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重現,冒險之外 《鰻魚安魂曲》
4月
20
2016
鰻魚安魂曲(阿伯樂戲工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32次瀏覽
陳元棠(專案評論人)

本劇為今年台南藝術節「城市舞台」系列,「城市舞台」以台南的古蹟與街道特色為環境劇場的創作空間,結合在地的故事,讓劇場進入古蹟演出。如果說劇場就是一場真實的夢境,那麼城市就成了「夢的所在」。

在阿伯樂戲工場臉書粉絲頁的宣傳短片「水蛙之聲」,一位主持人以台語介紹將演出的《鰻魚安魂曲》,語言運用間充滿樂趣,從語言的選擇表現其劇主要語言,是演出前的醞釀。本劇主要場景為鶯料理亭,此日治時期的台南高級料亭,於2013年年底古蹟重修後開放,於原現場展出主廚天野久吉於此料理亭使用的工作服、料理刀與招牌鰻魚飯使用的漆器便當盒等文物,並有仿和紙門上的剪影裝置,可想像當時的杯觥交錯,夜夜笙歌,政商名流或在此達成政治決策,或在此交易等等,儼如地下社會。

由於連日大雨,本演出場地變動,因此在短時間內團隊必須適應不同場地,甚至需解決在演出之前,舞台因積水浮起的問題,種種不可預期因素,也是環境劇場的特色。

夜晚開場前,大雨終於停歇,觀眾走進巷弄,即有穿著日式短掛高喊日文的「服務生」前來帶位,先是一同在牆外駐足聆聽現場人員以神祕口氣解說「鶯料理亭」,帶出鬼魅氣氛,再進入場內安頓坐好,矮牆外歡迎聲此起彼落,雖現場搭起雨棚,防風布一再吹動,仍努力營造環境劇場的氛圍,重現舊日榮景。劇本提出的人物有主廚師徒,駐店藝旦與皇太子,故事從一少女於夜間進入古蹟「鶯料理亭」,從死去姐姐的信中得知需到此取回面具,卻遇群鬼帶她穿越時空,到大正年間「鶯料理亭」的繁華時期,主廚女兒軀殼被來自現代的少女靈魂「亂入」後,成為一旁觀者介入事件,達成動作進行間還能分離自我評價事件。以吃到鰻魚飯作為群鬼得以安魂的目標,此歷險行動完成後,揭示女主角死去的姐姐也透過此,安了妹妹這活人的魂。

劇中人是可愛的女孩,可愛的群鬼,角色詮釋鮮活清新,語言活潑,具有當下年輕世代的活力(如:他媽的是穿越,這是哪一國的神展開),少女「闖關成功」而「被安魂」的故事行動緊湊,在空間中的穿梭運用,以及誇大繁複的肢體等畫面,有如動漫的風格。劇中自食物談到國族認同,如主廚堅持使用「本國」船運鰻魚,而不用「本島」新鮮鰻魚,以食物表現殖民的政治,在劇情中破除了這階級,將食物意義擴展至勞動者,接著談到自我的療癒,主題紛陳開來。九十分鐘冒險懸疑的篇幅直到最後,人鬼追憶彼此的過往,破除時空人鬼界線,共桌吃飯時方才舒緩些,鰻魚飯的香氣從日式建築傳到庭院樹間的觀眾席,可說是本劇刻意在環境中營造的感官氛圍高潮,然在人鬼感性告白間仍顯急促匆忙,在繽紛歡樂的動作間,本劇自食物談起療癒記憶與經驗,並不深刻。除此,和紙門後的剪影美感,除了重現,是否還能引申並融合。牆外巷弄間的聲響就是生活,環境劇場中再造的情調是個溢出現實的夢,本劇中的瓶罐在風吹動下,不時的叮鈴叮鈴碰撞,場中人物總在說話,奔跑與喘息,如有一點點無聲的片刻,將是讓觀眾能消化思考的空白,當這些都填滿了,有如一杯茶被不停的搖晃,茶葉總是無法沈下杯底。我想,本劇在精采熱鬧之外,少了一些「少」的美感。

劇本的台詞富有詩意(如將時空隧道比喻成母親的陰道等等),表現了當前世代語言的特色,劇中年輕女孩大聲罵:「幹!」的時候,真是可愛極了,髒話的運用,自紀蔚然《夜夜夜麻》到此,知識分子的腐酸氣轉成開心爽快,以一種灑脫浪漫之姿態發思古之幽情。

這安魂曲自食物開展,鬼得以超脫,少女得以對姐姐過世釋懷,並以「要好好吃飯」勉勵活下去的動力,沉寂的歷史藉此劇場重現再引起討論,而在劇場中,可看出這城市給了劇團做夢的空間,也看出這世代對於歷史的想像,以歷史為創作的切入,連結自身體會,再造古蹟風景。

《鰻魚安魂曲》

演出|阿伯樂戲工場
時間|2016/04/13 19:30
地點|台南321巷藝術聚落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鰻》的主線講述台灣鰻魚與道地日本鰻魚的抉擇,然而除了「美不美味」、「食堂要為大眾還是菁英服務」外,並沒有深一步的對談。有太多殖民衝突的對話可以創造,然而劇未有隻字試圖描述矛盾。 (林昱辰)
4月
22
2016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
筆者認為這齣戲的餘韻對我而言並非悲傷,而是寒意。這份寒意並非臺灣家庭獨有的宿命,而是當代世界劇場一再重複的主題:從美國到東亞,家庭故事經常成為社會制度暴力的縮影。《八月,在我家》讓我們看見,即使文化背景不同,那種身不由己的牽絆,卻在全球觀眾之間產生共鳴。
9月
2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