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與性的連結《TOMATO》
6月
05
2023
TOMATO(周寬柔提供/攝影58kg)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116次瀏覽

文 葉晉誠(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研究所)

「該如何挑選番茄?第一:葉子、第二:形狀、第三:用手摸摸看、第四:下面…」舞作《TOMATO》的創作者周寬柔選擇以詼諧、帶有教學意味的影片作爲舞作前後呼應的開頭與結尾,並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表達出番茄與性的關聯,讓觀眾能直白地了解作品寓意。「TOMATO」代表的是「渴望」,亦是情慾與性。周寬柔藉由番茄的顏色、形狀、液體、味道深入探討女性身體,而那豔麗的紅色成為了具體的象徵。《TOMATO》發展歷時三年三個不同版本,2020年《TOMATO》作品靈感來自於中國詩人余秀華老師的詩集《西紅柿》及發生於韓國的「N號房」案件。

踏進劇場,映入眼簾的是擺放在舞台中央上方的一台電視機及一個擺放在左舞台下方的透明箱子。透明箱子裡裝填著半滿的番茄,而在其透明蓋板上方則分別擺放了一個盤子、一把水果刀、一瓶酒精瓶。隨後一男一女舞者從後方出入口走進了舞台,分別站在舞台的對角位置。男舞者挑起了一顆番茄並帶著悠哉的心情開始削皮;在此同時,女舞者則撫摸著自己的身體,動作質地看似緊張卻也參雜著享受的感覺。男舞者的狀態就像是佛洛依德性學研究中所提到的「虐待症」,是一種帶有獨立且有強制性的侵略性成分,也是「轉移作用」的表現形式,即是一種在性關係中因對方之受苦而感覺快樂的人。此外,女舞者手拿著水果刀,並將刀子緊貼在會陰部周圍環繞,彷彿是讓自己透過物品的輔助來達到性刺激的高潮感受,而這種強烈的性渴望同時對應到「被虐待症」,是一種指向自我的虐待症,更是把自己比作成性愛對象的樣子。

《TOMATO》舞作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品的中段部分。男舞者將削好皮的番茄切成塊狀後開始食用,藉由男舞者吸允番茄的音量與速度變化,女舞者的肢體反應越加激烈。雖然兩位舞者沒有身體上的接觸,但其戲劇張力及情緒堆疊呼應,讓觀眾聯想到自己腦海中所浮現出的性愛畫面,在視覺的衝擊之下,很直觀地喚起本能的遐想與慾念。

在作品的最後段落中,三位舞者在互動之間所累積的的情節張力及對應關係,透過細膩深刻的處理手法讓「性」的感受脫離不了「享受」、「快感」、「刺激」,也就是佛洛伊德所提出的「性欣喜」。然而在彼此的凝視及肉體的碰撞下,以番茄作為彼此的連結,隨著情緒的累積以及明確的節奏,讓觀眾們的心理層面隨之亢奮,而番茄也被舞者們擠壓、捏碎,最終造就了整個灑滿番茄汁的舞台、劇場空間中也充盈著鮮甜的水果香氣。

《TOMATO》是一首赤裸與震撼的作品,雖然總長只有30分鐘,但是帶給了觀眾視覺、聽覺、觸覺與嗅覺的豐富感官刺激與聯想。甚至在演出之後,觀眾也可帶走番茄食用,體驗到味蕾的享受。編舞家周寬柔運用「番茄」這項素材延伸出慾望的各種樣態,透過舞者細膩的表情、豐沛的情緒及真實的肢體反應,突顯出舞者當下所扮演的角色與詮釋;並且在不同性別及不同器官、甚至是不同狀態的條件下,深刻清晰地表達出創作企圖。「性」對於人來說是不可或缺的,而令人著迷的是作品中每一個呻吟、每一個碰撞、甚至是每一個性愛的姿態,都帶給了觀眾真實的視覺衝擊,充分地描繪出人們對於性的渴望,更是激發出情慾與舞蹈的連結。

《TOMATO》

演出|周寬柔
時間|2023/05/25 19: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