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做巧戲《劉海戲金蟾》
12月
12
2014
劉海戲金蟾(芝山雅韻戲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05次瀏覽
王妍方(社會人士)

《劉海戲金蟾》改自湖南花鼓同名戲,於十年前登台演出,其間歷經數番改版,今年十一月再度由芝山雅韻戲劇團再度於劇場搬演,並選擇以兒童劇型態做為發表媒介。

故事由一名已修煉五百年的金蟾大仙做為開端,金蟾大仙(許秀婷飾)渴望羽化登仙,覬覦同樣修煉五百年小狐仙胡秀英(林淑靜飾)積累功力的紅光寶珠;胡秀英與自家姊妹在山上遊玩時,遇見正在砍柴的樵夫劉海(曾郁珺飾)並一見鍾情,遂使計要求劉海迎娶自己,婚後兩人生活幸福美滿,金蟾大仙卻在此時使計將秀英的紅光寶珠取走,失去寶珠的胡秀英因而奄奄一息,劉海回家看見虛軟倒地的妻子,情急逼問之下得知妻子並非人類,而是已經修煉五百年的狐狸,因屬於自己本命的紅光寶珠被奪,如無法取回將逐漸衰弱至死。愛妻心切的劉海決定挑戰金蟾大仙,取回紅光寶珠,於是在眾狐狸姊妹及土地公給予的神器協助下,劉海取回紅光寶珠,拯救妻子的性命,兩人繼續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褪去成人世界的本位主義,《劉海戲金蟾》加入國小學生成為群戲演員,強化兒童歌仔戲的特色,卻保有傳統戲的固有邏輯架構,包含幻化成女娘的神(妖)(精)要求孝子與其成親(如《天仙配》、《七仙女》等),強化神(妖)不同於當下世俗女子,為了愛情可以不顧一切的形象;為了減化語言上的隔閡,劇中人物利用國台語交雜的方式來對話,減少主要觀眾(兒童)的認知矛盾;演出一開始便以【草螟弄雞公】唱調活絡氣氛,全劇唱詞使用歌仔戲基本曲調【六角美人】、【七字調】、【都馬調】等;就連武戲時的打鬥畫面亦刻意輕鬆化,讓狐大姐(白純純飾)與小青蛙們的對戰以猜拳的方式來個腦筋急轉彎;劉海與金蟾大仙對戰時,金蟾大仙還以川劇變臉迎戰,滿足大人小孩喜歡武戲熱鬧的胃口,撇除近年來兒童歌仔戲強調人格思考及濃厚的教化風格,配合場館適合親子劇場的優勢,提升與觀眾互動的情緒氛圍。

芝山雅韻的演員雖非專職坐科出身,但大多數皆有長期教學經驗,主要演員口條清晰,唱腔穩定,不看字幕約莫也能懂個七八成口白與唱詞內容。因兒童劇時間通常不宜過長,避免兒童因久坐而產生不耐煩等其他情緒反應,敘事情節上多以口白帶過,並未刻意強化是非對錯觀念,純粹是用兒童劇的形式來「說」一個故事,劇名雖定為劉海「戲」金蟾,但內容卻實為劉海「取」金蟾。本劇未以教化的方式刻意置入特定觀點引導觀眾思考。唯劇情比重上的平衡明顯失調(胡秀英為了讓劉海迎娶自己而設局讓劉海無法走下山回家,花費了長時間在舖陳兩人求親歷程;金蟾大仙使計強奪胡秀英的紅光寶珠,派出蜈蚣精與蜘蛛精兩位反派出現,未明顯發揮兩妖刻意被點出來的作用;狐大姐自土地公處取得神器,但劉海帶出神器的過程及作用卻全然未曾給予交代),形成了一種無法連貫全劇分割敘事的現象產生,可就劇情連結點強化合理性,帶入多元化的論述觀點,注意劇情細微連結,而非僅就語言或原有劇情架構進行小幅微調,才有可能激盪出更多屬於兒童劇的獨特觀點與火花。

《劉海戲金蟾》

演出|芝山雅韻戲劇團
時間|2014/11/29 14:30
地點|台北市文山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
透過不正面處理「誰」的疑問(人物對彼此的疑問,以及觀眾對舞台上人物身份的困惑),這齣戲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在黑暗中識別彼此,「是誰?」與其說是要求定義,不如視為一個招呼,向各種未知及想像開啟。
9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