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與性的連結《TOMATO》
6月
05
2023
TOMATO(周寬柔提供/攝影58kg)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933次瀏覽

文 葉晉誠(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研究所)

「該如何挑選番茄?第一:葉子、第二:形狀、第三:用手摸摸看、第四:下面…」舞作《TOMATO》的創作者周寬柔選擇以詼諧、帶有教學意味的影片作爲舞作前後呼應的開頭與結尾,並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表達出番茄與性的關聯,讓觀眾能直白地了解作品寓意。「TOMATO」代表的是「渴望」,亦是情慾與性。周寬柔藉由番茄的顏色、形狀、液體、味道深入探討女性身體,而那豔麗的紅色成為了具體的象徵。《TOMATO》發展歷時三年三個不同版本,2020年《TOMATO》作品靈感來自於中國詩人余秀華老師的詩集《西紅柿》及發生於韓國的「N號房」案件。

踏進劇場,映入眼簾的是擺放在舞台中央上方的一台電視機及一個擺放在左舞台下方的透明箱子。透明箱子裡裝填著半滿的番茄,而在其透明蓋板上方則分別擺放了一個盤子、一把水果刀、一瓶酒精瓶。隨後一男一女舞者從後方出入口走進了舞台,分別站在舞台的對角位置。男舞者挑起了一顆番茄並帶著悠哉的心情開始削皮;在此同時,女舞者則撫摸著自己的身體,動作質地看似緊張卻也參雜著享受的感覺。男舞者的狀態就像是佛洛依德性學研究中所提到的「虐待症」,是一種帶有獨立且有強制性的侵略性成分,也是「轉移作用」的表現形式,即是一種在性關係中因對方之受苦而感覺快樂的人。此外,女舞者手拿著水果刀,並將刀子緊貼在會陰部周圍環繞,彷彿是讓自己透過物品的輔助來達到性刺激的高潮感受,而這種強烈的性渴望同時對應到「被虐待症」,是一種指向自我的虐待症,更是把自己比作成性愛對象的樣子。

《TOMATO》舞作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品的中段部分。男舞者將削好皮的番茄切成塊狀後開始食用,藉由男舞者吸允番茄的音量與速度變化,女舞者的肢體反應越加激烈。雖然兩位舞者沒有身體上的接觸,但其戲劇張力及情緒堆疊呼應,讓觀眾聯想到自己腦海中所浮現出的性愛畫面,在視覺的衝擊之下,很直觀地喚起本能的遐想與慾念。

在作品的最後段落中,三位舞者在互動之間所累積的的情節張力及對應關係,透過細膩深刻的處理手法讓「性」的感受脫離不了「享受」、「快感」、「刺激」,也就是佛洛伊德所提出的「性欣喜」。然而在彼此的凝視及肉體的碰撞下,以番茄作為彼此的連結,隨著情緒的累積以及明確的節奏,讓觀眾們的心理層面隨之亢奮,而番茄也被舞者們擠壓、捏碎,最終造就了整個灑滿番茄汁的舞台、劇場空間中也充盈著鮮甜的水果香氣。

《TOMATO》是一首赤裸與震撼的作品,雖然總長只有30分鐘,但是帶給了觀眾視覺、聽覺、觸覺與嗅覺的豐富感官刺激與聯想。甚至在演出之後,觀眾也可帶走番茄食用,體驗到味蕾的享受。編舞家周寬柔運用「番茄」這項素材延伸出慾望的各種樣態,透過舞者細膩的表情、豐沛的情緒及真實的肢體反應,突顯出舞者當下所扮演的角色與詮釋;並且在不同性別及不同器官、甚至是不同狀態的條件下,深刻清晰地表達出創作企圖。「性」對於人來說是不可或缺的,而令人著迷的是作品中每一個呻吟、每一個碰撞、甚至是每一個性愛的姿態,都帶給了觀眾真實的視覺衝擊,充分地描繪出人們對於性的渴望,更是激發出情慾與舞蹈的連結。

《TOMATO》

演出|周寬柔
時間|2023/05/25 19: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