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縱深下的生命之詩《小丑與天使》
5月
29
2013
小丑與天使(魅登峰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80次瀏覽
鴻鴻(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創團已達20年的魅登峰,是台灣第一個老人劇團,雖歷經不同編導,仍多以寫實風格演出生活故事為主。《小丑與天使》也不例外,以一位化身小丑的說書人串場,勾連起11個人物的愛戀情結與生命情境。以安平樹屋為演出場地,雖基本上仍侷限鏡框舞台模式,但情節已緊扣樹屋及其周遭環境而孕生。

觀賞魅登峰的演出,最吸引人之處是演員的個人魅力。或由於駐團編劇李鑫益針對演員特性量身打造之故,每一個角色無論出場時間多寡,性格都十分鮮活。他們的狡猾、嬌嗔、沮喪、戀慕、死纏爛打加上連哄帶騙,或歌或舞,都毫不扭捏。看到這些熟年男女個個困擾於不同的情感問題,或是懷才不遇的苦悶,或是互相慰藉的溫情,在每位演員臉孔身姿中,流洩出遠超乎劇本言詞的底蘊,令人會心玩味。真實,果然便是最精彩的戲劇。

導演張雅鈴在調度上也別出心裁。一些不同時代的幽靈(如清代官吏、日本傳統女性、或外國船長)無語漂浮在場內場外,甚至樹屋上方透天之處,隔著時空互戀,為劇情中一對對佳偶怨偶,打開歷史縱深的隱喻互文之窗。舞台上經常呈現多焦點敘事,卻有條不紊,瀰漫著娓娓道來、同步流動的生命之詩況味。加上佛朗明哥、Cats、國台語演歌的扮演穿插,既凸顯人物的心聲,也益增表演的趣味。結尾讓美麗的天使/紅衣女郎走入觀眾席中杳杳消失,點到為止的出軌情感,在含蓄中飽含張力,更是餘韻無窮。

導演雖然用心,演員雖然迷人,整體演出卻難脫業餘的氣質,原因為何?雖已演到第二場,演員台詞丟接、進出場時間點、乃至與音效的互動上,都不時呈現落拍的片刻尷尬,顯示彼此雖有情感默契,演出技術的熟練度仍嫌不足,需要更多時間投入實地排練(包括技術配合),才能在藝術的完成度上真正成熟。

每次觀賞國外的熟年表演,如碧娜鮑許65歲以上版本的《交際場》,或是比利時當代舞團的《梔子花》,都再再提醒我們,老人劇場實在可以更大膽跨步。當然這需要導演/編舞的膽量與視野,更需要表演者的紀律和心力。魅登峰的最新作品,再度證明了年紀與歷練是千金難買的表演實力,值得期許他們更上層樓。

《小丑與天使》

演出|魅登峰劇團
時間|2013/05/25  18:15
地點|台南安平樹屋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
當方爺爺的愛情被獻給了當代同志情慾的謳歌,身體化作了抗爭運動緬懷的聖體,他個人所剩下的只有那兩不歸屬的灰男孩童話,同時也是《灰男孩》難以處理而輕巧帶過的美國。
5月
09
2025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