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火慢燉,總會熬出一鍋音樂劇《美味型男》
9月
09
2014
美味型男(耀演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99次瀏覽
白斐嵐(專案評論人)

很久沒有在台灣看到一齣音樂「劇」了。

「要談音樂劇之前,得先像齣戲才行。」這是劇評人吳政翰在〈返不回熱蘭遮,尋不著百老匯〉(《重返熱蘭遮》劇評)中所提出的精闢結論。儘管刺耳,卻是真實無比。也許在有些人眼中,音樂劇沒有一般戲劇嚴肅,也許音樂劇被認為多了那麼一點點討好觀眾的成分,但一旦回歸「在劇場說故事」的動機與本質,音樂劇與其他戲劇並沒有太大不同。要成就一齣音樂劇,當然不是為歌而歌,為戲而戲,甚至編派生硬將就的劇情,只為了串連現成(但與戲無關)歌曲。於是,很難得的,《美味型男》在上菜開桌前,就先讓我們看見了他「有話要說」的故事。

音樂劇獨角戲並不常見,也許是因為一聲部的歌唱阻斷了和聲的可能性,單一角色也侷限了音樂上的豐富性。不過,《美味型男》卻藉著「母親亡魂附身」的主題,由編導演梁允睿一人分飾兩角,至少解決了第二個問題。全劇由結合影像的新聞狗仔歌曲〈Paparazzi〉作為開場,預錄音樂加上現場演唱、新聞受訪者的角色扮演,撐起了獨角戲演員恐難以單聲部達成的「opening number(開場曲)」氣勢。從影片的新聞畫面中,也為觀眾快速建立了前情提要。對於「所有事情總是進展很快」的音樂劇來說,不啻為一巧妙且有效的安排(只是影像聲音過大,蓋住了人聲,讓許多台詞並無法清楚地被聽見,是此段美中不足之處,更因為是一開場,不禁讓人擔心是否接下來整齣戲都需要靠字幕才能了解台詞劇情)。兒子是西餐名廚美味型男,媽媽是中餐名廚白米廚娘,兒子被狗仔揭發的秘密,母親看似離奇的死因──劇情就自此展開。

在母親與兒子、西餐與中餐之間,存在著某種衝突對立、卻又有你有我的微妙平衡。即使在劇情與人物關係上,是充滿緊張感的水火不容,卻藉由一人分飾兩角、以及舞台上的視覺符號,點出另一種難以切割的交融。在型男主廚明亮潔淨、幾何極簡式的居家空間中,竟點綴了些帶有生命氣息、時間痕跡的元素,如投影幕上方的磚牆、帶有些許斑駁質感的投影色塊、桌上的老式收音機、貨運箱挪用的客廳茶几(相較之下,那款黑沙發成了舞台上最格格不入又無個性的存在)。藉由這些物件,加入了關於「家」、「情感」、「故事」、「歲月」、「回憶」的溫度。台上與完整投影幕並置的切割方框,也在視覺上帶來某種介於平衡與衝突之間的錯落感,讓型男主廚的私密空間(無論是居家或是廚房)更顯別緻。

不過,既然稱之為音樂劇,音樂絕對是推進戲劇情節最必要的敘事元素。正如前段所述,演員一人分飾兩角,在男女/老少之間的性別與世代差異中,豐富了不少音樂上的可能性。在母親鬼魂現身/附身時,以念經般之音調節奏唱誦母親書中的食譜步驟,是相當巧妙的設計。偶爾,現場樂手所演奏的「配樂」,也被賦予「主導權」,介入並掌握場上之氛圍,例如母子倆在節目中邊做菜邊吵架、賭氣的段落,就經由樂團如秒針滴答聲的固定節奏拍型,轉換了母子間一再重複的空白尷尬,為演員的情緒變化提供了合理的動機。

