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們的木訥與溫柔《仲夏夜之一切如戲》
10月
26
2017
仲夏夜之一切如戲(台中國家歌劇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10次瀏覽
郝妮爾(專案評論人)

電影《Being John Malkovich》(中譯《變腦》或譯《傀儡人生》)開場前十分鐘,主角Craig身為一個窮困潦倒的傀儡師,於街頭賣藝,以精湛的懸絲傀儡表演一對隔著牆、互相吸引的男女,開始對牆扭動下肢,似做愛之姿。如此細緻的演出在人來人往的街頭,僅讓一位觀眾停留,而且還是一位小女孩;女孩的父親轉過頭看到這「不雅」的傀儡戲,衝上前狠狠揍了Craig一拳……

這一段落僅僅佔電影的三分多鐘,但隔著牆愛撫的傀儡那幕卻時常令我莫名地牽魂。直到俄國導演克雷莫夫(Dmitry Krymov )的《仲夏夜之一切如戲》來台,才彷彿找到解答。

改編自莎士比亞最受歡迎的劇本之一《仲夏夜之夢》,竟然全不提裏頭的公爵們的婚禮、森林裡迷失的戀人們,乃至仙境的故事,轉而放大於原劇中丑角工匠們的存在——為了慶祝公爵的婚禮,他們特別決定搬演古希臘愛情神話〈皮樂默思和席絲比之最殘酷的死,一齣最悲苦的喜劇〉(The most lamentable comedy , and most cruel death of Pyramus and Thisby)。皮樂默思和席絲比是一對青梅竹馬,兩人經常隔著一道牆、佐以相同的月光彼此傾訴、對牆親吻,後因家族世仇所反對,決定私奔,故事以悲劇收場,皮樂默思誤會席絲比被獅子咬死,拔劍入腹,席絲比見此隨之殉情而死。

在本劇中,舞台上的匠人們增添了一段台詞,表示這是全世界最古老的愛情,經典到後世所有的愛情都以此為藍本,無論是劇作《羅密歐與茱麗葉》,甚或是現實中「約翰‧藍儂和小野洋子」⋯⋯一口氣夯不啷當列舉了十來多個「皮樂默思和席絲比」的後代【1】,以彰顯其不凡與經典,亦不忘強調:「有些人可能會說亞當和夏娃才是愛情的始祖,但他們不是愛情,他們是生活。處在沒得選擇的世界怎麼能稱得上是愛情呢?」一句話,就將古往今來殉情而終的殘忍結局,染上喜感。

導演克雷莫夫將莎劇原先設定的公爵之婚禮,改為「看戲的觀眾們」。一群身穿華服,顯得驕傲非凡的男士女士魚貫入場,他們睥睨四周,對於舞台上看不懂的橋段提出自以為是的見解:「這是前衛藝術」「是地下藝術吧」「總之是抽象的」⋯⋯他們對於藝術的理解程度還不如身上的衣著熟悉,卻各個大發誑語,干擾戲劇進行。

在莎劇原著中,匠人曾經提出擔憂:「皮樂摩斯一定要拔刀自刎,太太們便受不了。你說怎麼辦呀?」(1999:79)【2】這段不討人歡喜的劇情亦如實呈現出來,但有趣的是,在本戲中讓太太們驚慌失措的並非自刎一段。匠人們操縱巨大木偶的皮樂摩斯與席絲比坐在舞台上,在獻禮果腹以後,其中一位匠人刻意從容旋開皮樂摩斯以鐵板製成的褲襠,慢條斯理的程度簡直像是要恭迎一位貴賓登場,褲襠打開,疲軟、塑膠製的陰莖垂倒於雙腳之間,另一位匠人胸有成竹地拿出充氣桶,開始賣力地替陰莖灌氣,讓那兒逐漸挺拔高起——太太們終於崩潰了,急忙喊卡,大吼:「要不要先把小孩子帶出去,這裡不適合他們看。」

從公爵的婚禮,到觀賞演出的中產階級;從死亡的崩潰,到情慾顯現的無法忍受。這樣的改編是何等高明的雙關,對於當代社會諷刺卻不憤恨。克雷莫夫的作品是道溫暖的古牆,有時間的斑駁,有現代的影子,卻不張牙舞爪,只是安靜地橫在那裡讓你看見。

