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劇場重回反抗位置《Taiwan365-永遠的一天》
1月
02
2012
Taiwan365—永遠的一天(陳又維 攝,黑眼睛跨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32次瀏覽
謝東寧

台灣在解嚴前後的小劇場運動,曾經發生鍾明德教授提出的「劇場的美學與政治齊飛」,不過很快地劇場跟政治、甚至是跟社會的連結,就越來越淡薄。譬如九零年代的李國修,曾在東區時髦咖啡上演《民國七十六年備忘錄》,當時這種對於社會現象冷嘲嘲諷的姿態,對藝文界都還算「潮」流。反觀今日,在「文化創意產業」脈絡領導之下的劇場創作,一切內容、包裝朝最大產值邁進,「批判性」這種可能鬆動社會主流價值的性格,自然被排除在外。而劇場的這種自我設限(與社會真實脫節),也窄化了劇場發展的內容議題與美學型式。

日前兩廳院2011新點子劇展的壓軸節目《Taiwan365-永遠的一天》(以下簡稱《Taiwan365》),黑眼睛跨劇團在歲末年終,該歡欣鼓舞熱鬧慶祝的跨年檔期,卻推出了這齣無論型式、內容,都毫不保留瘋狂攻擊的辛辣批判作品,在軟綿綿一整年的台灣本土劇場枕頭上,揮出了一道勢均力敵的重拳。這是一個對於台灣2011一整年,發生事件回顧的作品,靈感雖然來自美國劇作家Suzan-Lori Parks在2002年,以每天的報紙時事,轉化寫成一齣短劇的方式,完成了劇本「365Days/365 Plays」,不過《Taiwan365》卻有其更在地性的劇場企圖。

一開場首先顛覆的,便是劇場演出本身。在觀眾陸續進場的同時,其實戲已經上演到最後,一場自私貪婪搶屍體的片段;於是在觀眾坐定該開演的時刻,主持人反而宣布《Taiwan365》已經演出結束,接下來要進行的是「志欣成衣廠」的尾牙聯歡晚會。意在言外的,自然是嚴肅劇場的崩壞,秀場性質的晚會演出比較受歡迎,於是劇團乾脆直接承認,他們的演出是場秀。而這種晚會秀場的演出型式,剛好也擺脫了現代劇場邏輯意義的糾纏,整場的混亂拼貼、斷裂、跳接、重疊,完全符合了後現代劇場的定義;同時笑鬧、嚴肅的交叉進行,與不斷移動、騷擾觀眾的行為,也將布雷希特的疏離效果,發揮至淋漓盡致。

前段夾子小應的演唱,長段戲謔嘲諷工廠企業資本家,與小勞工上班族矛盾衝突之組曲,在只有影像支援、幾個唐突的插曲與過於單調的燈光氛圍中,顯得隔靴搔癢有點力不從心。直到中正里的跨年晚會彩排,本劇便進入高潮,從笑鬧的「王永慶與陳定南世紀大對決」、穿插「哈姆雷特丹麥是一所大監獄」、到胡搞的「GPD料理節目」,此時劇情突然直轉至嚴肅的環境污染調查報告「卯上台塑的女人」。而這種虛實交錯的敘述,劇場觀眾成了客觀的參與者,一邊嘲笑眼前荒誕的劇情,但一邊也連結對於事件的個人判斷。

除了環境污染議題,台灣的同志議題更是個可以大做文章的題目,而巧妙的編劇手法,套用歧視同志的語言邏輯,但卻反轉成,原來國民黨、民進黨、共產黨都是同志,笑翻了全場觀眾。而演出一直同時穿插進行的,還有螢幕上一個病人困在家裡一年的記錄影像,他的種種生活瑣事,與從電腦螢幕上接受到的外界訊息。此外接著更瘋狂進行的,還有模仿《夢想家》音樂劇的「火星人音樂劇」、拆解政黨政治綁架人民的「改名記」、與在劇場頂棚進行的「核能爆炸」意象,最後在演員姚淳耀的「新年願望」跑步中,提醒我們不要忘記過去發生的事(歷史),才結束了長達兩個半小時的戲。而忍不住還要稱讚的,還有兩位演員王世緯和吳柏甫,撐住全場的精湛演技。

當劇場作為描寫、反應人類真實處境(社會)的一種表演藝術,該討論的就不只是該不該介入(批判)社會,而必須是更進一步的,應如何精確描寫、深入核心地還原我們身處的這個當下,特別是被虛華掩蓋之下的真實。黑眼睛跨劇團以一種立場堅定的嬉笑怒罵,回顧了台灣過去的一年,那些更深沈的,攸關人類存在價值的發生事件,對照去年一整年全球風起雲湧的反抗運動中,台灣劇場終於在最後幾天,趕上了潮流。

《Taiwan365-永遠的一天》

演出|黑眼睛跨劇團
時間|2011/12/30 19:30
地點|台北市國家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