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他們跳脫舞蹈的框架《身體我的名片》
12月
08
2023
駱思維(驫舞劇場提供/攝影方妤婷)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33次瀏覽

文 李紹庭(臺北藝術大學文學跨域創作所研究生)

在這場長達六個半小時的舞蹈馬拉松中,每位舞者各自擁有十五分鐘左右的時間展現自己。是以純演講、純舞蹈表演、先表演再演講的形式都是可預期的,觀眾也須自行為每場演出之間的落差調頻。這是筆者首度觀賞如此耗時耗力的表演,再加上必須不斷為外國友人翻譯(台上語言的使用超乎預期的多),偶爾會有走神或因故錯過之處。但此表演既名為馬拉松,勢必也無法要求觀眾每時每秒都全神貫注。

因此在十六場形形色色的演出中,要想讓觀眾在散場前留下深刻印象,或僅僅是記得舞者名字,便必須在觀眾心中留下一個難忘的畫面或一絲觸動。獨特性因而成了關鍵──是舞風?是音樂?是道具?還是燈光?由於策展人近乎囊括所有文化、年齡與舞蹈種類,是以每位表演者本質上已有區別。但是面對一個空蕩蕩的舞台和同樣一組燈光音響,他們又要如何在台上寫下自己獨一無二的名字呢?

第一輪的前四位表演者中,周寬柔的表現明晰有力,在筆者心中畫下深刻一筆。她先以教學女性長輩中國舞的影片作引子,跳了一段優雅的舞蹈,並說明為了讓學員理解一個單手輕巧往外彈的動作,她試了多種方法不成,最後以一句「想像自己在彈開肩帶」讓一眾女性瞬間了然。表演者藉由人們身體與性別上的共同記憶引起共鳴,並在後半藉由表演套衣、脫衣來呈現一段與自己身體黏稠曖昧的陰性對話,讓筆者跟著思考自己與身體的關係、換衣時永遠的匆促與羞赧,和每一件衣服對我們身體產生的影響力。

相對之下,同組的Michael Caldwell表演框架較為開放。他由觀眾席緩慢出場,游移至舞台上,並在一塊紅毯上來回游走。起初筆者以為位於舞台中上方的紅毯必然具有深意,但後來發現他可以自由進出紅毯,似乎並未將其視為一塊特別的區域,心中便興起困惑,但又了解到興許表演者並未確切定義其意義。爾後的問答時間裡,Caldwell解釋他是透過感應當下的氛圍與眾人的心情而舞,似也回應了筆者的疑惑,至於這種形式觀眾買不買單,大抵得自由心證。

第二輪中,四者的風格天差地遠,有野心勃勃企望在短時間內傳達諸多故事的鄒瑩霖,也有專注於探討科技與人類關係的謝杰樺,但筆者最受感動的似乎是駱思維的人生故事──當了二十年的專業舞者,他架起攝影機,換個角度重新觀看和詮釋自己。觀眾可以同時觀察他與攝影機在台上的互動,和攝影機即時投影出的畫面。當他與攝影機一同流暢地旋轉、倒地、上下流動時,表演者晃動的臉、手、肌膚大大顯現在螢幕上,使觀眾可以想像在與其共舞,同時使用第二人稱與第三人稱閱讀表演者的生命。

同樣使用科技表演的還有Heidi Strauss,她在說話與動作之際,手上還拿著一個會顯示中文翻譯的電子面板。然而,中文與英文並未完全同步,這對筆者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不但始終感到疏離,還總是靠先行的中文而提前預知她下一步的言行。最後當Strauss倒在地上邀請幾位觀眾上台將她扶起時,她也請了一位自願者當翻譯。然而其詮釋偶爾讓人感覺存在一點落差,不禁令人深深感受到翻譯的不可能性【1】。筆者也不禁好奇,以上種種究竟是表演者所設計的,還是她自己也沒意識到語言間的干擾會對某些敏感人士造成衝擊。但除卻上述種種,筆者依舊很欣賞她的互動形式與創意,並希望可以再看更多。

接著節目進行到第三輪,筆者與友人們的專注力開始渙散,讓人不禁產生一種對表演者的歉意。即便如此,Andrea Nann的種種示意動作(gesture)還是像音符一樣敲打在我心弦上。她聰明地如傳授語言般教導觀眾一系列獨創的舞蹈符號,再將符號連綴成一首美麗的歌,鮮明地表現出她如何深愛家人與山海。

