淪於盲從的自我映射《一窩蜂》
7月
10
2012
ㄧ窩蜂(流浪舞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18次瀏覽
吳幸瑢

滿街的大眼妝加假睫毛、數台並播的後宮連續劇、演藝名人帶動的塑身整型風潮、人手一機連行走時也指不離機……台灣的一窩蜂現象大概也算一種經濟奇蹟,帶動美妝、電視劇、醫學美容、手機產業持續發達進步,另一方面似乎也讓靈魂越來越空虛。《一窩蜂》呈現現代人的樣態,恰恰符合了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所說的「貨幣給現代生活裝上了一個無法停轉的輪子,使生活這架機器成為一部永動機,由此就產生了現代生活常見的騷動不安和狂熱不休。」

作品一開始就以用手機講電話、手指在螢幕上滑動的動作破題。舞者手部反覆不停的動作呈現了現代人的焦慮,舞作中出現的刻意以膝蓋撐直、模仿機器人的走路方式,以及一段Break Dance與群舞中機械化的動作,隱含了現代人在科技越來越發達的同時,似乎也被科技「同化」,成為沒有溫度的機器人。鮮豔Bling Bling的服裝暗示了群眾追求流行、想要被看見的心態,褪去外在鮮豔的服裝之後,只剩下空虛乏味的自我。反手抓頭的動作除了表現美化後的焦慮,巧合的是這個動作也讓人想到蔡○林的經典動作,更進一步連結到現代人對減肥塑身、時尚流行的追求。

音樂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的「小蜜蜂」作為主題,有原音呈現,有像任天堂遊戲的音效,也有配上哀傷孤寂的配樂營造內心世界的矛盾與孤獨。透過群舞或雙人追逐推擠、雙人鏡像舞蹈呈現的競爭,臉上有躁動不安、有恐懼驚惶。雙人舞看似自己與他人競爭比較,也可解讀成自己與自己比較,探究這些比較、競爭的緣由,其實是自己要求自己要跟別人一樣、跟得上群體,壓力與焦慮的來源都是來自自己。舞者述說著被世界遺棄的感覺,害怕自己跟別人不一樣,質疑這個世界、質疑自己,直到認清最終只有自己。作品以舞者帶動觀眾跳健康操結尾,這不就是時下流行的韻律教室或鄭多○瘦身操嗎?

科技產物使聯絡更加便利,但也將人與人之間溝通交流的方式,變成傳簡訊、打電話,再變成每天面對冰冷的電腦螢幕、手機螢幕瀏覽社群網站,藉以聯絡感情,或是發表短文、照片來索求認同,表達認同的方式廉價到只要滑鼠點一下「讚」,按「讚」究竟是表示了解作者的心情,抑或對觀者而言只代表看過了?社群網站上充斥情緒垃圾、毫無實質意義的「讚」,還有被社群網站制約,一天不上網站瀏覽就惶惶不安的空虛感。這是個看了會又笑又哭的作品,笑的是作品中提到的一窩蜂文創、馬卡龍等笑點,哭的是這個作品直點我們心中共同的悲哀。

參考資料:齊美爾(Georg Simmel)(2006)。《金錢 性別 現代生活風格》,顧仁明譯。臺北市:聯經。

《一窩蜂》

演出|流浪舞蹈劇場
時間|2012/07/07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