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欄目
長度
專題

《第三人稱.單數》使用了大量的服裝來成為每個片段中的線索,並在最後一幕中讓舞者們齊聚一堂,透過整個大南門城的高低環境,增添了作品的精采度。即使筆者認為這些未必然是作品真正的精采處,卻也不可否認,不同的舞者模樣串起了整個環境與舞蹈的氛圍,也呼應了不同時間軸的重疊,⋯⋯。(簡麟懿)
11月
29
2021
線上展演如同線下真實環境的表演一般,同樣會遭遇受限於硬體並有技術難題需要克服,若僅獲得過渡式的資源,這種階段性呈現的狀態也是足以預見,實則很難擁有旗艦版節目的期待。(陳佳伶)
7月
27
2021
《巢》一作雖呈現出強烈風格的劇場特質,部分角色透過動作表現出精彩的角色特質,然而其他角色動機與動作符號無法連結,讓編舞者試圖構築「家」的不同意義與面向反而略顯模糊。(李宗興)
12月
18
2020
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肆虐全球這段期間,無數的表演都取消了,《詭跡》是極少數維持原時原地演出的作品⋯⋯而此靈感源自存在主義哲學家沙特小說《嘔吐》的舞作也在瘟疫蔓延時,對人的存在與本質提出反覆的扣問。(陳祈知)
5月
20
2020
優點是,化身蟲的表演者與機器虫透過空間移動、視覺亮光、聽覺聲音的互動,彰顯戲劇性的對話、共處與權力關係。但從另一角度視之,卻隱藏了表演者如何以身體(腳)控制、反饋機器虫的趣味性。(徐瑋瑩)
12月
24
2018
四部作品都圍繞在家的外頭展演,沒有任何作品讓觀眾進到屋內,形成看似進入到園區內部卻感覺與空間並不親密,始終隔著一層觀看的冷距離。(羅倩)
1月
11
2018
利用簡單明瞭的爬蟲類以及鳥禽類動作,再轉化成人,呈現出人的出生過程、人與人之間的生存競爭以及人性的醜陋,讓觀眾反思,當陷入在同一個深淵裡,每個人都是想努力地往上爬的那個人。(白心彤)
12月
27
2017
透過動作將人的身體變形成怪誕的生物,將舞台當成另一個由真實世界折射、變形的超凡空間,藉著奇幻的舞台景緻,疏離台上事件與台下觀眾的距離,使觀者不沉浸於台上的一切,而是遠距冷靜的反身自省。(徐瑋瑩)
11月
14
2017
《抽屜人》已經沒有一個真正的符號象徵,它給我們更多的自由想像空間,或是讓我們只關注在舞者與抽屜的互動,回到欣賞身體動作的美。(許芷榕)
7月
17
2017
諸如外在的櫥窗擺設、身體丈量、優雅古典美的肢體線條,若從動作的關係去詮釋,亦可以賦予它關於社會性的詮釋,包括遷就、壓迫、調適、共處、背負等,唯一不變的是張婷婷對動作的古典線條美學之追求。(石志如)
6月
22
2017
面前寫實肉身的舞者,以為自己是身處夢魘之中的虛幻,面對虛幻的熟睡身影,強烈認為那是期待中的安穩現實,像是莊周夢蝶般的詭異,充滿了哲思詭辯。(鄭異凡)
5月
08
2017
旅人創造文字,反被文字吞噬。文字戰勝了創造「他」的人,而人卻只能靠文字才能確認自己的存在。人把力量渡讓給文字,文字反過來毀滅了人。在慘白狹小的房間中,在自我封閉的心靈世界,人無處可逃。(徐瑋瑩)
5月
04
2017
作品藉由滴與漏發展,依著一個探討自身「存在」的軸心,利用物件(水桶)營造場景與氛圍,透過音樂協助營造,勾勒出一整個作品的個性,更符合「存在」的「當下性」。(沈佳燕)
11月
08
2016
整體上看來,《今日‧事件》稱不上是驚世鉅作,卻可謂為稻草人現代舞蹈團的另一佳作;雖然聲稱懸疑,其實內蘊溫暖情懷;也可說是一場舞蹈與聲、光、戲、影相互牽制的糾纏下,拼貼出的舞蹈蒙太奇。(戴君安)
6月
01
2016
編舞者想要透過燈光與舞者將整個觀眾席包圍吞沒,並與影像共構作品,然而太多的元素反而使觀者失焦。台上影像與台下舞蹈的切換、影像場景的切換,加上刻意安排打斷作品連貫性的橋段,碎裂成謎樣般的片段。(徐瑋瑩)
6月
01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