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不愛你不愛俄愛他》:一齣幸福閃耀的悲劇
9月
15
2018
俄不愛你不愛俄愛他(愛慕劇團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52次瀏覽
楊婉儀(國立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副教授)

在愛慕劇團第八號作品《俄不愛你不愛俄愛他》中,從未出席的寶姨—這個位於樓梯之上的超越者,如同主宰著安娜、大衛與瑪麗命運的上帝。這一缺席的存在、不在場的在場,以婚約賦予了安娜以「位格」(或說位置),但卻也使得安娜被此「位」所圈限,並因而割裂出其與所愛瑪麗的距離,虛懸於純白劇場所烘托出的神聖氛圍間。安娜成為寶姨的表象,以其形象串聯起寶姨與瑪麗和大衛的關係,以成全其他人的幸福為存在意義的她,如若被掏空了慾望的主體之「位」,串聯起了一幅寶姨所期許的幸福表象,如同世人所歌詠的幸福。

在《俄不愛你不愛俄愛他》中,導演宋淑明以在場、表象逼顯出不在場之權力的意志與力量,回應著世人所嚮往的幸福之荒蕪。對白:「我緊張什麼……今天之後,一切就不同了……不同什麼?什麼不同?……我不還就是我嗎?我就是我啊!為什麼今天以後一切會不同?今天要發生的事,和每天都發生的事有什麼不一樣?我和他們之間會產生什麼改變嗎?為什麼我覺得會有所改變?身分改變了?頭銜改變了?生活狀態改變了…為什麼我如此不安?」重複提問著所謂「幸福的人們」的不解,一再暴露出所謂「幸福的人們」的不安。在最好的安排中,「幸福的人們」所看著的是他們的想像。瑪麗想像著大衛與安娜,安娜想像著瑪麗與大衛,而流浪歸來的大衛是否與奧德修斯躲過女妖塞壬一般安置了其與Jeremy之間的愛慾?流浪真的讓他逃離了命運的主宰嗎?終究還是要面向超越之力(寶姨)的他的所有旅程,難道不是為了通往這命定「幸福」的迂迴?

不同於波特萊爾筆下為了離開而離開的真正旅人,希臘悲劇的主題鳴響於在婚禮將至時抵達家門的大衛的入場中。當大衛從唯一通向外界的門(也就是觀眾入場的門)酒醉著走進純白的劇場時,也就注定他走進了寶姨所主宰的超越領域中。而這一婚禮所象徵的,不正是連酒神也無法抗衡的超越之幸福的勝利?就如同穿著紅色衣服的瑪莉,即使她曾經離開、遊歷各處,但她的所有出離,卻環繞著她對於自己所想像的大衛的慾望與愛情。瑪莉所象徵的酒神之力,因而也僅只是環繞著她所想像的日神而生的幻夢,因而顯得如同一場從未真正出發的旅行。

導演讓觀眾走進了壟罩著寶姨之權力與意志的、在牆面上寫著「良」的純白的神聖場域,並因而被囚禁於其中,無法逃離且不能言語。在無預警中體驗著無法登上超越之梯因而失卻了救贖的可能性,也因為無法融進幸福的領地而顯得如同多餘者的觀眾,弔詭地成為置身在神聖之地中,體受著融不進幸福,卻也逃不出世人所營照的幸福之表象的異鄉人。

在有所覺察之前已然置身舞台的觀眾如希臘歌隊般見證著,體驗著無法發聲的絕望。《俄不愛你不愛俄愛他》,但所愛的「他」究竟是誰?是那不在場的在場?是那缺席者?是那幸福的假象?是對於幻夢的激情?在這演出的七十分鐘裡,這齣歌隊也無法發聲的悲劇,卻弔詭地讓筆者聽到絕望與命運在幸福的表象裡無聲地哀鳴。

《俄不愛你不愛俄愛他》

演出|愛慕劇團
時間|2018/08/26 19:30
地點|高雄市良面學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導演宋淑明過去的作品總是對劇場空間提出各種想像與挑戰,《俄不愛你不愛俄愛他》選在「良面學堂」一樓演出,在五坪左右的臨街挑高空間裡,一次只能有九人在場,同時考驗著導演、演員、觀眾在最小空間裡的最大能耐。(楊凱麟)
8月
29
2018
我認為《老派日常》說的是「我」與「我們」的「日常」故事,漫遊、聆聽過程中,店主、城市行走的路人、其他觀眾等都是劇場的「敘事者」,在這種極為普通的新舊交疊的日常裡,以城市的枝微末節作為象徵,得以體會、再現人與地方的溫度情感。
12月
19
2024
此刻回想《青春》,整體抒情風格的表現突出,舞台景觀與調度流暢鮮活,可列為個人近年觀演經驗中存在感相當強烈的小劇場作品;至於「青春是什麼」,或可視其以萬花筒的繽紛剪影回應此自設命題,可惜文本內容涉及時代記憶幅員與政經變遷廣泛,整體脈絡編織手法略顯隱晦、模糊
12月
18
2024
乍看之下,舞台上徒留物件,其他劇場元素,如演員、對白與調度,全部退位,彷彿是劇場中的美學實驗,實際上是向劇場外的世界隱喻了一場由下而上的革命預演。
12月
16
2024
水的流動、直擊心靈的片段式演出,從疾病、死亡、衰老,親情陪伴的痛苦到釋然,當觀眾能夠真的走上台去感受不同位置的角色,或許才能真正跳脫自己墨守成規的觀點,在即興創作與互動體驗中感受到生命的衝擊與真實
12月
12
2024
無論是《他和她的秘密》的論壇劇場(Forum Theatre),還是《錯・季》與青少年共同參與的集體創作,皆致力於構築感性共享與對話的場域。透過戲劇過程的推進,創造出新的感知方式,促使參與者對現實困頓進行超越與重新想像。
12月
12
2024
針對作品的意義來討論,本劇唯一的主題即是劇名,略顯單薄;縱然譯導楊世彭認為除了「真相」,還更深層討論了「謊言」的意義【1】;然則,也僅是一體兩面的層次。
12月
10
2024
從前作到此作,都讓人感到作品內裡含有一股很深的屈辱感,源自非常厚重、塵積的離散與剝奪,譬如當看到阿梅和Briggs在仿新村屋構的舞台上性交時,那是我們都有感的,殖民的傷痛。為什麼那麼痛的話要由女性來說?
12月
09
2024
讓我們能夠更進一步看清與推進思考,本劇所嘗試對話的當代難題:究竟什麼樣的「人」、「者」或者「眾」,才能夠在這個時代有效地統一起「沒有歷史」的主體形象,使之成為有效地置入歷史,乃至介入歷史的主角?
12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