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與性的連結《TOMATO》
6月
05
2023
TOMATO(周寬柔提供/攝影58kg)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646次瀏覽

文 葉晉誠(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研究所)

「該如何挑選番茄?第一:葉子、第二:形狀、第三:用手摸摸看、第四:下面…」舞作《TOMATO》的創作者周寬柔選擇以詼諧、帶有教學意味的影片作爲舞作前後呼應的開頭與結尾,並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表達出番茄與性的關聯,讓觀眾能直白地了解作品寓意。「TOMATO」代表的是「渴望」,亦是情慾與性。周寬柔藉由番茄的顏色、形狀、液體、味道深入探討女性身體,而那豔麗的紅色成為了具體的象徵。《TOMATO》發展歷時三年三個不同版本,2020年《TOMATO》作品靈感來自於中國詩人余秀華老師的詩集《西紅柿》及發生於韓國的「N號房」案件。

踏進劇場,映入眼簾的是擺放在舞台中央上方的一台電視機及一個擺放在左舞台下方的透明箱子。透明箱子裡裝填著半滿的番茄,而在其透明蓋板上方則分別擺放了一個盤子、一把水果刀、一瓶酒精瓶。隨後一男一女舞者從後方出入口走進了舞台,分別站在舞台的對角位置。男舞者挑起了一顆番茄並帶著悠哉的心情開始削皮;在此同時,女舞者則撫摸著自己的身體,動作質地看似緊張卻也參雜著享受的感覺。男舞者的狀態就像是佛洛依德性學研究中所提到的「虐待症」,是一種帶有獨立且有強制性的侵略性成分,也是「轉移作用」的表現形式,即是一種在性關係中因對方之受苦而感覺快樂的人。此外,女舞者手拿著水果刀,並將刀子緊貼在會陰部周圍環繞,彷彿是讓自己透過物品的輔助來達到性刺激的高潮感受,而這種強烈的性渴望同時對應到「被虐待症」,是一種指向自我的虐待症,更是把自己比作成性愛對象的樣子。

《TOMATO》舞作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品的中段部分。男舞者將削好皮的番茄切成塊狀後開始食用,藉由男舞者吸允番茄的音量與速度變化,女舞者的肢體反應越加激烈。雖然兩位舞者沒有身體上的接觸,但其戲劇張力及情緒堆疊呼應,讓觀眾聯想到自己腦海中所浮現出的性愛畫面,在視覺的衝擊之下,很直觀地喚起本能的遐想與慾念。

在作品的最後段落中,三位舞者在互動之間所累積的的情節張力及對應關係,透過細膩深刻的處理手法讓「性」的感受脫離不了「享受」、「快感」、「刺激」,也就是佛洛伊德所提出的「性欣喜」。然而在彼此的凝視及肉體的碰撞下,以番茄作為彼此的連結,隨著情緒的累積以及明確的節奏,讓觀眾們的心理層面隨之亢奮,而番茄也被舞者們擠壓、捏碎,最終造就了整個灑滿番茄汁的舞台、劇場空間中也充盈著鮮甜的水果香氣。

《TOMATO》是一首赤裸與震撼的作品,雖然總長只有30分鐘,但是帶給了觀眾視覺、聽覺、觸覺與嗅覺的豐富感官刺激與聯想。甚至在演出之後,觀眾也可帶走番茄食用,體驗到味蕾的享受。編舞家周寬柔運用「番茄」這項素材延伸出慾望的各種樣態,透過舞者細膩的表情、豐沛的情緒及真實的肢體反應,突顯出舞者當下所扮演的角色與詮釋;並且在不同性別及不同器官、甚至是不同狀態的條件下,深刻清晰地表達出創作企圖。「性」對於人來說是不可或缺的,而令人著迷的是作品中每一個呻吟、每一個碰撞、甚至是每一個性愛的姿態,都帶給了觀眾真實的視覺衝擊,充分地描繪出人們對於性的渴望,更是激發出情慾與舞蹈的連結。

《TOMATO》

演出|周寬柔
時間|2023/05/25 19: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
《密室三舞作》透過猶如儀式性的招魂的手勢,描述著人與人之間相互拉扯的情感關係,試圖在困境中召喚出人性中暗藏的魔鬼。三間密室以驚悚的氛圍綻放恐懼,然而,在毀滅殆盡的空間中,仍可透過舞者反覆的動作傳遞出人類對愛的渴望
11月
24
2024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