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鏡框放入白盒子?《邵李空腹》
7月
11
2024
邵李空腹(野草製作工作室提供/攝影田喬恩)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97次瀏覽

文 楊美英(專案評論人)

走入古典優雅的一樓,直接樓梯走上五樓,來到表演預備進行的所在,位置為「醉美空間」五樓的挑高空間,整體建築內部,天花板、牆壁全屬白色的空間,符合其自設的定位:「地下一層樓、二樓至五樓,為視覺藝術的展覽場域,以跨領域、多元面向的展覽為主。」【1】因此,一個戲劇演出,如何應用一個白立方體空間,如何將已被抽象化的舞台賦予戲劇情境,是令人期待的重點。

尤其,這是一系列年輕人戲劇創作發表計畫──「培養皿」2024年首週演出之一。據了解,這個計畫自2023年的「培養皿實驗計畫」開始發動,在主辦單位「野草製作工作室」的臉書曾表達,初衷乃是因為羨慕臺北的藝穗節,而想在臺南催生,提供平台以培養新興創作者,初試啼聲之後能往更高、更遠、更廣闊的地方發展。【2】

五樓的空間不大,分成高低兩塊區域,大約二十人的觀眾席,以仰視角度觀賞台上的演出。劇情大都在觀眾的正前方舞台進行,唯獨中間一段回溯過往帶有秘密性質的記憶現場,放置於觀眾右側上方的牆邊通道──這個咖啡館的兩人座位,不僅適合劇本設定角色在家庭之外的秘密相會,也打破了絕大部分鎖定的家庭餐桌區,可以說是觀演全程少數與白色展場空間有所連結之處。


邵李空腹(野草製作工作室提供/攝影田喬恩)

《邵李空腹》全劇的起點是一場等待開動的年夜飯,姐姐邵雅欣一家三口等待妹妹邵宜欣回家,結果多了一個女子同行,引發了飯桌上的不悅口角。之後隨著情節線推進,如連環泡的爭吵中,觀眾大概漸漸知道了妹妹的同性愛情取向。巧合的是妹妹的愛侶剛好是姐姐小孩數年前的代孕母親,現在又和妹妹結婚登記;同時,姐姐的女兒也和阿姨表露了對自己同性戀傾向的困擾,而且最後姐姐也因不滿自己為了肩負家族血脈傳承的責任,積壓已久的心理陰影隨之爆發。終了,火爆的場面幾乎不可收拾之際,因外來客人的突發身體狀況,現場一陣混亂,劇情戛然而止。

以情節結構而言,可說完整,首尾相接;從一場無法開動的年夜飯僵局開始,揭開了這個家庭成員之間的互相隱瞞或埋怨,完全回應了節目單所說的劇情大綱:「本劇融入近期討論熱烈的代孕話題,劇情圍繞在家人之間的秘密、性向認同,以及探討其延伸相關感情上」──中段情節鋪展了越演越烈的衝突、越來越曖昧的情感,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在舞台的調度上,主要集中於觀眾正前方的區域,而且以燈架輔助燈光明暗轉場,感覺創作團隊努力在此打造一個類鏡框式的舞台效果。然而,從觀眾進場的動線開始,連接到入座的身體感,筆者以為,確實無法忽略這個演出場地的空間感,勉強要以鏡框式舞台的概念致力演繹劇情的意圖,恐怕是吃力不討好。再者,目前所見2023年開始的「培養皿實驗計畫」,將表演安排在咖啡館、老宅、多元空間等,除了是參照一般藝穗節的基本模式,或許也與現有小劇場不足的狀況有關。那麼,期待除了讓表演進入城市的各種類型空間之外,更期待擁有衝勁和實驗企圖的年輕劇場人能夠看入鏡框式舞台或黑盒子劇場的舞台美學底層,撤除慣性的框架,因地制宜地從頭開始培養新鮮生猛的創作吧。


注解

1、摘錄自「涴莎藝術展演中心-醉美空間」網頁簡介

2、可參閱「野草製作」2023.02.15臉書發文;「涴莎藝術展演中心」2024.07.03臉書發文

2024培養皿計畫《邵李空腹》

演出|zzZ
時間|2024/06/28 14:30
地點|臺南涴莎藝術展演中心醉美空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