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女人的茶園心事《擺渡・戲夢》
12月
31
2021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02次瀏覽
楊閩威(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博士)

《桃花過渡》在客家三腳採茶戲「十大齣」中的定位十分特殊,因為故事的主線已不在「張三郎賣茶」的情節上,而是轉換到妻子搭船尋夫的艱辛路程。《擺渡‧戲夢》進一步擴寫了內容,不再聚焦於洪桃花與船翁的「相褒」對唱,只保留「船」其中隱喻的「擺渡」之義,表現女人對愛情、婚姻的理想、慾望,與不確定感。

觀眾入場時,三個閨密像夢一般,在舞臺上似笑非笑的環顧全場,她們笑的是愛情的純真可愛,苦的卻是婚姻中的種種困境,她們的故事交織在一起,就像一艘等待開動的船隻,和一個等待擺渡的船客。全劇就在喝下孟婆湯中開始划行……

本劇三大女主角分別由洪桃花、潘金蓮、孟姜女擔任,孟姜女代表了初戀的萌芽,潘金蓮則是慾望的化身,洪桃花的形象除了統合前兩者外,更凸顯了「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鼓勵丈夫張三郎出外賣茶,卻苦苦等三郎回家)的心理狀態。這三個女性在茶園中各有各的心事,我們可以將其看作三個不同的副線,亦可認為這是洪桃花的獨白,孟姜女與潘金蓮都是她心中的投射作用。

由上觀之,《擺渡戲夢》創作形式沿用了三腳採茶戲中的「串戲」:即每段故事可獨立演出,亦可將所有故事串連演出,最終呈現的是「合」、「分」、「合」。時序上的安排也緊依靠【十二月採茶】的唱詞,羅香林曾說:「客家男女,雅好歌唱,偶過岡頭,樵夫薪婦,耕子牧童,唱和之聲,洋洋盈耳雖其歌詞多屬男女相悅之句,然其婉曲取喻,哀感玩豔,有足多者。」自古流傳的客家山歌,確實都以男女情歌為主。春、夏、秋、冬四季代表茶園的時間表外,更表現出初戀的萌芽、熱戀的火燒、情感的蕭瑟,與愛情的堅貞不移,簡單卻又不簡單的描繪女性從純真、熱情,到日益成熟的堅強自主。群舞演員之間的互動也強調男女之戀的特點。

在表演的形式上,《擺渡戲夢》與多數的客家戲曲一樣,洪桃花、潘金蓮、孟姜女依舊還是「三腳採茶戲」的角色編制,孟姜女保留了傳統戲曲的「苦旦」形象,潘金蓮加入了現代音樂劇的大膽與露骨,洪桃花除了客家九腔十八調的婉轉外,後設與相互觀照的狀態讓她從一個傳統客家女性脫胎換骨,逐漸成長為一個獨立、有思想的女性,不過角色的重點已不在外在的形象與表演元素,內在的心理裂變才是本劇真正的要旨。

不過可惜的是,在潘金蓮的橋段中,為了要呈現其慾求不滿的形象,特地編排了與眾多猛男的肚兜熱舞,筆者認為或許是要讓全劇更符合現今社會的「進步觀」?其實這樣的加油添醋大可不必,反倒是破壞客家戲的原有特色了。但從景勝戲劇團的角度來看,這種「破壞」與「重構」才是他們所需要的。

在講究精緻大排場的「臺灣戲曲藝術節」和各式大型文化活動中,傳統客家大戲多由資源充沛、音樂設計、編導嚴謹的榮興客家採茶劇團獨領風騷,但實驗性質高的新戲曲卻是難以駕馭,所以我們很難看到更為多元發展的客家戲曲,不過「戲曲夢工場」的「小劇場」形式卻能夠吸引小型的客家戲班用有限的資源與人力,在「黑盒子」中製作出一齣齣非典型的作品,是相當可喜的。

《擺渡.戲夢》

演出|景勝戲劇團
時間|2021/12/05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多功能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細觀整個作品,無論是原「桃花過渡」中的桃花女是欲渡者的身分,或是在本劇中,洪桃花自身亦陷於迷津中。兩種桃花都須有人引渡,又如何能扮演擺渡者的角色,乘載自身與他人的生命重量?
1月
06
2022
《楚漢相爭:韓國城風雲》的呈現手法素樸,從天上壽宴轉進人間戰禍,取站頭刻劃時代氛圍,平實直述歷史人物融入民間想像之後的模樣。有文有武的簡約戲碼,滿足觀眾對演義故事的嚮往,也展現外台歌仔戲順勢而變的靈活身段。
4月
17
2025
《閻羅殿AI手冊》或許不能算是齣完成度高的精彩作品,但它的確有意無意承襲了近年新編戲曲抑或跨界戲曲常見路線,以虛擬的陰間鬼界切入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試圖為傳統形式尋找述說當代故事的可能途徑
4月
17
2025
筆者以為《黃鶴樓》之看點乃在於演員如何將角色性格內化、使形神相合,此劇若非老將來演大抵也演不出精妙之處,而《周瑜歸天》則因做工繁重常為新秀練功劇目,此次劇目安排不僅僅在劇情的銜接,與演員特質亦有其適切考量。
4月
16
2025
這類型經典新製的演出,勢必面臨「技藝傳承-戲曲文本-觀眾品味」三者孰輕孰重?該如何重新取捨建構?筆者認為《漁樵歌》為經典嶄頭新詮釋,做了極大化的提煉與平衡。
4月
15
2025
《若沒有你,我還會是關羽?!》從命題可知這齣戲的靈魂人物除了名垂千古的武聖關公外,更加進了關羽的坐騎赤兔馬和隨身誅敵兵器青龍偃月刀兩個角色;這後二角的真實存在形體,乃吾人可以用感官感知到的「器」或「物」,是屬於哲學家所謂的「形而下」者
4月
11
2025
整個作品可以說是立意良善,也達成了將物件擬人化,並以此解構英雄神話的目標,但是在演出結構的安排上,或許還有調度完善的空間,使演出在戲中戲的架構中,能夠得到更密切的呼應
4月
11
2025
大量且不斷穿插的說書,明確切斷了情節的延續性,同時也斷裂了演員對於劇中人物的揣摩,於是演員成為「立體化」的繪本,隨「說書的語言」展開所有動作,成為服務說書的狀態。而這樣的形式多少也拖沓了整體節奏
4月
10
2025
團隊過往對於戲曲身段的承襲或化用著力甚深,不論是接聽杖頭飛鴿傳書,或是化趟馬程式為現代機車的騎乘,都是極具巧思的創發。可惜本劇的表演採取較隨性自在的形式,藏身在華麗服飾的身段,不復見獨出心裁的精彩。
3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