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嘶力竭的史詩《祭特洛伊》
4月
30
2016
祭特洛伊(陳少維 攝,金枝演社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349次瀏覽
戴宇恆(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學生)

十八年磨一戲,金枝演社帶著集結荷馬長篇史詩《伊利亞特》、Aeschylus《亞格曼農》與Euripids《特洛伊女人》的史詩劇作《祭特洛伊》來到了億載金城。【1】以古蹟城牆為舞台的環境劇場《祭特洛伊》,在如此磅礡的歷史厚度下,如何再現十八年前首演為人稱道的盛況?

台上,全體演員並列,由一位拿著香爐的演員帶領著眾人進行著劇場中每次演出前例行的「拜四方」儀式,此舉即為《祭》一劇定下了儀式性的的基調。「禮成」,帶領者一聲呼喊,演員們即跟著陸續下場,留下少年在場中央,燈滅、燈亮之後,戲就此開始。

《祭》劇分為五個段落,起:由一席素衣的巫女「招魂」喚回古國祭歌。承:被奪其童貞的特洛伊公主卡珊卓、修羅祭品亞格曼農之女伊弗吉尼亞的死亡婚禮「花嫁」。轉:特洛伊王子赫克托,與希臘第一戰將阿基里斯之戰役「修羅殤」。合:「祭亡」,特洛伊戰敗,赫克托之子里奧斯,被從高牆頂摔下,成為最後的獻祭,徒留赫克托之妻安渡美姬,抱著空氣,唱著搖籃曲,好似里奧斯依舊在她的懷抱。結:「安魂」曲起,「魂兮歸來,安然若夢;魂兮歸來,安住如如。」儀式完結。【2】

然而,《祭》除「拜四方」的「靜」外,全劇的主體顯得用力過度。在億載金城高聳的城牆下,搭配著視覺強力的服裝與化妝、渲染的燈光,再予以力度非凡的史詩台詞、演員誇張的身體及強烈的聲音(尤其句末幾字的拖音),好似劇中所有元素都試圖建構出史詩的浩蕩磅礡感,不免過於重了些。全長八十五分鐘的戲,幾乎堆疊出三分之二充斥著厚重感的表演,被壓得喘不過氣,令人難以承受。且在「花嫁」中,被當成祭品的伊弗吉尼亞之死,可預期的象徵血的紅布從城牆落下時,以及「修羅殤」中,慢動作和極快分出勝負的赫克托與阿基里斯之戰的武打橋段,經典場面再現於現今的劇場,是否仍為經典?筆者未曾見證十八年前的演出,但卻不禁思考,在《祭》劇被聚焦的「死亡暴力美學」如此的表現手法,對觀眾而言真的能感受到衝擊嗎?在觀賞完此次的演出後,筆者的答案卻是:「死亡仍舊,但暴力於我何在?」。

在劇場手法日新月異的改變下,如何能重新抓住當今觀者的目光,我想是對於往日劇作再現一個非常大的考驗。經典一再搬演,時間的一再淬鍊,金枝演社的史詩環境劇場《祭特洛伊》,會在日後寫下一如荷馬史詩中的詩意與浩蕩不凡,抑或是舊作重演中聲嘶力竭的喘息?鎮

註釋:

1.參照《祭特洛伊》文宣品內容。

2.參照《祭特洛伊》文宣品內容:劇情大綱。

《祭特洛伊》

演出|金枝演社
時間|2016/04/22 20:00
地點|台南億載金城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當扮演敘事者的少年緩步走向安度美姬時,過去、當下與未來的時間重疊作夥,彷彿裸身戴鈴,引渡魂魄的少年便是襁褓中未有具體面貌的幼兒,也是屬於每一段歷史遺民的記憶。(楊書愷)
10月
30
201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