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輪轉,何人得渡?《擺渡.戲夢》
1月
06
2022
擺渡.戲夢(景勝戲劇團提供/攝影楊詠裕)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03次瀏覽

蘇恆毅(專案評論人)


開演前,舞台上的青燈照在三位女主角身上,她們坐在桌邊,像幽魂般望著觀眾席淺淺地笑著,等待戲的開演,也等待重歷各自的生命故事,讓自己回想起自己最在乎的是什麼,且又是如何被這些事物束縛。

將戲曲中的女性人物故事提出並進行現代反思,已是臺灣新編戲行之有年的「主流」。透過女性視角地向內觀看,脫離男性視角的形塑,重新梳理女性的心靈世界,使女性人物經此重新詮釋後,找到屬於自己的存在主體。此點,在景勝戲劇團的《擺渡.戲夢》中亦是以同樣的方式,詮釋洪桃花、孟姜女、潘金蓮在婚姻關係中,對於「愛」的期望。

串戲再走一生的三姊妹

「不管喝多少次孟婆湯,似乎能夠忘記生前經歷的事情,但當回憶湧現時,仍會不顧一切地重蹈覆轍。」以孟婆交付孟婆湯給三位主角喝下的台詞做為開端,再透過劇中以四季流轉作為分場,個別折射出三位主角深陷情愛理想的心境。

擺渡.戲夢(景勝戲劇團提供/攝影楊詠裕)

整齣劇作以三腳採茶戲為基礎,構築出姊妹之間相憐相伴的主要劇情架構。在此架構中,洪桃花扮演著傾聽與陪伴的角色,同時從孟姜女與潘金蓮的情愛追求中,察覺自我既渴望卻也壓抑的情感需求──從孟姜女訴說和萬喜良的恩愛,對應洪桃花因丈夫留連酒館的寂寞;潘金蓮自由地表露性慾時,洪桃花卻說「嫁都嫁了,有什麼好嫌棄的」,訴盡無奈。縱使劇中潘金蓮期望洪桃花不要委屈自己,應該追求自己的幸福,但洪桃花依然維持著傳統婦女堅韌善忍的姿態,陪伴兩位姊妹。

無人得渡的三姊妹

據此,或許該思考的是:從褒歌與採茶戲「桃花過渡」取材而來的洪桃花,在此劇中似是以大姊的姿態陪伴,引導孟姜女與潘金蓮。但若細觀整個作品,無論是原「桃花過渡」中的桃花女是欲渡者的身分,或是在本劇中,洪桃花自身亦陷於迷津中。兩種桃花都須有人引渡,又如何能扮演擺渡者的角色,乘載自身與他人的生命重量?縱使在劇中不時出現洪桃花的自嘆,以及劇末怒道無人能夠了解丈夫離家卻被船夫性騷擾的心情,給洪桃花有訴說自我的空間,但是這種自我表露也難免給人一種受害者自憐卻無力的感受。

擺渡.戲夢(景勝戲劇團提供/攝影楊詠裕)

擺渡.戲夢(景勝戲劇團提供/攝影楊詠裕)

開展客家實驗戲曲的新途徑

以表演形式來說,《擺渡.戲夢》的音樂設計以【十二月採茶】作為基調,穿插【紗窗外】、【陰陽別】、【桃花過渡】等傳統山歌曲調,維持客家戲的傳統音樂形式,演員的唱作也都相當優異,唯獨在第二場「夏」之潘金蓮的情慾戲中,加入了熱舞的演出,妖豔且煽情的舞蹈,固然可以理解是為了劇情需要所設,也是表現手法上的實驗,但與其他各場相較卻稍嫌突兀,反而破壞了演出整體的協調感。

目前臺灣的實驗戲曲表演中,客家戲的實驗劇較罕見,因此在編創上或許缺少了借鑒對象。這樣的現象,對編創者而言是易,也不易──易之處在於可以開創出客家實驗戲曲的新途徑;不易之處則是在傳統與實驗之間如何拿捏才不致用力過猛。《擺渡.戲夢》或許不是一個最完美的作品,但至少,觀者可以看見客家戲曲可待開展的可能性。

《擺渡.戲夢》

演出|景勝戲劇團
時間|2021/12/04 14:3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多功能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擺渡‧戲夢》進一步擴寫了內容,不再聚焦於洪桃花與船翁的「相褒」對唱,只保留「船」其中隱喻的「擺渡」之義,表現女人對愛情、婚姻的理想、慾望,與不確定感。
12月
31
2021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