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嘶力竭的史詩《祭特洛伊》
4月
30
2016
祭特洛伊(陳少維 攝,金枝演社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941次瀏覽
戴宇恆(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學生)

十八年磨一戲,金枝演社帶著集結荷馬長篇史詩《伊利亞特》、Aeschylus《亞格曼農》與Euripids《特洛伊女人》的史詩劇作《祭特洛伊》來到了億載金城。【1】以古蹟城牆為舞台的環境劇場《祭特洛伊》,在如此磅礡的歷史厚度下,如何再現十八年前首演為人稱道的盛況?

台上,全體演員並列,由一位拿著香爐的演員帶領著眾人進行著劇場中每次演出前例行的「拜四方」儀式,此舉即為《祭》一劇定下了儀式性的的基調。「禮成」,帶領者一聲呼喊,演員們即跟著陸續下場,留下少年在場中央,燈滅、燈亮之後,戲就此開始。

《祭》劇分為五個段落,起:由一席素衣的巫女「招魂」喚回古國祭歌。承:被奪其童貞的特洛伊公主卡珊卓、修羅祭品亞格曼農之女伊弗吉尼亞的死亡婚禮「花嫁」。轉:特洛伊王子赫克托,與希臘第一戰將阿基里斯之戰役「修羅殤」。合:「祭亡」,特洛伊戰敗,赫克托之子里奧斯,被從高牆頂摔下,成為最後的獻祭,徒留赫克托之妻安渡美姬,抱著空氣,唱著搖籃曲,好似里奧斯依舊在她的懷抱。結:「安魂」曲起,「魂兮歸來,安然若夢;魂兮歸來,安住如如。」儀式完結。【2】

然而,《祭》除「拜四方」的「靜」外,全劇的主體顯得用力過度。在億載金城高聳的城牆下,搭配著視覺強力的服裝與化妝、渲染的燈光,再予以力度非凡的史詩台詞、演員誇張的身體及強烈的聲音(尤其句末幾字的拖音),好似劇中所有元素都試圖建構出史詩的浩蕩磅礡感,不免過於重了些。全長八十五分鐘的戲,幾乎堆疊出三分之二充斥著厚重感的表演,被壓得喘不過氣,令人難以承受。且在「花嫁」中,被當成祭品的伊弗吉尼亞之死,可預期的象徵血的紅布從城牆落下時,以及「修羅殤」中,慢動作和極快分出勝負的赫克托與阿基里斯之戰的武打橋段,經典場面再現於現今的劇場,是否仍為經典?筆者未曾見證十八年前的演出,但卻不禁思考,在《祭》劇被聚焦的「死亡暴力美學」如此的表現手法,對觀眾而言真的能感受到衝擊嗎?在觀賞完此次的演出後,筆者的答案卻是:「死亡仍舊,但暴力於我何在?」。

在劇場手法日新月異的改變下,如何能重新抓住當今觀者的目光,我想是對於往日劇作再現一個非常大的考驗。經典一再搬演,時間的一再淬鍊,金枝演社的史詩環境劇場《祭特洛伊》,會在日後寫下一如荷馬史詩中的詩意與浩蕩不凡,抑或是舊作重演中聲嘶力竭的喘息?鎮

註釋:

1.參照《祭特洛伊》文宣品內容。

2.參照《祭特洛伊》文宣品內容:劇情大綱。

《祭特洛伊》

演出|金枝演社
時間|2016/04/22 20:00
地點|台南億載金城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當扮演敘事者的少年緩步走向安度美姬時,過去、當下與未來的時間重疊作夥,彷彿裸身戴鈴,引渡魂魄的少年便是襁褓中未有具體面貌的幼兒,也是屬於每一段歷史遺民的記憶。(楊書愷)
10月
30
2015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