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於「生」與「非生」之間——《歐蘭朵》在臺灣的劇場「轉生」
12月
04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09次瀏覽

文/洪唯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博士生)


鐵支路邊創作體的《轉生》作為今年臺南藝術節的作品,於11月11-12日在臺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上演。作品選題精彩,關注當代性別議題,全劇簡潔而精美,質感頗為別緻。

介於男性與女性之間的性別議題

《轉生》創作受吳爾芙小說《歐蘭朵》的啟發,這是筆者選擇走進劇場的原因。作品所聚焦的議題並不單純是女性主義,還包括男性在傳統「父權制」社會下的生存困境與掙扎,這一視角使得這部作品所關切的議題具有更深層的人文性以及更為本質的終極性。

作品對於性別議題的討論似乎就中止於男人與女人各有苦衷的結論上,可是之後呢?相關議題的探討好像沒有跟上,譬如關於性別二元議題,在西方女權運動的推動下,傳統對於性別運作的預設早已受到挑戰與質疑,有關性別的理解,已從其為生理學上的「固定不變」轉變為一種彈性的、可變的社會建構,性別與性向被視為是流動的狀態。「流動性」是理解性別議題的關鍵詞,性別的每一個面向,無論是生理方面、社會角色還是個人認同,都很容易因社會不同和個人差異而改變,即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也會有所變化1。  在這樣的觀念下,社會任一個體都有在性別角色上選擇切換和探索自我的自由空間,個體的生命體驗與狀態也因跳脫傳統二元框架得以變得更為廣闊與豐厚。然而遺憾的是,此次《轉生》的演出中,並沒有發展「流動性」面向,似乎依舊在男人—女人之間打轉,每每將要跳脫時,又彷彿被一隻無形之手拉回舊有框架內,尤為可惜。

介於似轉與非轉之間的轉化呈現

在《歐蘭朵》原著小說中,歐蘭朵睡了一覺,醒來突然發現自己變成了女生,對於轉化的過程並沒有花太多的筆墨,而是輕輕帶過,這歷來是讀者們遺憾的地方,也是最神秘、最激發想像之處。《轉生》中的「傑西」轉化亦是如此。

當「傑西」再次醒來,她扔掉裙子和長髮,轉而穿上更為中性、寬鬆的服裝來展現當下的自我認同與生命狀態。她彷彿即將跳出性別二元框架,並找到作為獨立個體更自在的生存狀態,但在結尾處「傑西」並沒表現出一種劫後重生的大徹大悟與昇華,表情中依舊殘留著不自然的、取悅人的、填充尷尬的微笑,這種狀態與筆者想像中的「轉生」有一段差距。尤其在講述完自己的故事後,「傑西」面對觀眾提出反問:「你們呢?有哪些門是可以分享的?有哪些門是為自己而開的?」似有續貂之嫌,反而削弱了「傑西」剛剛「轉生」的能量,使得全劇有一種在不尷不尬的狀態下匆匆收尾的感覺。

正如編劇在DM中所說的,「但故事就要先停在這了」,2022年鐵支路邊創作體的《轉生》似乎還在轉化的過程中,而現場觀眾熱烈的反應也證明了這部作品的潛力與創作團體的用心,那就讓我們期待故事的繼續,期待鐵支路邊創作體,期待劇場對「何以為人」等相關議題的持續探討⋯⋯


註解:

1 、(英)薩莉·海因斯:《性別是流動的嗎?》,北京:中信出版社,2020年10月,頁133。

2、編按:《轉生》節目介紹

《轉生》

演出|鐵支路邊創作體
時間|2022/11/11 19: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既然不在了,就去找一個新的地方,新的入口。」是否正是藉由俊廷這個角色的塑造,《萬象園》昭示了一種主體應對創傷的可能策略——天網無常下,一種調和「命定論」與「自我抉擇」的自我和解技術?
1月
02
2025
相反地,恐怕正是這一套借助舞台與修辭的形式,一再展演人物身分的敘事方法本身,在需求著酷兒與白恐來讓自己變勇敢、變得沒有自我疑問。最終,反過來以極其有效地舞台調度與演出,對著觀眾建立起了一種魅惑的關係。
12月
31
2024
《羊之歌》充滿著寓言式的批判;羊作為主角,並以人類「踐行者」的身份走過生命旅途,展演他的純真、無辜與無知,失落、孤寂與脆弱,而其不甘於平凡的姿態,正如當代群眾的樣貌
12月
27
2024
作品演出藉由「天光」降臨、壁上開花等隱喻,試圖形容當代社會的政治景況,彷彿島內正邁向一條逐漸明朗的道路,跨越歷史的陰霾。殊不知,如今所宣揚的「自由民主」已逐漸成為一種抽象的意識形態催眠劑。
12月
26
2024
「做自己」有時聽起來就像滿街飄搖的旗幟,彷彿有種正確答案;實際也可能不過是一個個向內溝通、與外協商的中繼點,不斷累疊起來的總體。
12月
23
2024
我認為《老派日常》說的是「我」與「我們」的「日常」故事,漫遊、聆聽過程中,店主、城市行走的路人、其他觀眾等都是劇場的「敘事者」,在這種極為普通的新舊交疊的日常裡,以城市的枝微末節作為象徵,得以體會、再現人與地方的溫度情感。
12月
19
2024
此刻回想《青春》,整體抒情風格的表現突出,舞台景觀與調度流暢鮮活,可列為個人近年觀演經驗中存在感相當強烈的小劇場作品;至於「青春是什麼」,或可視其以萬花筒的繽紛剪影回應此自設命題,可惜文本內容涉及時代記憶幅員與政經變遷廣泛,整體脈絡編織手法略顯隱晦、模糊
12月
18
2024
乍看之下,舞台上徒留物件,其他劇場元素,如演員、對白與調度,全部退位,彷彿是劇場中的美學實驗,實際上是向劇場外的世界隱喻了一場由下而上的革命預演。
12月
16
2024
水的流動、直擊心靈的片段式演出,從疾病、死亡、衰老,親情陪伴的痛苦到釋然,當觀眾能夠真的走上台去感受不同位置的角色,或許才能真正跳脫自己墨守成規的觀點,在即興創作與互動體驗中感受到生命的衝擊與真實
12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