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渺星河,造境幻生《Milky》
12月
03
2015
Milky(劉人豪 攝,稻草人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99次瀏覽
紀慧玲(2015年度駐站評論人)

稻草人舞團於台南文創園區發表《Milky》,作為舞團歷來嫻熟的「特定空間舞蹈劇場」再一新作。此作同時為國藝會年度「表演藝術追求卓越專案」入選計畫。甫於今夏才對外開放使用的台南文創園區,前身為辦理菸草專賣事務的「總督府專賣局台南出張所」,主建物為數棟紅磚建築,包括這次使用的紅磚倉庫;除此之外,園區鄰近台南火車站,舞作選用了貼近鐵軌線的一面圍牆前緣,將遠方進站中的火車納為遠景。另一處則選用了瀕於危樓狀態的煙倉庫。三處空間相距不過數米而已,但觀眾仍須隨舞作演出移動至特定觀賞區,舞作也稍作間斷,各自獨立。這一晚演出不過七十分鐘,創作靈感來自日本作家宮澤賢治《銀河鐵道之夜》發想,但與這部兒童奇幻小說的童真敘事沒直接關聯,在文本創作(暨服裝造型設計)角八惠筆下,〈旅印〉、〈曝影〉、〈懸浮〉構成的三連篇像是抽離原著的身體漫遊,在空間營造拉力與浮力,藉此與銀河(Milky Way)臆想連結,流動不居,兀自奔湧。

單就個別段落來看,三段演出,差異頗大。〈旅印〉於圍牆邊展開,舞台設計劉國滄搭建了一座有著簾幕敞開的平台,朝觀眾區再延伸一塊斜度約四十五度的同尺度平台,兩位年輕舞者金髮、短褲,運動型況味,先是踩踏於平面舞台,直線平行移動,錯身,易位,踩踏作為主要表情。隨之,兩人踩落斜面,開始彼此拉扶,藉著速度與重量,來回沈落、拉拔,並有互跨、高低等難度頗高動作。此時,斜台出現線條光影,鏡面翼幕亦微微映現晃動身影,比較可惜的是,兩人節奏與速度無法加速,向地心引力滑落的失重狀態一直謹微慎小,等速成了形同健身運動,雖有律動之美,卻難與失速、失重連結。如果以地球人比擬,無法逸出地表,也難以與遠方軋軋輾過的列車互為追逐。

第二段移動至水泥構面的煙倉庫,舞台非在室內,而是牆外一窄仄通道,前緣向外再搭建一組棚架式鐵條半圓弧空架,每根鐵條裝置發光體,隨著舞作進行,鐵柱宛若霓虹燈管,一一明滅。有別〈旅印〉新潮少女裝扮,〈曝影〉舞者像著太空衣妝,螢光白與黃,全身包覆,背部凸起變形,內藏燈管。兩名男舞者先現身,數碼化的肢體節奏語彙,像科幻人種;上下躍動之後,一波波女舞者從屋內現身,與男舞者開始連動,初始是單一,後兩兩成雙,再則三人聚攏,托高抬舉等。舞者的動作都為通過通道移動而動,頭手腳牽引,身形因此都有某種抽搐感。在窄仄的通道空間上,移動速度成為挑戰,電音節奏催逼,速度快的舞者如天體光影疾轉而過,但卻無法每一位舞者都達同一高速。隨著舞者反覆隱入屋內、現身、再隱沒,匝繞的動線單一化,無法再變化更多,二樓窗口懸吊一名男舞者拉出上層空間,可惜燈光層次未隨之鋪陳,空間感仍是扁平。連同通道外柵欄框架,亦成為發光裝置而已,沒有被作為表演區。如果〈曝影〉的意圖是光、身體、影子的疊映,在空間裡流竄,【1】但受限於空間與燈光、移動速度,力猶未逮。