當然,在本劇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代表皮樂默思和席絲比的兩位巨型木偶,身長高約兩層樓,平均由五到六位匠人於底下操控。以木偶來扮演角色,即便動作上如何仿擬真人姿勢,臉部表情依舊是僵硬的。席絲比的頭顱還能張嘴、眼珠子能估溜溜轉動,然而皮樂默思相較之下就更顯獃板,他的頭只以一張靦腆微笑的畫像呈現——該如何讓一個沒有表情的人表現出他的喜怒憂戚?該如何讓一個木偶表現出他的愛慕與竭盡全力?這個問題就全交由底下控制的匠人們負責:

木偶皮樂默思為了要討得席絲比開心,千方百計地尋找花朵——這裡說地「千方百計絕無誇大」,底下每一個匠人都是皮樂默思心裡的縮影,導演刻意以極度戲謔的手法來表現,匠人以特技手法呈現:其中一人踩在他人肩膀上,與巨人一般高,將花束送上;接著甚至以高難度特技,一人以頭撐著另一名倒立的人,頭頂頭,並從倒立者高舉的雙腳中蹦出一束花,給巨人皮樂默思拿起。諸如此類,徹底違反常理的身體姿勢、毫無邏輯的取花方法,都是皮樂默思的「竭盡心意」。

戲劇尾聲,皮樂默思抵達與席絲比相約的現場,看見殘破的裙衣片段,以及灑落的血跡,以為她給獅子咬死。巨型木偶是不會掉眼淚的,也無法以細緻的顫抖傳達絕望,對此,我認為這一段悲傷的呈現相當「東方抒情」,正是古詩所言「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皮樂默思自始至終都不曾改變的微笑頭顱換了,換成一頂滿是鬍渣的的中年人,再換成一個更加蒼老鬢髮愈發茂密的老人⋯⋯在這短短的時間之中,皮樂默思經歷的悲傷彷彿讓整個宇宙都快轉了五十年,這五十年又在舞台上凝鍊成為一分鐘。巨大的悲愴,精煉的時間感,看似粗糙實而細緻沈穩的表現手法,在換去頭顱的那一刻,觀眾的臉恐怕一半是笑的,一半是愁苦的,半笑半苦,哭不出來,只得讓一口氣悶在心裡。

啊,切莫忘了這齣戲的基底還是以笑鬧為主呀!一旁的貴族觀眾終於看不下去了,揚聲打斷。匠人躊躇滿志地對他說:「沒問題的,我們還有終場舞蹈表演。」於是匠人們開始齊聲獻唱、從錯落到有致,舞台旁擠進一群突兀的芭蕾女孩,玲瓏隨著音樂起舞。在觀眾逐漸離場殆盡,其中一位婦人忽地對著台上的人問好,彷彿舊識。男子見了,拿下假髮,一副「被你認出來啦」的表情。他倆噓寒問暖,卻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婦人遞了一張名片,期待他能與自己聯絡,男子在目送婦人徹底離開以後,將名片隨手一丟——唉,《仲夏夜之夢》的根本不也這麼回事嘛?一方熾烈地愛著,一方強烈地被愛著,然而說到底,誰也別去探究當初的愛誰真誰假,否則就跟你問這夏夜裡的夢究竟意義何在一樣。拿莎劇裡匠人的一句話來說:「如果有人想解釋這個夢,他便是個蠢驢。」

這一切要真要笑到走出劇場,憶起劇中皮樂默思和席絲比雙雙而去的結尾,對比戲名「一切如戲」,才赫然有股悲戚襲上。因為原來一切終究是現實呀,這麼多相愛的人最後都以悲劇做終結,多少藝術家笑看人生的悲歡合離,導演克雷莫夫亦然,是故整齣戲看似笑鬧不斷,卻終究不忘偶爾提醒觀眾:笑的是戲,苦的是人生,你以為正旁觀的是他人的苦痛,其實你之所以看得見,也許是因你(曾)宥限於這苦痛之中。

註釋

1、此段可見臺中歌劇院官網中,吳岳霖之精彩整理「《仲夏夜之一切如戲》的戀人們─皮樂默思與席絲比的後代們〉http://www.npac-ntt.org/nttPost?uid=125&pid=139

2、本篇引用《仲夏夜夢》之版本為:梁實秋譯,台北,遠東,1999 年。

《仲夏夜之一切如戲》

演出|德米特里・克雷莫夫領銜演出創作團隊
時間|2017/10/21 14:30
地點|臺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整場演出下來,充滿笑鬧,視聽多元,儼然形成一場有趣且輕鬆的雜耍集匯(vaudeville)。可惜的是,劇情易位成客體,技藝反成了主角,以致最後止於鬧劇層次,限縮了莎士比亞原本著重敘事、並重人物和情境的喜劇格局。(吳政翰)
11月
03
2017
 
