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是著名德國浪漫主義中期音樂家,自幼開始,隨著父親浸淫於音樂,並在柯賽爾指導下,鋼琴技藝更是突飛猛進,布拉姆斯不僅創作許多鋼琴作品,合唱作品更是不盡其數,最著名的有《聖母頌》、《在秋天》、《愛的華爾滋》、《Marienlieder》、《命運之歌》、《德意志安魂曲》…等作品。這一次國立實驗合唱團挑選的《德意志安魂曲》(「Ein Deutsches Requiem」Op.45),是一首情感豐富,並且撫慰人心的曲子。從悠揚的音樂中,整個作品大致分為七個樂章,音樂結構均衡之外,第一樂章與第七樂章前後相互呼應,將生與亡這兩者不同的位置,以「有福了」一詞共同定義,成功地畫出如同呈示與再現的風光;第二、第三和第六樂章歌頌面對死亡與對主之間的尊敬;第四和第五樂章是以面對死亡之間,透過「主」從中得到心靈的慰藉為主題。
此次國立實驗合唱團挑戰了此作品,一種猶如新教意識的尊貴樂章,即便百年之前的首演有兩極的評價,卻不失現代音樂家對此作品的高度興趣。這一次的演出編制簡而有力,兩位輕巧靈活的鋼琴家林世馨與羅萱,同一個舞台上雙鋼琴的展現方式,兩人分擔不同的器樂編制,像是用著鋼琴默契地對話,努力地以精湛的演奏方式呈現交響樂團富的細膩與滂薄,指揮精準地掌控合唱團的演繹技巧,並從中分佈演唱與演奏之間的平衡,精神昂揚配上悠揚的合唱歌聲,使得作品得以創造出流暢且不失莊嚴之氣氛,指揮將音樂控制得宜,更完整了整場音樂會。
男中音廖聰文這次詮釋了第三樂章及第六樂章,將樂章之中高貴的性格帶入了一點民族性格,在搭配合唱團的同時,讓聽眾彷彿置身投入在音樂旋律的情境當中,像是歌詞提到「Tod, wo ist drink Stachel....」此段,廖聰文與合唱團的搭配中,音樂情感上交流,指揮馬丁.謝貝斯塔的情緒掌控拿捏分寸,使得旋律堆疊出許多層次。唯一讓人疑惑的,則是這兩個具有疑惑與理解性格的樂章,在此次的演出似乎沒有太明顯的情緒差異,而這特別的嗓音,也拉開了獨唱者與合唱團之間的距離。
女高音戴旖旎一開口演唱氣勢滂礡,她以高亢的嗓音唱出響亮的共鳴,與合唱團刻劃出月與繁星的景緻,透過悠揚的歌聲與合唱團的搭配,第五樂章的詮釋是讓心靈上受到欣慰,應該能夠感受《德意志安魂曲》的意境,倘若獨唱者與合唱團的情緒能夠放得更深層,相信更能夠完美地展現出作者賦予第五樂章那深刻的情感。
這一次比較可惜的是,整體的音樂飽和度稍顯不足,也許是筆者坐在觀眾席比較中段聆聽,面對整個樂團的低音厚度實為可惜,也許嘗試透過鋼琴來補滿低音聲部,而高音音區也顯得稍微薄弱。不過綜觀而言,透過了指揮與鋼琴的默契交融,使聽眾的耳朵完整接受了清澈的樂音洗滌,感受到古典音樂優美的氛圍,可見國立實驗合唱團在音樂上奮力一搏的努力與巧思。
《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
演出|國立實驗合唱團
時間|2016/12/13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