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傳統與跨領域障礙《哪吒──少年風火輪》
11月
15
2013
哪吒──少年風火輪(當代傳奇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30次瀏覽
甯郁翔(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表演藝術碩士班)

當代傳奇劇場長年致力於戲曲創新,27年來創作了不同於傳統京劇的作品,也將作品推廣到國外,代表臺灣參與國際藝術節,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享譽國際。今年的《傳奇風雅參:哪吒──少年風火輪》定目劇,再再體現當代傳奇劇場不僅深化創作、更擴及傳承使命之肩擔。 因此,傳奇風雅系列作為雅俗共賞、親子逸趣、代代相承理念下之目標,擴展戲曲表演藝術之生命。

《哪吒──少年風火輪》運用傳統經典哪吒之人物故事,重新安排情節,欲使觀眾由淺入深地明白戲曲表演藝術,更讓年輕族群及稚兒學童能踏入劇場看屬於自己文化中的東方表演藝術。當然,新編戲曲在情節鋪排之層面,兼容西方情節底定之劇場結構,使戲曲表演藝術在「敘事」功能的強度,再縱深加廣。對此,固然基於讓新族群了解戲曲的目標而言是相當有見地,但這是否於跨文化層面的思想上面臨初步障礙,即敘事功能的「加強」甚或是可能是一種「強加」。

畢竟,在戲曲象徵化身體的帶動下,處於一種寫實與虛擬的動態性流動,既在敘事功能上講究與傳統老戲不同之寫實態度,又必須保持象徵化身體表演的模式,這可能對於演員而言是相當大之挑戰,也可能是其中一種矛盾的障礙。另外對於劇後舞蹈之部分,引入臺灣民俗信仰文化之變形:電音三太子,固然產生有趣之氛圍,但這與前面戲曲表演之部分關聯性似乎不大,稍嫌譁眾取寵,若能與故事本身產生對應,或許又更上一層樓。

在表演藝術中符號性語言之使用,對於觀眾產生溝通之行為。想當然爾,對於劇場設計中之符徵暨符碼的使用更是屢見不鮮,這次哪吒的演出與多媒體影像設計的配合,能說是一種引進西方式舞台的嘗試,在戲曲舞台「出將入相」之象徵性舞台上,以影像再加強虛擬空間的想像,面對抽象轉換成具象的過程,給親子及雅俗共賞的目標中,這確實得宜。讓原本需要靠觀眾想像之符號性場景,能夠半具象化地展現於觀眾面前。

對此,有所疑慮的是,傳統戲曲所展現的虛擬場景之意義,並非多媒體影像設計能夠來直接框定,畢竟觀者之想像空間將遠遠大於影像中呈現的世界,這是與多媒體影像設計的跨領域障礙,與傳統戲曲象徵式虛擬空間之概念大相逕庭,並非不能做,而是影像設計必須幫助虛擬空間概念再擴張,讓想像再擴大,而並非受限,那麼這才算一個成功與多媒體影像設計之跨領域融合。

由於跨領域牽涉的層面,不僅僅只是形式的拼貼,需要經過涉及文化思考的融合過程,而這又已牽涉到更高的跨文化層面,因此對於戲曲跨領域之障礙,首要應是表演形式跨領域比例之斟酌;再者為東西方劇場設計、表演形式之拉扯;最後以創作過程中文化思考層面之相對程度保持戲曲藝術屬性之難度。戲曲表演藝術跨領域演出仍有待創作者於未來跨越障礙,並對於走向新編戲曲之未來,進行文化與思想之反思。

《哪吒──少年風火輪》

演出|當代傳奇劇場
時間|2013/11/10 14:30
地點|中正紀念堂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
《低・俗・畫本》無意提供結論,一如它不以英雄式速解處理創傷,而是讓那些被忽略的苦痛漸進揭露,持續低鳴。劇場作為公共空間,正為照見不可見的幽微事物而存在。
10月
09
2025
場面再大、服飾再精緻,也掩蓋不了敘事貧瘠:母親揮馬鞭的衝突、雲仙投江的悲痛、《比目魚》的奇幻,都被草率帶過,情感張力未能積累,只剩碎片和噪音環繞其間,最終消散於無法收束的雜亂之中。
10月
08
2025
《低・俗・畫本》的魅力,正源自於它並非強行改寫任何一方,而是在狹小的禁閉室密閉空間裡,將兩種語言交織在一起,讓它們相互映照、摩擦,最終展現出底層生活的溫情與韌性。
10月
03
2025
我們仍得提醒自己,別在歌仔戲身上投射自己尋找「他者」的浪漫化想像。就像「戲如人生、人生如戲」這種宿命論的陳腔濫調,卻強化人們對於底層的刻板印象,讓「台語」、「歌仔戲」、「低俗」、「哭調」、「悲情」等詞的無意識連結被無限放大。
10月
02
2025
即使本劇並非完美無缺,但卻已提供良好的基礎文本,若能在劇情動機與人物性格上再做細緻調整,應可期待未來成為兼具教學與演出價值的「新經典」。
10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