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女人的茶園心事《擺渡・戲夢》
12月
31
2021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96次瀏覽
楊閩威(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博士)

《桃花過渡》在客家三腳採茶戲「十大齣」中的定位十分特殊,因為故事的主線已不在「張三郎賣茶」的情節上,而是轉換到妻子搭船尋夫的艱辛路程。《擺渡‧戲夢》進一步擴寫了內容,不再聚焦於洪桃花與船翁的「相褒」對唱,只保留「船」其中隱喻的「擺渡」之義,表現女人對愛情、婚姻的理想、慾望,與不確定感。

觀眾入場時,三個閨密像夢一般,在舞臺上似笑非笑的環顧全場,她們笑的是愛情的純真可愛,苦的卻是婚姻中的種種困境,她們的故事交織在一起,就像一艘等待開動的船隻,和一個等待擺渡的船客。全劇就在喝下孟婆湯中開始划行……

本劇三大女主角分別由洪桃花、潘金蓮、孟姜女擔任,孟姜女代表了初戀的萌芽,潘金蓮則是慾望的化身,洪桃花的形象除了統合前兩者外,更凸顯了「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鼓勵丈夫張三郎出外賣茶,卻苦苦等三郎回家)的心理狀態。這三個女性在茶園中各有各的心事,我們可以將其看作三個不同的副線,亦可認為這是洪桃花的獨白,孟姜女與潘金蓮都是她心中的投射作用。

由上觀之,《擺渡戲夢》創作形式沿用了三腳採茶戲中的「串戲」:即每段故事可獨立演出,亦可將所有故事串連演出,最終呈現的是「合」、「分」、「合」。時序上的安排也緊依靠【十二月採茶】的唱詞,羅香林曾說:「客家男女,雅好歌唱,偶過岡頭,樵夫薪婦,耕子牧童,唱和之聲,洋洋盈耳雖其歌詞多屬男女相悅之句,然其婉曲取喻,哀感玩豔,有足多者。」自古流傳的客家山歌,確實都以男女情歌為主。春、夏、秋、冬四季代表茶園的時間表外,更表現出初戀的萌芽、熱戀的火燒、情感的蕭瑟,與愛情的堅貞不移,簡單卻又不簡單的描繪女性從純真、熱情,到日益成熟的堅強自主。群舞演員之間的互動也強調男女之戀的特點。

在表演的形式上,《擺渡戲夢》與多數的客家戲曲一樣,洪桃花、潘金蓮、孟姜女依舊還是「三腳採茶戲」的角色編制,孟姜女保留了傳統戲曲的「苦旦」形象,潘金蓮加入了現代音樂劇的大膽與露骨,洪桃花除了客家九腔十八調的婉轉外,後設與相互觀照的狀態讓她從一個傳統客家女性脫胎換骨,逐漸成長為一個獨立、有思想的女性,不過角色的重點已不在外在的形象與表演元素,內在的心理裂變才是本劇真正的要旨。

不過可惜的是,在潘金蓮的橋段中,為了要呈現其慾求不滿的形象,特地編排了與眾多猛男的肚兜熱舞,筆者認為或許是要讓全劇更符合現今社會的「進步觀」?其實這樣的加油添醋大可不必,反倒是破壞客家戲的原有特色了。但從景勝戲劇團的角度來看,這種「破壞」與「重構」才是他們所需要的。

在講究精緻大排場的「臺灣戲曲藝術節」和各式大型文化活動中,傳統客家大戲多由資源充沛、音樂設計、編導嚴謹的榮興客家採茶劇團獨領風騷,但實驗性質高的新戲曲卻是難以駕馭,所以我們很難看到更為多元發展的客家戲曲,不過「戲曲夢工場」的「小劇場」形式卻能夠吸引小型的客家戲班用有限的資源與人力,在「黑盒子」中製作出一齣齣非典型的作品,是相當可喜的。

《擺渡.戲夢》

演出|景勝戲劇團
時間|2021/12/05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多功能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細觀整個作品,無論是原「桃花過渡」中的桃花女是欲渡者的身分,或是在本劇中,洪桃花自身亦陷於迷津中。兩種桃花都須有人引渡,又如何能扮演擺渡者的角色,乘載自身與他人的生命重量?
1月
06
2022
創作團隊力圖呼籲成人觀眾反躬自省、以身作則,為孩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世界。只是,我們仍需要回到最基本的議題,什麼是當代的「火焰山」?如果迴避這個議題,只會如孫悟空一樣被假扇迷惑,縱容烈焰遮空。
8月
08
2025
從王熙鳳出場的那句幕後白:「平兒,跟誰說話呢?」開始,黃詩雅便宛似魏海敏上身,每一句唱念、身段、表情都掌握了其師的韻味。當她身在暗處看不清面貌時,有時會分不清是魏海敏還是黃詩雅。
8月
08
2025
本劇未描繪出當時的權威與獨裁,卻高呼革命口號與犧牲精神,整體顯得空洞無力。這正是《感謝公主》最致命的問題所在:形式在說話,情感卻缺席其間;表演者努力投入,觀眾卻只能勉強自己理解與接收。
8月
07
2025
霍去病那獨特的短劍與長巾武打套子,讓演員在交手間隙還能一展丰神,搭配上蒙面造型,宛似電影的蒙面俠蘇洛(The Mask of Zorro)再現,有種以一敵多的帥氣感,展現出與傳統不同的武戲思維。
8月
05
2025
經典重述的詮釋路徑,無所謂標準答案;鴻明版《包公會國母》徘徊在修舊如舊與修舊如新之間,有著借演員之勢托戲的姿態,卻看不出創作者欲往何處。令人不禁想問:經典重述究竟為了什麼?
8月
05
2025
《崑崙盜兵書》在史料罅隙間大開腦洞,透過「轉世」銜接神話與歷史,即便史實比例並不高,但依然可以與《穆天子傳》、《史記》等古籍記載相互呼應,充分展現編劇對史料∕戲劇、歷史∕虛構的掌握與轉化能力,堪稱近年來古冊戲的新編典範。
7月
29
2025
聖淵戲曲藝術坊《孫武子下山》巧妙平衡戲段冷熱,將老生文武做表融入情節轉折,展現出演員從行當技藝出發,嘗試混合兩種行當屬性共構一角的個人化再詮釋。
7月
28
2025
《文武天香》在這次的版本裡,因為角色關係的變調,在演員表現上產生了新的逸趣,劇作核心從情愛流轉衍生出新的流變——逃逸美學。愛與自由從創作命題的理想問題,轉化為辯證關係
7月
2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