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趣做巧戲《劉海戲金蟾》
12月
12
2014
劉海戲金蟾(芝山雅韻戲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56次瀏覽
王妍方(社會人士)

《劉海戲金蟾》改自湖南花鼓同名戲,於十年前登台演出,其間歷經數番改版,今年十一月再度由芝山雅韻戲劇團再度於劇場搬演,並選擇以兒童劇型態做為發表媒介。

故事由一名已修煉五百年的金蟾大仙做為開端,金蟾大仙(許秀婷飾)渴望羽化登仙,覬覦同樣修煉五百年小狐仙胡秀英(林淑靜飾)積累功力的紅光寶珠;胡秀英與自家姊妹在山上遊玩時,遇見正在砍柴的樵夫劉海(曾郁珺飾)並一見鍾情,遂使計要求劉海迎娶自己,婚後兩人生活幸福美滿,金蟾大仙卻在此時使計將秀英的紅光寶珠取走,失去寶珠的胡秀英因而奄奄一息,劉海回家看見虛軟倒地的妻子,情急逼問之下得知妻子並非人類,而是已經修煉五百年的狐狸,因屬於自己本命的紅光寶珠被奪,如無法取回將逐漸衰弱至死。愛妻心切的劉海決定挑戰金蟾大仙,取回紅光寶珠,於是在眾狐狸姊妹及土地公給予的神器協助下,劉海取回紅光寶珠,拯救妻子的性命,兩人繼續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褪去成人世界的本位主義,《劉海戲金蟾》加入國小學生成為群戲演員,強化兒童歌仔戲的特色,卻保有傳統戲的固有邏輯架構,包含幻化成女娘的神(妖)(精)要求孝子與其成親(如《天仙配》、《七仙女》等),強化神(妖)不同於當下世俗女子,為了愛情可以不顧一切的形象;為了減化語言上的隔閡,劇中人物利用國台語交雜的方式來對話,減少主要觀眾(兒童)的認知矛盾;演出一開始便以【草螟弄雞公】唱調活絡氣氛,全劇唱詞使用歌仔戲基本曲調【六角美人】、【七字調】、【都馬調】等;就連武戲時的打鬥畫面亦刻意輕鬆化,讓狐大姐(白純純飾)與小青蛙們的對戰以猜拳的方式來個腦筋急轉彎;劉海與金蟾大仙對戰時,金蟾大仙還以川劇變臉迎戰,滿足大人小孩喜歡武戲熱鬧的胃口,撇除近年來兒童歌仔戲強調人格思考及濃厚的教化風格,配合場館適合親子劇場的優勢,提升與觀眾互動的情緒氛圍。

芝山雅韻的演員雖非專職坐科出身,但大多數皆有長期教學經驗,主要演員口條清晰,唱腔穩定,不看字幕約莫也能懂個七八成口白與唱詞內容。因兒童劇時間通常不宜過長,避免兒童因久坐而產生不耐煩等其他情緒反應,敘事情節上多以口白帶過,並未刻意強化是非對錯觀念,純粹是用兒童劇的形式來「說」一個故事,劇名雖定為劉海「戲」金蟾,但內容卻實為劉海「取」金蟾。本劇未以教化的方式刻意置入特定觀點引導觀眾思考。唯劇情比重上的平衡明顯失調(胡秀英為了讓劉海迎娶自己而設局讓劉海無法走下山回家,花費了長時間在舖陳兩人求親歷程;金蟾大仙使計強奪胡秀英的紅光寶珠,派出蜈蚣精與蜘蛛精兩位反派出現,未明顯發揮兩妖刻意被點出來的作用;狐大姐自土地公處取得神器,但劉海帶出神器的過程及作用卻全然未曾給予交代),形成了一種無法連貫全劇分割敘事的現象產生,可就劇情連結點強化合理性,帶入多元化的論述觀點,注意劇情細微連結,而非僅就語言或原有劇情架構進行小幅微調,才有可能激盪出更多屬於兒童劇的獨特觀點與火花。

《劉海戲金蟾》

演出|芝山雅韻戲劇團
時間|2014/11/29 14:30
地點|台北市文山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崑崙盜兵書》在史料罅隙間大開腦洞,透過「轉世」銜接神話與歷史,即便史實比例並不高,但依然可以與《穆天子傳》、《史記》等古籍記載相互呼應,充分展現編劇對史料∕戲劇、歷史∕虛構的掌握與轉化能力,堪稱近年來古冊戲的新編典範。
7月
29
2025
聖淵戲曲藝術坊《孫武子下山》巧妙平衡戲段冷熱,將老生文武做表融入情節轉折,展現出演員從行當技藝出發,嘗試混合兩種行當屬性共構一角的個人化再詮釋。
7月
28
2025
《文武天香》在這次的版本裡,因為角色關係的變調,在演員表現上產生了新的逸趣,劇作核心從情愛流轉衍生出新的流變——逃逸美學。愛與自由從創作命題的理想問題,轉化為辯證關係
7月
23
2025
真正獨特之處,是此作依循古典歌仔戲結構形式,卻深入核心思維以求突破,以自由意志挑戰既有體制。自此,作為創作者不畏權勢、自由表述的「身分責任」,取代倫常階級的封建定義。所謂「守本分」,不再是臣服於體制,而是忠於信念的堅持。
7月
23
2025
《尋》結合過往被劃分於不同領域的影音實踐,直球對決編導提出的布袋戲傳承問題:如何在不同技術元素間進行有效調節,使各種力量的消長既相容、又能共構出表演的敘事張力。
7月
21
2025
《雙身》自序幕起,即大量使用意象破除既有的性別框架,也挑戰傳統歌仔戲大多是「忠君愛國」的母題,展現青世代對時代議題的關注與對傳統技藝的創新。
7月
20
2025
整體上,《絃斷鹿台》在音樂設計、舞台特效、服裝配置、還有演員的演技、身段、唱腔等方面都非常完整,整體劇情架構也不錯。除了細節略有不足,人物設計缺乏情感變化外,作者仍給予極高的評價。
7月
20
2025
劇本語言風格的不統一,這個問題在上半場較為明顯,唱詞使用較為文言、甚至有些晦澀的詞,說白則帶有心靈雞湯似的現代語言,唱詞和說白本身也呈現一種「雙身」的狀態。
7月
14
2025
這類「自述身世」戲曲作品之所以會在臺灣流行,一方面迎合了觀眾對於戲曲圈的好奇,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戲曲界想透過自己的生命故事,向觀眾訴說自身存在的意義與困境
7月
1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