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問如何實答?《禪問》
3月
21
2012
禪問(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58次瀏覽
鴻鴻

禪與劇場,有異曲同工之妙。禪宗公案慣以答非所問、或是矛盾的舉止,凸顯對無常的體認、以及對當下的體驗。劇場──尤其是當代劇場,則往往關注流動不居的真實、與意在言外的題旨。

但是拿劇場說禪,就沒那麼容易了。高行健《八月雪》只說了禪宗人物的故事,形式卻無法體現禪的精神。笈田勝弘的《禪問》串連了不少公案故事,更與現場觀眾數度對答,具體重現大師與弟子的互動,但是要達到以突兀言行逼出頓悟的境界,仍顯得太浮面。尤其,要打動熟悉這些典故的東方觀眾,可能較西方觀眾更為困難。

沒錯,《禪問》顯然是設計給西方觀眾的。塞翁失馬、風動旗動這樣的故事及寓意,對初聽者或能醍醐灌頂,於我們卻已是老生常談。「百尺竿頭如何更進一步」、或是「生命意義為何」這樣的問題,也不見得是人人縈心的掛慮。耐心跟著演員的敘述與提問,以及演奏者以各種樂器發出的奇特聲響,複習這些玄談高論,只覺瓶是新的,酒雖舊,卻不見得越陳越香。

主要的原因,在於公案的符徵與符指之間,連結太過浮動。所有的公案都採取比喻模式,傳述者在浮動的符徵上,一再要逼問所指,只能是緣木求魚。例如全劇的最後一個比喻:倘若有人以牙咬住樹枝,以免墜地而死,這時有人問他「生命的意義為何」,他該怎麼辦?由於情境是虛擬的,卻要觀眾落實地去思考,揣摩大師(演員)的預設寓意,答案可能有一百種,卻同樣不著邊際。而憑藉這樣的個案,要為每個人的生命發出指引,大家只能各取所需,迷者自迷、悟者自悟(或誤者自誤?)於是,一整晚的禪宗故事,也只能越聽越空洞、越想越忽悠了。

集編導演於一身的笈田勝弘,在節目單上表明:「問答之間並非以靈性或哲學為目標,而著重從文字與思想之間的落差所帶來的娛樂價值。正如同貝克特或伊歐妮絲可的作品一樣。」(亂入一句,顯然兩廳院的節目單譯者完全不知伊歐涅斯柯是何許人也,也太扯了!)然而,不斷追問「生命的意義」,實在不容易讓觀眾體會這種「娛樂價值」。

也許真正值回票價的,仍是笈田勝弘的表演。他以四根竹棍,代替了所有抽象與具象的道具;以專注而輕鬆的態度,讓一言一動都饒富興味。一個與《春琴》截然不同的角色,卻讓人更能近距離感應表演者的磁場。擔任現場翻譯的陳雪甄也以同樣專注而輕鬆的態度,自然地融入整個演出之中。《禪問》的提問或者虛渺,表演者對於無常當下的靈活反應,卻也等於暫時填充了美好的解答。

《禪問》

演出|笈田ヨシ(Yoshi Oida)
時間|2012/03/17 19:30
地點|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場畢業製作最珍貴的饋贈,不在於它駛出了多遠,而在於它讓我們聽見:在那個被貴族遺棄的孤島上,卡利班敲打鐵鏈的聲響,正與觀眾席中此起彼伏的呼吸,漸漸匯成同一片潮汐。
5月
18
2025
身首分離所象徵的流離,一旦作為一種被指認為「異人」的悲劇性後果,而本身具有流動性的內在特徵時,尋找親人的強烈慾望與回歸身體的形式表現,似有被解消掉能動性的擔憂。
5月
16
2025
劇場不再是召喚國族記憶的祭壇,在這裡,鬼魂不求平反、死亡不能被意義化。這正是《落頭氏》的批判力道——不是出自特定政治議程的批判,而是持續召喚那個尚未到來的、幽靈般的政治。
5月
16
2025
《赤子》雖亦遵循如此英雄敘事結構,但編劇施如芳似乎更企圖開拓布袋戲新的故事乘載,將「臺灣第一才子」呂赫若為故事原型,以虛載實,叩問歷史與當下時代處境。
5月
12
2025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
當方爺爺的愛情被獻給了當代同志情慾的謳歌,身體化作了抗爭運動緬懷的聖體,他個人所剩下的只有那兩不歸屬的灰男孩童話,同時也是《灰男孩》難以處理而輕巧帶過的美國。
5月
09
2025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