了,有如一杯茶被不停的搖晃,茶葉總是無法沈下杯底。我想,本劇在精采熱鬧之外,少了一些「少」的美感。

劇本的台詞富有詩意(如將時空隧道比喻成母親的陰道等等),表現了當前世代語言的特色,劇中年輕女孩大聲罵:「幹!」的時候,真是可愛極了,髒話的運用,自紀蔚然《夜夜夜麻》到此,知識分子的腐酸氣轉成開心爽快,以一種灑脫浪漫之姿態發思古之幽情。

這安魂曲自食物開展,鬼得以超脫,少女得以對姐姐過世釋懷,並以「要好好吃飯」勉勵活下去的動力,沉寂的歷史藉此劇場重現再引起討論,而在劇場中,可看出這城市給了劇團做夢的空間,也看出這世代對於歷史的想像,以歷史為創作的切入,連結自身體會,再造古蹟風景。

《鰻魚安魂曲》

演出|阿伯樂戲工場
時間|2016/04/13 19:30
地點|台南321巷藝術聚落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鰻》的主線講述台灣鰻魚與道地日本鰻魚的抉擇,然而除了「美不美味」、「食堂要為大眾還是菁英服務」外,並沒有深一步的對談。有太多殖民衝突的對話可以創造,然而劇未有隻字試圖描述矛盾。 (林昱辰)
4月
22
2016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