相較於母親角色之討喜、男扮女的特殊聲線變化、或是與影像聲音共同堆疊的層次感,幾首由型男主廚擔綱的歌曲,卻並未在音樂上塑造清楚的角色個性(而這部份其實也未在劇情上明確處理)。導致身為觀眾的我們,只能看見他的憤怒、他的不滿、他的自信、他展現在攝影機/觀眾席前的那一面,而無法更深入地進入他的內心層面,以及與母親一切問題的根源。流於表面的角色刻劃,同樣也存在於歌曲詮釋中。表演者運用了大量流行樂風格的唱腔,雖然讓歌曲「聽」起來更戲劇性、更豐富、也更好聽,卻比不上母親幾首台語歌曲的婉約動人(當然台語本身蘊含的音樂性也是原因之一),甚至更犧牲了咬字的清晰,落入了明明是演唱中文卻還要觀看字幕的窘境。

在以寫實為基底的劇情編排中,「音樂」究竟該以何種姿態進場,該如何讓角色順理成章的歌唱,是對於所有音樂劇來說,儘管棘手卻不得不處理的問題。《美味型男》正是藉著劇中「怪力亂神」的超現實元素,讓多首歌曲皆遊走在寫實與幻想之邊緣,以回憶、情感抒發、內在想像等形式滑入情節中,接替敘事之任務。唯一例外是母子在美食現場節目後半段突如其來的激烈爭執,竟安插了一首完完全全寫實路線、就像生活對話般、無任何曖昧空間的母子「對唱」。歌曲本身的確充滿戲劇張力,更是劇中難得可由兩個角色同時詮釋的歌曲,但這樣的安排,對於已熟悉「劇中音樂總是存在於某個魔幻時空」的觀眾來說,則成了相當突兀的處理。

至於劇中的白蘿蔔,則是最令我困惑之劇情。故事以「小紅蘿蔔頭」這個型男主廚可愛的兒時綽號拉近了母子之間的距離,既是母愛的親暱,也是型男主廚不願再回首的過去。從一堆白蘿蔔中長出的紅蘿蔔,雖然和其他蘿蔔都不一樣,卻在廚師媽媽的巧手與愛心下,成為最特別的一道料理,更讓白蘿蔔哥哥因此吃味不已。廚師媽媽、紅蘿蔔、白蘿蔔,正是型男主廚、媽媽、與哥哥三人關係的暗喻。在諸多線索的鋪陳下,單純的母子失和被導向複雜之三角關係:巡迴全世界,忙於自身料理事業,而疏於照顧兩個兒子的媽媽;追隨母親中餐料理志業,卻因為不像弟弟一樣特別而得不到媽媽關心,最後在火災中喪命的哥哥;以及一心想要比哥哥最優秀,最後卻只能把哥哥意外死亡全歸罪於媽媽,從此以後封閉自己,連性向都不願意和媽媽透露的弟弟。對我來說,最後跳入鍋中成了「烤白蘿蔔」的哥哥,是全劇最動人的故事,更把劇情拉到另一層次,跳脫了常見(甚至氾濫)的單一式母子衝突。但在給了我們這麼多期望後,白蘿蔔卻又瞬間被遺忘。母親對於意外喪子的「自責」尚未被解決,卻以救贖者的姿態出場,幫助小兒子出櫃,與小兒子言歸於好(事實上,母子間似乎從未真正有過什麼衝突事件,唯一關鍵正是被高高舉起、輕輕放下的哥哥之死)。聽著媽媽輕描淡寫,彷彿是交代劇情般地說了一句「我現在和你白蘿蔔哥哥很快樂地在天上做菜」,然後再看著台上那道紅蘿蔔料理,白蘿蔔始終缺席,從來不在母親的菜單裡,令人格外覺得諷刺無比。

也許最後為白蘿蔔的不平之鳴顯得入戲太深,但至少也證明了《美味型男》有戲可入。首演於去年藝穗節,經過多次重演巡演後,於今年藝穗節以更精緻之面貌再現,更已具備定目劇之潛力,讓人想到不少百老匯音樂劇正是在試演後,經過多次修改,成為藝術性、娛樂性、票房兼具的作品。儘管台灣音樂劇場與百老匯有著完全不同的土壤,未來若能看著《美味型男》越來越成熟,甚至讓作品脫離創作者、角色的允睿脫離演員的允睿,走出一條型男自己的路,也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

