禱告之前,先有聆聽:《孟德爾頌:鋼琴三重奏》合作者最小公倍數的藝術體現
4月
08
2024
孟德爾頌:鋼琴三重奏(財團法人台北獨奏家室內樂基金會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79次瀏覽

文 陳旻鈺(專案評論人)

一個好的室內樂演奏,最基本的條件即是所有成員能夠在音樂的行進中,保持齊一且流暢的節奏感,並且討論出適切的氛圍,掌握每個樂器在合適的時間發聲,讓彼此樂器間的聲音和諧地融合。《孟德爾頌:鋼琴三重奏》藉三位音樂家在舞台上的能量交錯,來呈現作曲家的兩首室內樂曲。在感受聲部穿插精緻與複雜之餘,也引發出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如果一位演奏者的技巧過於突出,而未能與舞台上的夥伴協調一致,是否算是一位「好」的合作者呢?

《D小調第一號鋼琴三重奏,作品49》(Piano Trio No.1 in D Minor, Op. 49)由大提琴率先行動,琴弓擺放好後,連亦先深吸一口氣便啟動流水般的第一樂章,鋼琴家王佩瑤為這樣的靈感相伴,若隱若現的琴聲如冰涼河床底部擺盪的水草,頓時,小提琴家李宜錦成為全場焦點,在聲部一個接一個鋪敘流利的樂思時,釋放一道劃破天際的光芒。為了達到「相當快、而且激動」的效果,不論節奏律動或是呼吸快慢,所有人保持專注,連亦先也不時以以眼神傳情,既與王佩瑤保持溝通順暢,也能與李宜錦建立點對點的親密連結。

對舞台上的鋼琴家而言,鋼琴就是樂團般的存在:左手模仿低音弦樂器,富有穩定及彈性,右手則如人聲詠唱鮮明圓潤;當左右手聲部流暢交錯,優美的詩意點綴了詮釋的意象,更讓人為她靈活指尖下一氣呵成的快速音群感到敬畏。然而,這些閃瞬即過的音色變化,反倒成為團員觸碰不及的光暈。在演奏恬靜的第二樂章時,小提琴家嚴律刻畫每一音的謹慎與鋼琴擦聲而過,弓弦的震幅變得單調反覆,彷彿四肢被扣上厚重的枷鎖,步履受到阻礙、失去亮麗音色後也迷失了流暢的韻律。大提琴家周旋在兩個發出不同語彙的樂器之中,為了顧及到與小提琴句法的先後順序,兩人操之過急的結果是緊繃的張力迴盪在整個音樂廳中。這時,專注在指尖,不過度干涉夥伴的鋼琴家不免讓人懷疑是否過於流露自我,不理會摔落後頭的夥伴,隨心所欲地獨奏?

「不同聲部以不同的性格同時存在,並不會影響整體,因為每一個聲部必需保留它的特色。」【1】的確,若前後樂句的開頭與結尾不一,樂器間錯置拍點的作法也能促使樂曲的條理更加清晰,這股互相激發出的火花也時刻受到當下舞台磁場影響。可是,一旦演奏者掌控音色的能力下降,不好的音質將無法擁有完整的泛音,也就難以與其他樂器相容、產生共鳴。將所有樂器拆開來個別聆聽時,會發現鋼琴家正利用清晰的腦袋與琴聲,嘗試為室內樂整體調和出最適切的聲響。例如第三樂章中,全體一致認同小提琴作為貫穿樂章的主軸,於是在李宜錦密集繁複的演奏中,王佩瑤將自己也化作一把弦樂器,將雙手視為增強琴弦共鳴之力量,顆粒感的觸鍵縮短了琴弦震動的泛音幅度,鼓勵小提琴進行炫技的演奏同時又有填補低音效果,與連亦先在五線譜上共舞,邀請大家專注欣賞大提琴聲所散發的自然色澤。

