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輪轉,何人得渡?《擺渡.戲夢》
1月
06
2022
擺渡.戲夢(景勝戲劇團提供/攝影楊詠裕)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46次瀏覽

蘇恆毅(專案評論人)


開演前,舞台上的青燈照在三位女主角身上,她們坐在桌邊,像幽魂般望著觀眾席淺淺地笑著,等待戲的開演,也等待重歷各自的生命故事,讓自己回想起自己最在乎的是什麼,且又是如何被這些事物束縛。

將戲曲中的女性人物故事提出並進行現代反思,已是臺灣新編戲行之有年的「主流」。透過女性視角地向內觀看,脫離男性視角的形塑,重新梳理女性的心靈世界,使女性人物經此重新詮釋後,找到屬於自己的存在主體。此點,在景勝戲劇團的《擺渡.戲夢》中亦是以同樣的方式,詮釋洪桃花、孟姜女、潘金蓮在婚姻關係中,對於「愛」的期望。

串戲再走一生的三姊妹

「不管喝多少次孟婆湯,似乎能夠忘記生前經歷的事情,但當回憶湧現時,仍會不顧一切地重蹈覆轍。」以孟婆交付孟婆湯給三位主角喝下的台詞做為開端,再透過劇中以四季流轉作為分場,個別折射出三位主角深陷情愛理想的心境。

擺渡.戲夢(景勝戲劇團提供/攝影楊詠裕)

整齣劇作以三腳採茶戲為基礎,構築出姊妹之間相憐相伴的主要劇情架構。在此架構中,洪桃花扮演著傾聽與陪伴的角色,同時從孟姜女與潘金蓮的情愛追求中,察覺自我既渴望卻也壓抑的情感需求──從孟姜女訴說和萬喜良的恩愛,對應洪桃花因丈夫留連酒館的寂寞;潘金蓮自由地表露性慾時,洪桃花卻說「嫁都嫁了,有什麼好嫌棄的」,訴盡無奈。縱使劇中潘金蓮期望洪桃花不要委屈自己,應該追求自己的幸福,但洪桃花依然維持著傳統婦女堅韌善忍的姿態,陪伴兩位姊妹。

無人得渡的三姊妹

據此,或許該思考的是:從褒歌與採茶戲「桃花過渡」取材而來的洪桃花,在此劇中似是以大姊的姿態陪伴,引導孟姜女與潘金蓮。但若細觀整個作品,無論是原「桃花過渡」中的桃花女是欲渡者的身分,或是在本劇中,洪桃花自身亦陷於迷津中。兩種桃花都須有人引渡,又如何能扮演擺渡者的角色,乘載自身與他人的生命重量?縱使在劇中不時出現洪桃花的自嘆,以及劇末怒道無人能夠了解丈夫離家卻被船夫性騷擾的心情,給洪桃花有訴說自我的空間,但是這種自我表露也難免給人一種受害者自憐卻無力的感受。

擺渡.戲夢(景勝戲劇團提供/攝影楊詠裕)

擺渡.戲夢(景勝戲劇團提供/攝影楊詠裕)

開展客家實驗戲曲的新途徑

以表演形式來說,《擺渡.戲夢》的音樂設計以【十二月採茶】作為基調,穿插【紗窗外】、【陰陽別】、【桃花過渡】等傳統山歌曲調,維持客家戲的傳統音樂形式,演員的唱作也都相當優異,唯獨在第二場「夏」之潘金蓮的情慾戲中,加入了熱舞的演出,妖豔且煽情的舞蹈,固然可以理解是為了劇情需要所設,也是表現手法上的實驗,但與其他各場相較卻稍嫌突兀,反而破壞了演出整體的協調感。

目前臺灣的實驗戲曲表演中,客家戲的實驗劇較罕見,因此在編創上或許缺少了借鑒對象。這樣的現象,對編創者而言是易,也不易──易之處在於可以開創出客家實驗戲曲的新途徑;不易之處則是在傳統與實驗之間如何拿捏才不致用力過猛。《擺渡.戲夢》或許不是一個最完美的作品,但至少,觀者可以看見客家戲曲可待開展的可能性。

《擺渡.戲夢》

演出|景勝戲劇團
時間|2021/12/04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多功能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擺渡‧戲夢》進一步擴寫了內容,不再聚焦於洪桃花與船翁的「相褒」對唱,只保留「船」其中隱喻的「擺渡」之義,表現女人對愛情、婚姻的理想、慾望,與不確定感。
12月
31
2021
走戲人秉持創團首作的熱誠,將傳統套路與現代劇場技法並置,借鑒歌仔戲的美學,融入現代劇場手法(多媒體、電玩畫面、夜店佈景和現代舞),呈現一場融合傳統韻味與現當代感的親子劇場《龍女流浪記》。
11月
07
2025
樊梨花之所以能度過人生的種種考驗,是因為她有法術可以助其度過難關,而沒有法術的阿傑該如何繼續他的人生?或許《低・俗・畫本》隱隱然地給了答案——心理分析不啻是一種阿傑的法術——但法術要立竿見影,或許在戲中才能辦到。
11月
05
2025
那麼,到底《皇上》的「貴妃醉酒」能否勾連出左翼精神,或者它會是什麼新涵義?就此來看,整齣戲似乎渾沌未明,還是「貴妃醉酒」的木刻畫化便是答案所在,必須從上下文脈絡才能找到它的新意——甚至因此,《皇上》要說的是,我們應超克這個主題與左翼構想,走出劇情享娛,甚至是左翼文藝美學與歷史的侷限?
11月
04
2025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