最大幅度的移動來至第三段,舞作也敞開大面積表演區,〈懸浮〉在紅磚倉庫裡鋪滿整整一池水,水深約至小腿肚。現場演奏的大提琴聲揚起,兩名男舞者換裝一黑一白,潛行入水,極緩慢移動,由中線劃開水面,繞行至四周,緩行拉出張力,綿密的沈默被其中一名男舞者喃喃獨語與吟唸打破,一黑一白單點孤立,映著水光粼粼,宛若垠陌裡渺小存在。兩人於水中嬉遊一會之後,女舞者加入,她們或由男舞者扛舉,攀附於牆面,或自身潛伏於角落,緘默靜止。空間裡散布人影,或可想作星塵繁點,但更多是觀者自行逸想。水中移動緩行拖曳出水紋,波光反映,隱微水聲;偶有疾行,濺起水花,但依舊是慎持的,旋起旋息,濺濕的衣衫貼附身體,舞者神態仍專注如一,不因水而改變姿態。再有舞者沈躺入水中,宛若洗禮淨化,化為鏡花水月,也作體仰天地,無動無靜,但見水光稀微。

《Milky》三連作各有意象與指涉,觀者可根據節目冊尋找線索,或逕自浮想聯翩。總的形象來看,個別作品雖有意象所指,但單一重複,身體語言無法擴充能指,重複也不成為一套語法──行使疊映或出神效果,反倒像施展的關卡。除了動作稍嫌表面化與單一化,就「特定空間」的行使,〈旅印〉的舞台如同人工再造物,未能融入環境,遠方鐵道成為明信風景般大小的背景,視覺形成圈限。〈曝影〉也是外接一組裝置,這組裝置與既有空間的連結必須有很大想像力,因為,前方弧形曲線應該是與舞者室內外迴轉的半弧相呼應,形成球體感,但問題是,觀眾並無法「看見」隱沒室內裡的動線,光影無法拉出「the dark side」(以月亮背面比擬)立體感,前方裝置閒置,發光鐵條與粗糙牆面的材質感不一致,仍像外接導流器,舞者一逕的自轉。

前兩段空間與肢體的處理,都似在營造科幻幻覺,如何與舊建築老朽氛圍拼合,難度很高。最後一段〈懸浮〉回歸環境本身,利用空景,人直接於環境裡移動,再運用水光灧瀲,環境意境已先馳得點。只是,這場演出同時也被束縮於鏡框式觀看方式,而大提琴的聲響過大,空間自身的靜謐與呼吸、與外面世界的連結,都被削弱。水池鋪墊了地景,但同時也影響舞者表演,在水中,舞者如何做出更多動作?即令不動,這方水池的造景已自成一新的空間,與紅磚空景無涉,搬至另一大型倉庫亦成立。僅有的一小方窗櫺發揮不了多少「透空」作用,燈光同樣第四面牆式的給法,迷濛造境,但空間其實沒有「說話」。

藝術總監同時也是編舞者羅文瑾本身是很優異的舞者,每每在特定空間可以發揮肢體敏銳度與感性,與空間互為整體。這次《Milky》有更多位年輕舞者與非科班男舞者,整體肢體強度與表現力稍弱,但作為統合,這場移動於三個空間的新作令人更好奇的該是,是要帶領觀者進入空間?或創造想像空間?也許答案更接近後者,畢竟,援引《鐵道銀河之夜》之名,不為詮釋原著,僅作鐵道、銀河、夜空聯想,三段演出均無明顯文本,就是意象而已。作為「舞蹈劇場」,抹去敘事,舞者在空間裡雕塑,即使運動著,仍創造了一個半凝結時空──也許,就此而言,《Milky》吻合了浩渺星河形象,千瞬之瞬於宇宙俱是幻覺,動靜歸一,《Milky》成為宇宙概念,還諸虛空,造境幻生。

註釋

1、節目冊〈曝影〉有如下文字:真空傳遞光速,光促使影子自身體剝落,在空間裡放大縮小。影子和影子交疊,身體和影子會合,身體和身體連動。身體外有影子,影子裡有身體,光包覆身與影,傳遞流竄在時空裡的動與力……

《Milky》

演出|稻草人現代舞團
時間|2015/11/27 21:30
地點|台南文創紅磚倉庫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水花起落,衣與體的乾漸濕之變化,從與水疏離的直立繞行,一人協助另一人在牆面抵抗重力之步行,到肢體入水之渾然一體,水影潑灑於此空間一再重複並加強主題。環境,音樂與舞蹈共生成此作之「奇景」。 (陳元棠)
12月
02
2015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