雖然缺乏視覺與肢體「實質的互動」,憑著聲音的方向、特質給予訊號的方式並非所有人能馬上理解。但妥善規劃層次分佈,凸顯夥伴作為主體的演奏技巧,不受他人影響成為團隊中穩定的存在,正是鋼琴家仔細聆聽音樂本身,以及信賴合作者所做的抉擇。《C小調第二號鋼琴三重奏,作品66》(Piano Trio No. 2 in C Minor, Op. 66)少了上半場彼此競爭的銳利稜角,弦樂們對內在的專注轉移到享受外在環境的變化。當身體進入自然的擺動後,便褪去技巧的束縛,如同對的鑰匙插入了正確的孔洞,存有共鳴的音色搭載重複的動機,在三個樂器間傳遞,合一共振的聲波再度換來漸入佳境的演出。安可曲《乘著風的翅膀》(Auf Flügeln des Gesanges, Op. 34, No. 2)自孟德爾頌的同名藝術歌曲改編成鋼琴三重奏,優美的曲調穿梭整首歌曲,所有人不受節奏和和聲變化的影響,演奏過程好像說話一般自然,情感真摯、帶有清新脫俗的美感。

除了一流的演奏技巧外,對一件音樂作品的聲響擁有獨到解碼功力,以及如何運用各式感官與他人溝通,或許是成為一位好的合作者畢生追求的學問。懂得為夥伴著想的音樂家能利用聲音傳遞訊息、引領他人,透過誠心的聆聽與接收,演奏出讓他人能理解並給予回饋的聲音,與此同時,台下的觀眾是能感受到那來自內心深處奏響的樂音。王佩瑤即是那樣的存在。


注解:

1、Michael Lewin編,郭思蔚譯,《巴倫波因的音樂生涯》(Daniel Barenboim: A life in Music)(臺北:普洛文化,1994),頁137。

《孟德爾頌:鋼琴三重奏》

演出|鋼琴:王佩瑤、小提琴:李宜錦、大提琴:連亦先
時間|2024/03/23 19:30
地點|國家兩廳院演奏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麥考伊.泰納快速切換和弦的手法,對於林奕銘領軍的樂團並不構成障礙,在爬過困難的山頭之後,團員們像是海闊天空般地自由,他們的演奏展現了輕鬆快意的氣氛。
1月
24
2025
若忽略掉擁有高度庶民美學的民戲,打造一個觀眾無法接近的舞台,又如何讓演員真正在觀眾流動性高的場域中,展現表演魅力?而在春美歌劇團一齣賞金極高的演出中,看見的是演員為觀眾創造效果,為自己創造表演空間。
1月
23
2025
在臺灣自由爵士場景尚未完全成熟的時代,原田依幸四重奏為本地樂迷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自由爵士並非是無序的狂熱,而是經年累月琢磨出來的創作,同時也是一套高度風格化,有完整價值體系的藝術語言。
1月
19
2025
而到了下半場,樂團與指揮之間合作得愈發有默契,指揮對於樂團的掌控得宜,樂曲風格分明,將這些歌劇的序曲演奏得十分精彩,細緻又脫俗。可以聽見飽滿豐沛的情感從樂團中宣洩而出,甚或是從團員演奏的表情中,都可以感受到大家與指揮一同盡心也盡興地融入在音樂之中。
1月
17
2025
今晚的土撥鼠室內樂群全員齊聚於舞台上,以他們多年深耕於台灣舞台的經驗,將不同的室內樂形式:四手聯彈、三重奏、四重奏……等等的多樣性呈現,為台灣觀眾量身訂製了這樣一場在聽覺上有著多重享受的「伊比利花園之夜」。
1月
13
2025
今晚所演唱浦契尼的《光榮彌撒》,在指揮吳曜宇細膩的音樂處理下,精彩地詮釋了這部美好的作品。就像是吳曜宇偕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和台北愛樂合唱團,用他們青春洋溢的音樂向那曾經青春的浦契尼致意。
1月
07
2025
透過對女性作曲家作品的演繹,《Lucy & Girls’ Melody 女作之韻 III》帶領樂迷重新認識長久以來被爵士樂圈忽略的創作,藉此啟發更多人留意音樂裡的「女性」,為臺灣爵士演出帶來更多元的策展視角,以及鼓勵創作的可能性。
1月
03
2025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