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到為止《後山戲劇節(第四周)》
11月
07
2011
後山戲劇節/王世梅(台東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79次瀏覽
薛西

今年的後山戲劇節,台東劇團不假外求,將機會讓給團員,以「SOLO獨角戲」的主題在連續四周上演六齣劇碼。這一周恰好輪由年輕團員李煜銓、吳艾庭、王世梅披掛上陣,各自帶來約十五分鐘的作品。

李煜銓《迴圈》借重影像,透過「我應該往回走嗎?還是繼續前進?」的心境,表明人處於十字路口的掙扎,最後一句「敬所有逐夢的傻子」,在躊躇之中似乎堅定了意志。僅13歲的吳艾庭,創作《一個大人無法進入的小世界》關注友情的價值,開場時從觀眾席出發,結束時又至每位觀眾耳畔給一句祝福,人小膽大。卑南族南王部落的王世梅擁有令人嫉妒的歌喉,但她述說的是一段從「能唱」到「想唱」的關於音樂人生的承轉,有無奈更有堅定選擇的喜悅

綜觀這三部作品,劇本雖貼近生活,但也缺乏深廣的表述層次,以及獨特的詮釋觀點,大抵仍在處理現實與理想之間的生活主題,偏向個人經驗的抒發,也未見甚麼社會觀察的洞見。縱使創作者只想要「好好說一個故事」,不過光就故事本身,劇本的完整度也不足,比如王世梅從「能唱」到「想唱」的過程表現得十分單薄,雖然用了大量歌謠展現了她的「能唱」,箇中的心境轉折其實沒有揭露太多,與其如此,不如辦場音樂會還比較聚焦。李煜銓的《迴圈》也發生類似情況,從開頭對人生未來的猶豫許多人都曾經有過,但要將此處境編寫,然後放進舞台,需要獨特觀點或者深深地把自己掘挖出來,建構獨一無二的敘事。此外,舞台上自高處懸掛而下的兩片布幕,從頭到尾不曾取下,除卻第一部作品《迴圈》曾大量使用之外,後兩部使用有限,布幕反過來成為干擾演出的因素。

「點到為止」大概是我看了這一晚演出後的最大感想,加上主題意識的欠缺與劇本的鬆垮,都是給予在地經營近30年的台東劇團一個警訊。目前台東劇團同時經營台東表演藝術館(俗稱「紅牆」)、台東鐵道藝術村,承接台東青年志工中心,從「藝教於樂」做到「藝術介入空間」,繁忙可見一斑,但很多創作的細火慢燉在這樣龐大的業務量壓榨之下可剩多少,恐怕是台東劇團需要優先思考評估的。

《後山戲劇節(第四周)》

演出|台東劇團
時間|2011/11/4 19:30
地點|台東劇團黑盒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
草草強化了阮劇團「回到地方與扎根地方」的屬性,相得益彰地站穩了其於台灣劇場、節慶生態的位置,也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於穩定基礎裡產生質變。
4月
2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