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於「生」與「非生」之間——《歐蘭朵》在臺灣的劇場「轉生」
12月
04
2022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56次瀏覽

文/洪唯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博士生)


鐵支路邊創作體的《轉生》作為今年臺南藝術節的作品,於11月11-12日在臺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上演。作品選題精彩,關注當代性別議題,全劇簡潔而精美,質感頗為別緻。

介於男性與女性之間的性別議題

《轉生》創作受吳爾芙小說《歐蘭朵》的啟發,這是筆者選擇走進劇場的原因。作品所聚焦的議題並不單純是女性主義,還包括男性在傳統「父權制」社會下的生存困境與掙扎,這一視角使得這部作品所關切的議題具有更深層的人文性以及更為本質的終極性。

作品對於性別議題的討論似乎就中止於男人與女人各有苦衷的結論上,可是之後呢?相關議題的探討好像沒有跟上,譬如關於性別二元議題,在西方女權運動的推動下,傳統對於性別運作的預設早已受到挑戰與質疑,有關性別的理解,已從其為生理學上的「固定不變」轉變為一種彈性的、可變的社會建構,性別與性向被視為是流動的狀態。「流動性」是理解性別議題的關鍵詞,性別的每一個面向,無論是生理方面、社會角色還是個人認同,都很容易因社會不同和個人差異而改變,即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時期也會有所變化1。  在這樣的觀念下,社會任一個體都有在性別角色上選擇切換和探索自我的自由空間,個體的生命體驗與狀態也因跳脫傳統二元框架得以變得更為廣闊與豐厚。然而遺憾的是,此次《轉生》的演出中,並沒有發展「流動性」面向,似乎依舊在男人—女人之間打轉,每每將要跳脫時,又彷彿被一隻無形之手拉回舊有框架內,尤為可惜。

介於似轉與非轉之間的轉化呈現

在《歐蘭朵》原著小說中,歐蘭朵睡了一覺,醒來突然發現自己變成了女生,對於轉化的過程並沒有花太多的筆墨,而是輕輕帶過,這歷來是讀者們遺憾的地方,也是最神秘、最激發想像之處。《轉生》中的「傑西」轉化亦是如此。

當「傑西」再次醒來,她扔掉裙子和長髮,轉而穿上更為中性、寬鬆的服裝來展現當下的自我認同與生命狀態。她彷彿即將跳出性別二元框架,並找到作為獨立個體更自在的生存狀態,但在結尾處「傑西」並沒表現出一種劫後重生的大徹大悟與昇華,表情中依舊殘留著不自然的、取悅人的、填充尷尬的微笑,這種狀態與筆者想像中的「轉生」有一段差距。尤其在講述完自己的故事後,「傑西」面對觀眾提出反問:「你們呢?有哪些門是可以分享的?有哪些門是為自己而開的?」似有續貂之嫌,反而削弱了「傑西」剛剛「轉生」的能量,使得全劇有一種在不尷不尬的狀態下匆匆收尾的感覺。

正如編劇在DM中所說的,「但故事就要先停在這了」,2022年鐵支路邊創作體的《轉生》似乎還在轉化的過程中,而現場觀眾熱烈的反應也證明了這部作品的潛力與創作團體的用心,那就讓我們期待故事的繼續,期待鐵支路邊創作體,期待劇場對「何以為人」等相關議題的持續探討⋯⋯


註解:

1 、(英)薩莉·海因斯:《性別是流動的嗎?》,北京:中信出版社,2020年10月,頁133。

2、編按:《轉生》節目介紹

《轉生》

演出|鐵支路邊創作體
時間|2022/11/11 19: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