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言說獻身《打南無__漫遊者》
1月
05
2018
打南無_漫遊者(索拉舞蹈空間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71次瀏覽
樊香君(專案評論人)

若從2014年的《歐西打街》與2017年末的《打南無__漫遊者》來看,索拉舞蹈劇場的關懷眼光總有一處聚焦於資本主義社會下,現代人際疏離以及城市機器運作中人們不得不前進的乾枯與無力。如果說2014年的《歐西打街》,給底層人民留了一條叫做歐西打的街道(Outsider Alley)讓人們的「徒勞」、「無計畫」、「不精準」散落為一番零碎卻仍有生氣的景緻。那麼,2017年的《打南無__漫遊者》則顯得絕望憂鬱,看似呼應波特萊爾筆下的漫遊者(Flâneur),那些擁有餘裕晃蕩於巴黎城市街道的紈褲子弟,《打南無__漫遊者》中的人物實則是一群不得不漂泊於城市的現代遊牧民。在充滿鐵鏽味的金屬世界裡,鷹架般聳立舞台的鐵架、被肢解待完工的殘缺鐵床之間,他們機械似的、無目的地漫遊著。整個世界就是打南無(發電機:Dynamo),現代遊牧民是發電機上隨時可被替代的拼裝零件:有困在身心牢籠中的失神男女、有看似欲反抗卻失效的三位女工、以及棲居於鷹架高處的癲痴女子。

雖然「可被替代」、「拼裝」等關鍵字所散發的意味,可能是《打南無__漫遊者》的重要氣息。然而,身體姿態與運動形式的拼裝與可被替代性在此是否可以成立,似乎有進一步討論的空間。

不過,在浮出這樣的疑問之前,作品開頭還是有幾處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從直立長椅背後浮現身著囚衣般及膝罩衫的男女,以拱背猥瑣之姿比劃著精準卻無目的的幾何形狀,有時合體成為四手共作的異種工作員,有時各自分開運行,失神的雙眼與精準運作的身體,以一種孿身、無性別、無差異的狀態前進著,給予《打南無__漫遊者》一個特殊氣質的開頭。接續進入故事中的,是一位身體黏滯於呢喃夢境中不得不面對現實的女工。隨後,三位女工在巨大的機器運作節奏聲中,重複著類似姬爾美可《羅莎舞羅莎》四位舞者坐在椅子上的上半身旋轉、甩手的重複片段,呼應前述失神男女的機械性身體操演。隨後,棲居於鷹架高處的女子以各種口技對應著失神男女的機械性操演,並逐漸攀爬至地面以領導者之姿接受失神男女被召喚後的伏地膜拜。失神男女也在此時,開始擺脫機械性的動作,展開如鳥翼般的雙臂,或者類似獸的爬行姿態。然而,從機械操演的身體到獸的爬行身體,從姬爾美可極簡身體的操演到類似舞踏的恍神癲痴,作品約莫行至一半,已經有了各種身體「符號」拼貼在其中。也約莫在此時,前述的疑問隨著各種身體姿態與運動方式的拼貼逐一顯現。

雖說可以嗅聞出「可被替代」、「拼裝」、「未完成」似乎是作品所欲散發的意味,然而,作為主要表達媒介的動作形式若也以一種快速拼裝、隨時可被替代的邏輯呈現,則似乎落入了一種比作品欲呈現的憂鬱城市更大的虛無之中。這麼說吧,如果有一種構築作品世界觀之動力,與表演者主體性相容為一個新的內在驅力,作為驅動外在表演形式的內在精神所在,那麼,無論是「拼裝」、「可被替代」的作品意味均會由此內在驅力推進著。然而,《打南無__漫遊者》似乎少了這種內在驅力,使得各種身體動作形態之於作品世界,成為為了言說與再現作品世界而存在的外在形式,無主體性亦無內在驅力地穿脫與漂浮在各種動作形式所象徵的符號之間。

雖然從象徵層次來看《打南無__漫遊者》的作品世界,在某些視覺畫面上的確給出不小的衝擊,好比最後一幕失神男女眼中突然有了神情,癲痴的女子也定神望向觀眾席,三人雙手平舉如背負十字架般走向觀眾,成為背負眾人之罪的贖罪者,沈默叩問著什麼。然而,回到以身體運動作為表達的媒介的層次上,意義、符號與言說,無論如何都需要回到身體在時空中的運作驅力,也就是表演者用什麼樣的身體狀態(姿態、運動)存在於一個什麼樣的世界(空間、時間)。作品動力以及與表演者相容後的內在驅力作為穿透身體在作品世界以及動作形式間穿脫的精神方向,而不致迷失在符號之間。

《打南無__漫遊者》

演出|索拉舞蹈空間
時間|2017/12/29 19: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親密近地》的編舞家奧萊・康詹拉與艸雨田製作團隊,成功將抽象的文化政治,轉化為極富張力的舞台視覺與身體語彙。
6月
26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
比較可惜的是,《界》過於偏重高敏感人士「日常行為」模式的複刻,而限制了動作在劇場中可能的想像,在作品的敘事上,也少了「如何接納自己的特質」的描繪。
6月
25
2025
透過這種多重交織的敘事疊合,賴有豐試圖以自身的創作不僅只是回應土地給予自己的創作發想,更蘊含著帶領觀者進一步去探索更多關於這片島嶼上,不同地區的人們其所面對的議題以及當地的人們如何看待這些事物。
6月
16
2025
相較於傳統以旋轉、跳躍等作為芭蕾舞劇的高潮劇情橋段,阿喀郎.汗的編舞創意像是將舞者推入萬丈深淵,更考驗著舞者的舞蹈硬底與增進其芭蕾舞者其他少使用的肌肉核心的生成
6月
12
2025
從改編的手法來看,如果說《閉俗Pí-Sú》是屬於海棉吸水式的放大版,《搏筊》則大致保留原作的內容、並在作品的前後增加段落,屬於加載型的擴充版。
6月
06
2025
舞動的身體與河水的影像交疊形塑為流動地景,是一幕幕內心情感的獨白,又像是一場儀式性的淨化歷程,形成多變的符號意象,將觀眾帶入一場關於失語、記憶與存在的經驗世界。
6月
04
2025
為何最深刻的顛覆仍由男性完成?女性是否仍被期待回歸那個柔弱而寬容的敘事角色?浪漫的芭蕾舞意象。形式的當代,是否尚未真正撼動情感結構與角色邏輯的深層秩序?
5月
28
2025
《永恆回歸》不是一次對單一文化的回望,也非純然的個人返鄉敘事,而是一場藉由舞蹈身體展開的複數對話:關於傳承與創新、個體與群體、離散與歸屬。
5月
1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