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於「生」與「非生」之間——《歐蘭朵》在臺灣的劇場「轉生」
12月
04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47次瀏覽

文/洪唯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博士生)


鐵支路邊創作體的《轉生》作為今年臺南藝術節的作品,於11月11-12日在臺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上演。作品選題精彩,關注當代性別議題,全劇簡潔而精美,質感頗為別緻。

介於男性與女性之間的性別議題

《轉生》創作受吳爾芙小說《歐蘭朵》的啟發,這是筆者選擇走進劇場的原因。作品所聚焦的議題並不單純是女性主義,還包括男性在傳統「父權制」社會下的生存困境與掙扎,這一視角使得這部作品所關切的議題具有更深層的人文性以及更為本質的終極性。

作品對於性別議題的討論似乎就中止於男人與女人各有苦衷的結論上,可是之後呢?相關議題的探討好像沒有跟上,譬如關於性別二元議題,在西方女權運動的推動下,傳統對於性別運作的預設早已受到挑戰與質疑,有關性別的理解,已從其為生理學上的「固定不變」轉變為一種彈性的、可變的社會建構,性別與性向被視為是流動的狀態。「流動性」是理解性別議題的關鍵詞,性別的每一個面向,無論是生理方面、社會角色還是個人認同,都很容易因社會不同和個人差異而改變,即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也會有所變化1。  在這樣的觀念下,社會任一個體都有在性別角色上選擇切換和探索自我的自由空間,個體的生命體驗與狀態也因跳脫傳統二元框架得以變得更為廣闊與豐厚。然而遺憾的是,此次《轉生》的演出中,並沒有發展「流動性」面向,似乎依舊在男人—女人之間打轉,每每將要跳脫時,又彷彿被一隻無形之手拉回舊有框架內,尤為可惜。

介於似轉與非轉之間的轉化呈現

在《歐蘭朵》原著小說中,歐蘭朵睡了一覺,醒來突然發現自己變成了女生,對於轉化的過程並沒有花太多的筆墨,而是輕輕帶過,這歷來是讀者們遺憾的地方,也是最神秘、最激發想像之處。《轉生》中的「傑西」轉化亦是如此。

當「傑西」再次醒來,她扔掉裙子和長髮,轉而穿上更為中性、寬鬆的服裝來展現當下的自我認同與生命狀態。她彷彿即將跳出性別二元框架,並找到作為獨立個體更自在的生存狀態,但在結尾處「傑西」並沒表現出一種劫後重生的大徹大悟與昇華,表情中依舊殘留著不自然的、取悅人的、填充尷尬的微笑,這種狀態與筆者想像中的「轉生」有一段差距。尤其在講述完自己的故事後,「傑西」面對觀眾提出反問:「你們呢?有哪些門是可以分享的?有哪些門是為自己而開的?」似有續貂之嫌,反而削弱了「傑西」剛剛「轉生」的能量,使得全劇有一種在不尷不尬的狀態下匆匆收尾的感覺。

正如編劇在DM中所說的,「但故事就要先停在這了」,2022年鐵支路邊創作體的《轉生》似乎還在轉化的過程中,而現場觀眾熱烈的反應也證明了這部作品的潛力與創作團體的用心,那就讓我們期待故事的繼續,期待鐵支路邊創作體,期待劇場對「何以為人」等相關議題的持續探討⋯⋯


註解:

1 、(英)薩莉·海因斯:《性別是流動的嗎?》,北京:中信出版社,2020年10月,頁133。

2、編按:《轉生》節目介紹

《轉生》

演出|鐵支路邊創作體
時間|2022/11/11 19: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它在改編的過程中雖有創意閃光,卻缺乏整體敘事的掌控與主題的聚焦。整場演出改得不夠果決,也寫得不夠深刻,既無完整承襲原著的精髓,也未能發展出自身的獨立語言。
8月
07
2025
五位表演者齊步同行,持續向前進,象徵生命進程,是有力量的設計,且引人共鳴!可是,利弊同在──也正是在此刻,五人之間在能量專注度、表演意識投射狀態的的差異顯露無遺,並未能做到「同在」。
8月
07
2025
在為《至尊大劫案》進行各種意義詮釋時,也不該忘記這是一齣台灣劇場並不那麼常見的喜劇。破除「文以載道」的沉重壓力,所有影射點到為止,《至尊大劫案》以精準的舞台調度、突如其來的轉折、演員絕佳的默契與丟接節奏引人發笑
8月
05
2025
《流經歲月》整齣戲可說充分做到「是展場也是劇場」──在長方形偏狹窄的甬道式空間裡,表演敘事內容緊密地搭配著展覽單元的時空軸線;而且,演員和觀眾的距離十分接近,容易產生聽故事的親密感,也不難認同劇中角色傳達的情感,憧憬未來幸福或是悲憤抵抗等等。
8月
02
2025
然而劇場的演出畢竟產生了一個新的文本,因而阮劇團的剪裁與重製,就不僅僅只是關係到在劇場條件下,如何為代言原作而調整敘事策略,同時也創造出了劇團對於「鄉土」的閱讀態度。
7月
25
2025
該劇倫理預示趨向某一劇場重要議題:情感的處理是否一定要走向極端的宣洩?劇場能否承擔「情緒節制」的美學創作?
7月
18
202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