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古蹟下的大眾食堂《鰻魚安魂曲》
4月
22
2016
鰻魚安魂曲(阿伯樂戲工廠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54次瀏覽
林昱辰 (國立台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

《鰻魚安魂曲》是阿伯樂戲工場在台南藝術節推出的作品,劇本來自去年剛得台灣文學劇本金典獎的新銳作家沈琬婷,內容講述一名少女受鬼魂牽引,穿越時空附身到天野幸惠──日治時期台南鶯料理亭【1】亭長的女兒──身上,而少女為了回到現代必須調查當晚失蹤的鰻魚去了哪裡,最終才發現就是天野幸惠自己偷的,一切都是為了讓幸惠堅持正統的父親一嚐當地食材台灣鰻魚。

透過歷史建物鶯料理亭為入口,《鰻》劇帶領觀眾有了一場精采絕倫的冒險,演員的表演十分飽滿,豐富的肢體與互動成功創造色香味俱全的輕喜劇,讓觀眾與叛逆不羈的少女、老實忠厚的阿福、潑嗆勁辣的罔市、堅持正統的師傅、脫線糊塗的假護衛一同垂涎,品嘗那令人食指大動的うなぎ丼 (鰻魚飯)。《鰻》劇成功賦予歷史新故事,就像老闆最終同意使用台灣鰻魚一樣,讓刻板死氣的鶯料理亭有了新的口味。

《鰻》劇遊走於歷史真實與虛構之間,全體角色安插中台日三語並用。用了天野幸惠但沒了天野彥一郎【2】,用了裕仁皇太子但沒用裕仁皇太子獎勵發展台灣社會事業的歷史,沒有台南慈惠院,出現了聖光育幼院。透過正統師傅與台灣徒弟的角色安排,日本皇子與台灣藝妲共用晚餐的場景,避開歷史矛盾,建造了和睦共榮的日治光景。

《鰻》的主線講述台灣鰻魚與道地日本鰻魚的抉擇,然而除了「美不美味」、「食堂要為大眾還是菁英服務」外,並沒有深一步的對談。正統的日本師傅、老實的台灣學徒、在台灣孤兒院長大的二代女兒,三個角色間的心理與背景矛盾,有太多殖民衝突的對話可以創造,更可以相互交映父女對選用鰻魚的衝突,然而《鰻》劇未有隻字試圖描述矛盾。有了歷史,有了故事,但是看不見歷史故事之所以為歷史。

《鰻》劇另一比較被詬病的地方是,因為充斥誇大表演力的呈現,對於角色的建構少了一分細膩的呈現,諸如假護衛的脫線與大喇喇,直至劇情後端才使用紋章自曝皇子身分,不免欠缺一絲說服力,而讓人有機器神解決困境之感;而少女最終突如其來的自曝也欠缺鋪陳,少女的冒險中未嘗觸及自身的矛盾(不管是舌尖上的或內心上的),甚至除了當起忙碌的服務業外,少女在冒險「中」可說是毫無成長,只在最終品嘗鰻魚時自己頓然悟道,有了難忘的夜晚,讓人不免覺得那段講述失去姊姊與味覺的獨白是藉此言彼。

然而缺點不改鰻魚令人食指大動的吸引力,一如導演所述,我們常在「吃」上獲得慰藉,就像鶯料理亭的簡介一樣,多少複雜事故在此因美食、把酒言歡的快樂而有了圓滿結局,討喜新穎的輕喜劇才是台灣一家子最合宜的晚餐。

註釋

1、鶯料理亭是臺灣日治時期位於今臺南市中西區的一間高級料亭,現僅存殘跡。該建築曾一度被列為市定古蹟,現改為開放式廣場。

2、天野彥一郎是鶯料理亭亭長天野久吉的長子,亦是鶯料理亭的二代亭長。

《鰻魚安魂曲》

演出|阿伯樂戲工場
時間|2016/04/17 19:30
地點|台南321藝術聚落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九十分鐘冒險懸疑的篇幅直到最後,人鬼追憶彼此的過往,破除時空人鬼界線,共桌吃飯時方才舒緩些,鰻魚飯的香氣從日式建築傳到庭院樹間的觀眾席,可說是本劇刻意在環境中營造的感官氛圍高潮。(陳元棠)
4月
20
2016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