冗長荒謬的示愛演出,敘述那狂喜與痛苦,眾人的專注操作呈現出細膩小心的溫柔,與偶/舞台的刻意粗糙形成反差 ; 將失敗與過程以精準的演出表達,不論是搬演、雜技與歌唱皆要經過「錯誤」才能到美好那端。(陳元棠)
10月
27
2017
坂本龍一為《TIME》寫作的主旋律(絃樂),其和聲結構呈現一種無前無後的靜態,亦呼應了「夢幻能」的時間結構:鬼魂的時間只有當下,沒有過去與未來。或許,這亦是坂本龍一在面臨人生將盡之際,領略到的在生與死之間的時間的樣貌。而物件聲響、環境噪音與電子聲響的疊加亦給予音樂含納宇宙無數異質聲響的時間感。
3月
28
2024
《TIME》中所有劇場元素,無論是整合的或破碎的影像、行走的或倒下的肉身、休止或連續的樂聲、平靜或波動的水液、漂浮與蒼勁的文字話語、觀眾的屏息或落淚等,每一個元素就如同互相層疊滲透的音符與音質,讓劇場觀眾對於時間的感知,在時而緊縮時而張弛的元素堆疊中, 在每一段的行走中延長或是縮短時間感知。
3月
28
2024
《TIME》作為坂本龍一晚期的劇場音樂作品,一方面運用笙獨特的音調塑造出空靈的意境,並結合高古史郎在視覺上的設計,使此地滯留於生死之間,笙音帶來生息,沉默隱含衰敗,田中泯的身姿恍如幽魂,步行於水鏡,攝影機記錄下老者的滄桑。觀眾凝視他,猶如凝視消亡。另一方面,當來自各地的照片遍布投影幕,又似乎能隱約窺知坂本龍一晚年對自然環境的思考,其故鄉所曾遭遇的天災人禍,或許都在這位一代大師生命中留下痕跡。
3月
28
2024
全劇接近尾聲時,被重重包圍的警調逼到牆角的角色們,突然打破第四面牆,邀請觀眾幫忙藏匿「贓物」,成為抗爭行動的共謀,台上(角色/演員)台下(觀眾/群眾)開始玩起「你丟我接」的同樂遊戲,氣氛熱烈。編導可能認為這樣的場景,可以代表藉劇場反諷現實、紓解焦慮、為民喉舌的功能,得到觀眾的認同,期待在博君一笑之後,能讓君深自反省。對我而言,仍不免有些疑慮:歡樂激情過後,終要回歸現實,劇場裡異想天開的瘋狂行動,是否真能轉變成面對現實的批判思考與理性抉擇,仍待驗證。
3月
28
2024
換言之,歷史難以被真正地再現,而報告劇的中性狀態(in-between)迫使群讀演員拉開與過往他者記憶的客觀距離,有自覺地以自身生活經驗棱鏡識別、折射劇中人物的生命狀態和理想主義實踐,從回溯當中逼視眼下社會所面臨的危機時刻,在啟示的瞬間將現實中一再丟失的希望重新贖回。
3月
25
2024
知識也是一種權力。對某些政權而言,知識可以是危險的,需要被管制;對某些人民而言,知識會讓自己身陷險境。人們可以藉由獲得知識來改變人生、改變社會;也可以藉由知識展現優越。不過對於看完《白兔紅兔》卻被迫閉嘴的觀眾而言,知識變得無用,在感受到「知情」所帶來的權力的同時,卻也無法藉由說出「我知道你不知道的事」來彰顯特權。
3月
22
2024
誠然,故事的熟悉感加上網路作梗的堆疊,讓觀者對演出內容多少還能掌握劇情所傳達的內涵,無論是回應先前的教育宣導或是反映當今的網路亂象,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教化意味仍顯得相當濃厚,勸世的目的不難體會。但既是標榜「音樂劇」作品,則做為主要架構的音樂旋律、唱曲歌詞、肢體節奏,則必須面對最殘酷的演出考驗。細數曲目表中包含序曲、終曲及中間串聯等洋洋灑灑總共多達十五個曲目,音樂唱段的編創可說具足了滿滿的誠意。
3月
1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