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亂,愛的悖論《仲夏夜夢》
7月
26
2016
仲夏夜夢(陳少維 攝,金枝演社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11次瀏覽
陳元棠(專案評論人)

愛不可觸碰,不會讓人流血卻可以折磨人至痛徹心扉,要怎麼說?要怎麼做才是可信的?以動作將愛外顯的嘗試,「台客天團」金枝演社改編莎士比亞的《仲夏夜夢》,由當家男演員施冬麟編導,於2007年在新北市小白宮(前清淡水關稅務司官邸)戶外首演,而這次的室內演出為場地不同做了些調整,也使得這齣戲在多年後有不同面貌。

愛的距離有多遠?本劇自語言設定開始。與原版的《仲夏夜夢》比較起來,故事線單取四位男女情愛追逐的劇情為主,而男女主角無法結合起因於上一代的情感糾葛,使用台語,四處流浪的戲班女孩阿楠(劉淑娟飾),與使用國語的富家子弟張振邦(高銘謙飾)相戀,戲班女孩阿卿(曾鏵萱飾)與阿崑(陳欣宏飾)個別對男女主角的單戀,有意的自角色語言塑造形成「愛的艱難與挑戰」,並森林中的精靈設下關卡,如何闖關突破,得到所愛,就是本劇主要動作。除此,本劇處處是象徵與符號,雖語言在地,然「凡人組」服裝是東南亞風格,滿有金絲線與刺繡紋理,另外「非人組」精靈女王(郭姿君飾)是誇張童話式蓬裙禮服,在劇中自稱「白雪公主」,而精靈們(陳欣宏、林純慧、廖家輝飾)以「小丑」服裝延伸設計,其中引路精靈阿貴(李允中飾)因扮像的特殊,不同於其他而相當突出,在身體兩側一連串的開洞,閃藍色的緊身服裝,雖戲份不多,但「胡撇仔」的戲謔風格最為明顯,加上演員的詮釋功力,成為本劇最精采的角色。

本劇風格多樣的音樂與舞蹈設計表現「亞洲樣貌」,在序幕的樂師演奏與吟唱帶出儀式的感受,從設計到演出大量混搭,強調尾音拉高的歌唱方式,從序幕的神祕沉靜,到戲中戲「白蛇傳」,再一路開展逐漸喧鬧到底,並無時地現實感,戲中以「亞洲肢體」特色—京劇身段與旗陣、印度舞蹈與峇里島風格等等混雜的美感。角色演出特意扁平化,聲響與畫面「亂七八糟」,「七嘴八舌」或「雜七雜八」,並再往下探,情狀可以多亂,可以多繽紛,可以多亢進。能量噴發,堆疊至最終直面愛的底線—死亡。

是的,一切依然是為了「愛」。

「歡喜來看戲 幸福帶回去」口號下,本劇的企圖強,歡樂的包裝下,靈活的藉戲中戲,夢醒,與觀眾互動造成對劇情的疏離效果,於是生出「愛只是玩笑,千萬別在意」的隱喻。本劇表現愛的各種質地,反現實而行。在「夢」和「幻」的基礎上,疏離與投入之間,真與假的游移,造成夢/醒,假/真,戲劇/現實三個層次的對照。劇中,愛是神靈的玩具,將凡人置入愛情綜藝節目的競賽,取樂之餘,看見愛的本相荒涼,浮誇笑聲下,是微小的,愛的痴傻泡泡破碎聲音。

本劇歌舞與演出多取自台灣流行文化與媒體現象,刻意表現浮誇與俗濫,浮出「愛的悖論」,外在的深情因此刻意的演出方式看來假情假意,推翻我們對愛情面貌的認知,將愛的不可自拔,愛的魂不守舍、掏心掏肺等等「狀態」與「內在」重新定義,呈現了愛情裡的無知、盲目與混沌。刻意矯情是批判的手段,批判了其取材與再現的通俗,而在情節推進中,一再詢問愛是什麼,「我」在裡面的位子是什麼?定義,打翻定義,堆疊出愛情幻覺,再打破幻覺,重複再重複,先從「我們」解體到「我」,兩男主角振邦與阿崑看來都是自戀狂,他們在歌舞表現中尤其明顯,唱出「愛情只是愛自己」,唱出堪稱愛情電影的代表「鐵達尼號」主題曲,而那自我陶醉似乎超過了對女方的愛。兩女主角阿楠與阿卿苦苦追求,看不出他們對自己的看法,似乎失落在對愛的呼喚中而面目模糊。

劇情從「我」再到愛的奴隸「無我」的狀態出現,當阿楠眼前意中人振邦為愛失了自我顯得陌生空洞,愛的反面被翻出,終叫女主角寒心喊出了咒語「我不愛你」,以解救眾人。本劇將愛情裡的自私提出,愛裡一定要有我,一定要「愛我」,不只自戀的兩個男主角,還有自戀到可以玩耍愛情的精靈女王,欲呈現愛情中的紛擾,原來都只是自我作祟,而阿楠雖苦,在引路人阿貴的質問下,也道出這些行動只不過為了不讓「我的愛白了工」,自戀的鋪陳,成為本劇提出為愛受苦的疑問與解答,最後氾濫台上台下的泡泡,成為愛情「破相」的殘酷。

舞台設計的精簡,活動性高,森林以三角椎型的樹上纏繞著閃爍的聖誕燈表現,其中尤以可轉動的四片大屏風與舞台動作及隱喻的連結最佳,然而由於形狀的僵硬在整體上美感仍少了些。半透明的白幕在一開始戀人畫面中有著若隱若現,飄飄然的美感,但與一開始的氛圍(以及樂師等人)同,在戲的推進中消失不見,頭尾無呼應。

或可再整理思考,如台客身體的質感擴及亞洲(京劇身段,印度舞蹈,峇里島等等)的儀式與程式,與胡撇仔兩個路線互為隱喻,並梳理細緻層次,而戶外場地的演出中有著吞火與雜技的表現,但進劇場內則取消,似乎也少了生猛與野氣。本劇呈現台灣語言的交雜,以台語與國語視為夢境與現實轉換,但無進一步的語言與現實對應思考。鋒利的刀剖開愛情,歌舞包裹腐爛的內裡,然本齣戲仍讓人不過癮,結局單薄,美感混雜竟失特色,「台客」與「亞洲風格」之間是否需再考慮? 但對愛情向下探尋,走向愛情的魔性與黑暗,則讓表面嬉鬧更為表面,裡蘊更為深沈,愛情因深淵的探見,或更為清晰。

《仲夏夜夢》

演出|金枝演社
時間|2106/07/16 19:30
地點|台中屯區藝文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
草草強化了阮劇團「回到地方與扎根地方」的屬性,相得益彰地站穩了其於台灣劇場、節慶生態的位置,也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於穩定基礎裡產生質變。
4月
2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