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傳統與跨領域障礙《哪吒──少年風火輪》
11月
15
2013
哪吒──少年風火輪(當代傳奇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25次瀏覽
甯郁翔(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表演藝術碩士班)

當代傳奇劇場長年致力於戲曲創新,27年來創作了不同於傳統京劇的作品,也將作品推廣到國外,代表臺灣參與國際藝術節,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享譽國際。今年的《傳奇風雅參:哪吒──少年風火輪》定目劇,再再體現當代傳奇劇場不僅深化創作、更擴及傳承使命之肩擔。 因此,傳奇風雅系列作為雅俗共賞、親子逸趣、代代相承理念下之目標,擴展戲曲表演藝術之生命。

《哪吒──少年風火輪》運用傳統經典哪吒之人物故事,重新安排情節,欲使觀眾由淺入深地明白戲曲表演藝術,更讓年輕族群及稚兒學童能踏入劇場看屬於自己文化中的東方表演藝術。當然,新編戲曲在情節鋪排之層面,兼容西方情節底定之劇場結構,使戲曲表演藝術在「敘事」功能的強度,再縱深加廣。對此,固然基於讓新族群了解戲曲的目標而言是相當有見地,但這是否於跨文化層面的思想上面臨初步障礙,即敘事功能的「加強」甚或是可能是一種「強加」。

畢竟,在戲曲象徵化身體的帶動下,處於一種寫實與虛擬的動態性流動,既在敘事功能上講究與傳統老戲不同之寫實態度,又必須保持象徵化身體表演的模式,這可能對於演員而言是相當大之挑戰,也可能是其中一種矛盾的障礙。另外對於劇後舞蹈之部分,引入臺灣民俗信仰文化之變形:電音三太子,固然產生有趣之氛圍,但這與前面戲曲表演之部分關聯性似乎不大,稍嫌譁眾取寵,若能與故事本身產生對應,或許又更上一層樓。

在表演藝術中符號性語言之使用,對於觀眾產生溝通之行為。想當然爾,對於劇場設計中之符徵暨符碼的使用更是屢見不鮮,這次哪吒的演出與多媒體影像設計的配合,能說是一種引進西方式舞台的嘗試,在戲曲舞台「出將入相」之象徵性舞台上,以影像再加強虛擬空間的想像,面對抽象轉換成具象的過程,給親子及雅俗共賞的目標中,這確實得宜。讓原本需要靠觀眾想像之符號性場景,能夠半具象化地展現於觀眾面前。

對此,有所疑慮的是,傳統戲曲所展現的虛擬場景之意義,並非多媒體影像設計能夠來直接框定,畢竟觀者之想像空間將遠遠大於影像中呈現的世界,這是與多媒體影像設計的跨領域障礙,與傳統戲曲象徵式虛擬空間之概念大相逕庭,並非不能做,而是影像設計必須幫助虛擬空間概念再擴張,讓想像再擴大,而並非受限,那麼這才算一個成功與多媒體影像設計之跨領域融合。

由於跨領域牽涉的層面,不僅僅只是形式的拼貼,需要經過涉及文化思考的融合過程,而這又已牽涉到更高的跨文化層面,因此對於戲曲跨領域之障礙,首要應是表演形式跨領域比例之斟酌;再者為東西方劇場設計、表演形式之拉扯;最後以創作過程中文化思考層面之相對程度保持戲曲藝術屬性之難度。戲曲表演藝術跨領域演出仍有待創作者於未來跨越障礙,並對於走向新編戲曲之未來,進行文化與思想之反思。

《哪吒──少年風火輪》

演出|當代傳奇劇場
時間|2013/11/10 14:30
地點|中正紀念堂演藝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意識形態與思想主題當道的劇場環境中(若無以上兩者,何以獲取公部門補助?),《別叫我成功》所帶來的(純粹的)娛樂效果尤為難得、可貴。在此語境下,該作品不可不謂成功。
11月
11
2025
時代越久,似乎能夠保留更多與現實有所出入的想像;只是當這層懷舊濾鏡被剝除,又該如何面對不夠寫實的現代場景?究竟是要保留創作的虛構空間,還是在建立寫實場景時,必須更精準地掌握其中的準確度?另一方面,對於戲曲而言,寫實與寫意又各自得被放在什麼位置上?
11月
10
2025
走戲人秉持創團首作的熱誠,將傳統套路與現代劇場技法並置,借鑒歌仔戲的美學,融入現代劇場手法(多媒體、電玩畫面、夜店佈景和現代舞),呈現一場融合傳統韻味與現當代感的親子劇場《龍女流浪記》。
11月
07
2025
樊梨花之所以能度過人生的種種考驗,是因為她有法術可以助其度過難關,而沒有法術的阿傑該如何繼續他的人生?或許《低・俗・畫本》隱隱然地給了答案——心理分析不啻是一種阿傑的法術——但法術要立竿見影,或許在戲中才能辦到。
11月
05
2025
那麼,到底《皇上》的「貴妃醉酒」能否勾連出左翼精神,或者它會是什麼新涵義?就此來看,整齣戲似乎渾沌未明,還是「貴妃醉酒」的木刻畫化便是答案所在,必須從上下文脈絡才能找到它的新意——甚至因此,《皇上》要說的是,我們應超克這個主題與左翼構想,走出劇情享娛,甚至是左翼文藝美學與歷史的侷限?
11月
04
2025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