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諷的獨特性《浮花》
11月
23
2017
浮花(丞舞製作團隊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87次瀏覽
李育茹(國立臺灣體育大學舞蹈系學生)

《浮花》此舞作,由藝術總監暨編舞家蔡博丞所編創,編創概念來自民間信仰中流放水燈的意象,舞碼中闡述編舞家蔡博丞對於父親逝去的思念。載浮載沉的生活際遇,悲喜交歡的瞬間,就如同水燈隨著水流忽高忽低的景象。

八位舞者身穿膚色舞衣及白紗裙,斜排站在白色地板上,一排人同時深深大口呼吸並吐氣,持續不斷利用呼吸讓上半身軀幹做劃圓、曲線及s形的方向,利用關節部位帶動軀幹發展許多扭曲擰身的動作,下半身重心下沉,左右腳交換重心的同時將跨落下左右擺盪。舞者的核心控制很好且動作富有綿延不斷的精力,不斷改變高低水平也能流暢、自由不受拘束的位移,舞者身上的白紗裙,搭配明亮又溫暖的黃白燈光及剪裁只有上半段的流動投影畫面,如同漂流物在緩緩的河水上,靜靜地跟隨水流前進。

整場舞作印象最深刻的非雙人抬舉莫屬,白紗裙遮蓋男舞者上半身,只看到被抬舉在肩上女舞者小巧的頭顱、纖細瘦長的上肢與軀幹及男舞者粗壯沉穩的雙腿,呈現出滑稽、不協調的巨人比例。女舞者的手部肢體表現,融入了中國舞的身段元素,將手部關節分解做斷、脆的質地及許多仰胸、挑腰的動作。巨人舞者隨著音樂的節奏,粗壯的下半身行走、跳躍,纖細的上半身時而優雅時而扭曲搞怪,白紗裙隨著舞者肢體搖擺舞動,呈現逗趣怪異的動作、與眾不同的組合,到底是自身的獨特性或是刻意將自己打扮異樣以成為眾人裡的焦點目光?

當一群身高相仿的舞者裡加入一位高大的巨人舞者,高高在上的女舞者俯瞰下面的舞者,帶點驕傲且嘲笑及鄙視的感覺,肢體動作張力強大且有自信的氣場,其他舞者面對高處的女舞者,背向觀眾,自卑地慢慢捲曲、縮小軀幹。蔡博丞刻意用了身高高度、肢體張力的不同呈現強者與弱勢者的對比性。舞者們爭相改變自己的原貌,模仿詮釋成高高在上的女巨人但當所有人都同等高時,沒有了效仿的對象,迷失了自己,配合音樂緊湊的節奏,大家像是無頭蒼蠅般,動作急促、匆忙且毫無目的及方向性的穿梭。時而藍光時而黃光,冷熱色調燈光的轉換,改變舞台畫面的氣氛及舞者詮釋的情緒,時冷時熱,讓我們也有了移情的現象,在低窪處的人盲從地跟隨他人、效仿他人,漸漸的迷失自己的方向。

八位舞者平行站在橫排燈區裡,同時向前邁一大步,聚光燈打在一位舞者上獨舞,再同時向前邁一大步,再聚光在另一舞者上,依序重複,八個獨舞,八種不同特色的舞蹈風格及身體詮釋,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編舞者在群舞的段落編排上,都會讓一、兩位舞者的動作方向、高低水平及肢體表現與他人不同,與既定印象中的「美麗」、「漂亮」的舞者做對比,刻意醜化舞者的舞姿,大量滑稽、怪異的肢體發展,更加凸顯其異樣性。反諷的表達特別、不一樣到底是異類還是獨特?既然都不一樣,何需在乎別人異樣的眼光,放手一搏大膽的做自己、跳自己。

《浮花》

演出|承舞製作團隊
時間|2017/10/28 六 19:30
地點|彰化縣文化局員林演藝廳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舞者的上半身訴說著屬人的表情與語言,而下半身被蓬裙遮蔽著的,在非人的異度空間裡躁動。這層水面上的與水面下的,屬人的(human)與非人的(inhuman)之間的鏡像關係,皆在隱喻我們與死亡之後的世界的辯證關係。(林育世)
1月
04
2016
做為後進的創作發表平台,賴翠霜的「獨自跳舞」舞蹈創作平台提出了自編自跳的條件,並以非典型空間做為對新手編創者的挑戰,而以非典型空間做為展演之處確實有別於其它編創平台。
9月
24
2024
人生如戲,信者得救。人可以被符號迷惑,但一個簡單的動作又可以令一切淪陷,強制排卵確實是宗教般瘋狂的行為。
9月
17
2024
他針對當代身體雕塑與城市風景的疊合與擴張,嘗試在物像與想像的透視中,以凝視手法來延展其作品有限性的通透之作。
9月
17
2024
主辦方與四位創作者的相互合作與調度,為平台找到了一種極具特色的策展方法。這不但使創作者本身能進行創作經驗的積累,更替主辦方蘊生了頗具辨識度的平台樣貌,承接過往不同單位的策展養分,進而開拓一條全新的大門與方向,將整場製作形塑出一種小型舞蹈節的流程與規模,使得四首作品能夠各自獨立之餘,也得以串聯成為一檔完整的製作演出。
9月
13
2024
回到作品本身,蘇品文身體所呈現的,正是此種複雜性,引出一個又一個問題,或許互有矛盾,互有岔出,卻又能走出另一條路。最重要的是——撇開層層論述不提——蘇品文的演出總讓人感受到某種細膩關照,關照所處環境,關照自身,也關照與之互動的周圍觀眾。
9月
11
2024
霎那間,觀者和舞者的界線被戳破,整個庭園在觀眾的或站或坐、舞者的漫步和靜止中形成一幅畫,我們又再次被融入作品之中,共同成為鬧市轉角的一幕風景。
9月
07
2024
如果我們期待在《惑》中看到更多,那迎面而來只有一股渾沌而無定向的氣團。但如果我們在《惑》中放下期待,遇見的將會是一股沉浸式的流浪與沉澱。從舞者黃立捷與鄭希玲精湛的雙人舞中,我們可以判斷《惑》之中仍舊有具傳統性、屹立不搖的主體所存在著。然而《惑》的本體並非在這些肉眼可見的純肢體身上,而是其身後的投影,以及那些被驅使的當代藝術/科技藝術。
8月
16
2024
什麼能是劉奕伶的parrhesia呢?這是發生在劇場裏的事,入場時刻還替觀眾備酒,迎賓,也是她將要be real之前,舒緩氣氛。她面對的是觀眾,有粉絲、朋友、同好、學生、老師、學者、劇評人或藝術機構各式人等,而她已勇於說出她的事了
8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