不過筆者最有共鳴的還是陳鈺翔的演出。同是街舞舞者,筆者可以識別他的企圖與語彙,卻還是深受感動。不若許多話語連篇的表演,他從頭到尾不發一語,以熱舞社帶暖身的方式快速帶動觀眾後,便將帽踢脫下,穿上象徵另一種身分的高跟鞋,在舞台中間扶著橫桿來回妖艷地扭動,展現臀部至腿部修長的線條。然而音樂停下之後,一切彷若夢一場,陳鈺翔換回寬鬆的便服,扛著音箱低調離開,彷彿適才的狂放自我只是他心中的一格抽屜。這不難讓人聯想到街舞文化中陽勝陰衰的狀況和潛藏的性別議題,一度幾乎令曾經為此所苦的筆者掉淚。若要說全場有什麼作品最像一紙名片,這就是最佳範例,因為此表演具備敘述一種敘事的連貫性,其形式與深度剛好足夠觀眾塞滿一格記憶的抽屜。


陳鈺翔(驫舞劇場提供/攝影方妤婷)

最末一輪,觀眾的體力臻至極限,不少人已然離場。伴隨觀眾身體性的疲憊,台上表演者也因輪流訴說自己舞蹈生涯上的創傷,導致筆者情緒上的飽和。也許是因為甫熬過疫情,一種集體創傷的氛圍瀰漫,從聚焦族群身分議題的潘巴奈Panay Pan累積至最後一位葉名樺,舞台上的情緒來到了最高點。她坦承自己一度生病並對自我感到困惑──這是一張身分不詳的名片,未必不是一種選項,但筆者大抵是情緒過於麻木,多數時間都在思索為何選擇塑膠布當道具。

主觀而言,此輪的亮點是風格與眾不同的Popper丘必信,他以獨特的幽默感與中二風格的影片戳中觀眾笑穴,並以一種勇往直前的熱血態度輪流演繹街頭籃球、饒舌、街舞等對他影響至深的元素,整場表演猶如嘻哈四大元素【2】的綜合體,完整呈現他對此文化的熱愛。筆者因個人偏好而看得熱血沸騰,但這也顯示出不同舞種本質上會帶給觀眾相異的感受,而十六種表演五花八門,總有幾個會與觀眾的記憶連結,而有幾個則較無緣。

總體來說,此番大隊接力式的表演形式非常有趣,考驗的不只是藝術家對於時間的拿捏,還考驗策展人排序的智慧。其中稍嫌可惜之處,大概是許多舞者過度仰賴語言,但語言使用若不夠巧妙,不但不會給表演加分,反而還可能扣分──若是改用肢體表達,會不會更有效果?另外,演出中大量出現講座、舞蹈表演、與觀眾互動與問答的環節,這四者的銜接能否更加流暢?為何選擇其中一項而未選擇另一項?表演完接續到問答會不會直接打破劇場的魔力?為何要問答?是因為表演太短嗎?為何要帶觀眾暖身?暖身的方式和表演的內容有多少關聯?如果決定要玩一種形式,連續玩了幾分鐘後觀眾知道表演者在玩什麼把戲,那這個把戲還要繼續嗎?如果要繼續,要怎麼在規律中製造驚喜,而不使觀眾看到睡著呢?

最後,對表演者來說,一下被放在舞台上與其他十五位藝術家比較自然會有壓力,但對觀眾來說卻是可以一飽眼福的良機。走出劇場後,筆者與友人都呈現一種身心被原子彈轟炸過的暢快感,一方面消耗殆盡,一方面又受益良多。只可惜此場演出過長,讀者耐心也有限,因此無法一一提及所有表演者,亦無法深究每一場表演,力有未逮之處敬請見諒。


註解

1、 traduttore traditore,翻譯即背叛。

2、街舞、饒舌、DJ、塗鴉。

《身體我的名片》

演出|鄭皓、田孝慈、周寬柔、Michael Caldwell、駱思維、Heidi Strauss、鄒瑩霖、謝杰樺、謝宜樺、Andrea Nann、陳鈺翔、黃美寧、Panay Pan、林立川、丘必信、葉名樺
時間|2023/11/4 11:00
地點|樹林藝文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