《美味型男》

演出|耀演劇團
時間|2014/09/06 14:30
地點|台北市松山文創園區 LAB創意實驗室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一盤芹菜炒花枝就這樣一排又一排地傳下去,在劇場吃東西再也不是禁忌,而是一種溫暖的體驗。我想劇場作為一個讓故事與人相遇的空間,真實的交流或許是這場演出最獨一無二的地方。(陳怡君)
9月
02
2015
音樂為這場戲創造許多感動,聽到窗外雨聲聯想到兄長的死亡,進而引導出兄長遭火舌吞噬的悲劇,完全是八點檔的劇情設計但是在梁允睿充滿感情的歌聲中這一切都成立了。(連修偉)
11月
20
2013
坂本龍一為《TIME》寫作的主旋律(絃樂),其和聲結構呈現一種無前無後的靜態,亦呼應了「夢幻能」的時間結構:鬼魂的時間只有當下,沒有過去與未來。或許,這亦是坂本龍一在面臨人生將盡之際,領略到的在生與死之間的時間的樣貌。而物件聲響、環境噪音與電子聲響的疊加亦給予音樂含納宇宙無數異質聲響的時間感。
3月
28
2024
《TIME》中所有劇場元素,無論是整合的或破碎的影像、行走的或倒下的肉身、休止或連續的樂聲、平靜或波動的水液、漂浮與蒼勁的文字話語、觀眾的屏息或落淚等,每一個元素就如同互相層疊滲透的音符與音質,讓劇場觀眾對於時間的感知,在時而緊縮時而張弛的元素堆疊中, 在每一段的行走中延長或是縮短時間感知。
3月
28
2024
《TIME》作為坂本龍一晚期的劇場音樂作品,一方面運用笙獨特的音調塑造出空靈的意境,並結合高古史郎在視覺上的設計,使此地滯留於生死之間,笙音帶來生息,沉默隱含衰敗,田中泯的身姿恍如幽魂,步行於水鏡,攝影機記錄下老者的滄桑。觀眾凝視他,猶如凝視消亡。另一方面,當來自各地的照片遍布投影幕,又似乎能隱約窺知坂本龍一晚年對自然環境的思考,其故鄉所曾遭遇的天災人禍,或許都在這位一代大師生命中留下痕跡。
3月
28
2024
全劇接近尾聲時,被重重包圍的警調逼到牆角的角色們,突然打破第四面牆,邀請觀眾幫忙藏匿「贓物」,成為抗爭行動的共謀,台上(角色/演員)台下(觀眾/群眾)開始玩起「你丟我接」的同樂遊戲,氣氛熱烈。編導可能認為這樣的場景,可以代表藉劇場反諷現實、紓解焦慮、為民喉舌的功能,得到觀眾的認同,期待在博君一笑之後,能讓君深自反省。對我而言,仍不免有些疑慮:歡樂激情過後,終要回歸現實,劇場裡異想天開的瘋狂行動,是否真能轉變成面對現實的批判思考與理性抉擇,仍待驗證。
3月
28
2024
換言之,歷史難以被真正地再現,而報告劇的中性狀態(in-between)迫使群讀演員拉開與過往他者記憶的客觀距離,有自覺地以自身生活經驗棱鏡識別、折射劇中人物的生命狀態和理想主義實踐,從回溯當中逼視眼下社會所面臨的危機時刻,在啟示的瞬間將現實中一再丟失的希望重新贖回。
3月
25
2024
知識也是一種權力。對某些政權而言,知識可以是危險的,需要被管制;對某些人民而言,知識會讓自己身陷險境。人們可以藉由獲得知識來改變人生、改變社會;也可以藉由知識展現優越。不過對於看完《白兔紅兔》卻被迫閉嘴的觀眾而言,知識變得無用,在感受到「知情」所帶來的權力的同時,卻也無法藉由說出「我知道你不知道的事」來彰顯特權。
3月
22
2024
誠然,故事的熟悉感加上網路作梗的堆疊,讓觀者對演出內容多少還能掌握劇情所傳達的內涵,無論是回應先前的教育宣導或是反映當今的網路亂象,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教化意味仍顯得相當濃厚,勸世的目的不難體會。但既是標榜「音樂劇」作品,則做為主要架構的音樂旋律、唱曲歌詞、肢體節奏,則必須面對最殘酷的演出考驗。細數曲目表中包含序曲、終曲及中間串聯等洋洋灑灑總共多達十五個曲目,音樂唱段的編創可說具足了滿滿的誠意。
3月
1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