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雜而純粹的即興聲音《當時光匆匆飛逝我只在乎你》
11月
25
2017
當時光匆匆飛逝我只在乎你(陳考齋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03次瀏覽
陳宥恩(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學士班)

靜寂的夜色沉降林森北路,掀下白晝包覆的面紗,讓霓虹光彩在街道巷弄間舞躍,與之華靡的音樂旋律。在這熱鬧繽紛的時刻,卻有一個只有十坪大小,兩顆微亮的軌道燈,和未上漆的水泥灰牆與一面落地窗構築的空間。此處,便是「失聲祭」的表演地。

《當時光匆匆飛逝我只在乎你》係由陳孝齊與李敏如搭檔的聲音劇場演出,藉由電子儀器(或是零件)運作時所發出的聲響,傳達出創作者的「時空觀」。人從出生起,便擁有屬於自己的時空,隨著成長便會遇到其他個體,當「機緣」一到,彼此的時空不知不覺間碰觸、交會。例如,一對原本互不相識的情侶,從見面,進而交往,結為連理。

近乎冥暗的場域,光線聚集在中央的白桌,鋪滿各種儀器與雜沓的訊號線。疊交的光區示意觀眾圍攏席地而坐,沒有一般劇院的規範要求,觀眾輕鬆地聊天、飲食,這如營火堆旁的原始互動,與窗外的紛紛鬧鬧有著詼諧的對比。在眾人仍處於互相閒聊的狀態裡,白桌旁的音響緩緩傳出117的報時聲,自然地將觀眾的注意力召喚到燈光下的兩位表演者。倆人各自佩戴著被賦予性別標籤不同顏色的眼鏡──藍色與粉紅色,象徵著自身被賦予的框架。桌上的儀器分為兩組,男女雙方在自己的區塊操作,加上兩台手機的117報時交錯進行,意示著兩者的時空差異與獨立

兩個音軌同時行進,起初可以清楚地分辨出兩方的聲音。逐漸地,音軌時而碰撞,時而相交,時而分開,聽者開始難以聽出個別的音軌,卻仍能感受到兩種不同的聲音線條。隨著音軌愈加靠近,聲音趨近一致,彷彿兩個人摟住彼此且不停緊壓,霎時,117消失了,剩下一種聲音,「複雜」而「純粹」。會複雜乃兩種聽起來相異的聲音精準地配合對方的脈動,如呼吸般靈動,交織在一起,型塑成單一的聲線,故而純粹。

終了,聲音漸漸收掉至消失,剩下觀眾的吐息。表演者緩緩地轉向彼此,摘下對方的眼鏡,似乎代表著框架的去除,打破了時空的屏蔽。

技術執行上,因為各種儀器的訊號聲音色不同,表演者必須對手上的器械瞭若指掌才能發揮出聲音在表演上的極限,之中有一個巧思,兩人將線接至彼此的混音器(Mixer),將訊號傳給對方,也就是自己的聲音是來自另一個人,這體現了一種「交錯感」,彷彿在尋找彼此的契合處。令人驚奇的是,這是一場「即興演出」,可見表演者之間的高度默契,感受對方、回應對方,配合無礙地如吐息一樣自然。

空間的安排上,較於鏡框式舞台演出,顯得昏暗又狹窄,卻因此使表演者與觀眾共處於同一個時空,在一個小時裡,莫不有趣。其中一位表演者陳孝齊在演出前還喝了一瓶啤酒,啤酒罐就在桌邊立著,期間還被撞落地面,不禁讓人莞爾,也顯示出失聲祭的表演特色,輕鬆、共享。

《當時光匆匆飛逝我只在乎你》

演出|陳孝齊、李敏如
時間|2017/11/4  19:30
地點|濕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王群婷的音樂語彙不拘泥傳統,著重的是聲響結構和情感氛圍。透過簡潔但深刻的旋律、自由而具彈性的即興、營造出精緻而具詩意的聆聽效果。這使她的創作既保有個人特色,也能和當代即興音樂對話。
5月
06
2025
這些年輕的演奏家組成的「衛武營當代樂團」與指揮路博曼合作出一場完美而專業的現代音樂演出,讓人對台灣的當代音樂發展前景不禁充滿了樂觀的期待。
5月
05
2025
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說,所有的當代意象詮釋在事後回想都十分有韻味,但在觀演當下感受到的無趣與疏離卻也真實存在;而這一份不適,恐怕不是「前衛劇場」、「意象表演」等術語能夠輕筆帶過的。
4月
30
2025
好似漢普森用他內心的柔軟,在一連串末世的戰爭、死亡與分離之後,對這組作品注入了對人性的關懷;最終將人性領到了神性的終點,主人翁的靈魂終得上帝的拯救,進入上帝的國,得著永恆的安息。
4月
29
2025
趙方豪在這部貫穿了二十四首不同主題歌曲的作品中,忠實地詮釋出富有層次的情緒,再加上劇場新形態的演出方式,趙方豪今晚的演出,確實展現出他音樂中卓越的藝術性,可謂其為相當成功的演唱!
4月
28
2025
無論名稱上被歸類為舞蹈劇場、作曲劇場或其他名稱,這些作品真正扣合的,是當代音樂劇場「去分類化」的本質:跨領域媒材的融合、聽覺與視覺的並置、以及由觀眾自由感知所構成的美學場域。
4月
23
2025
演奏家們並不只是「世界級演奏家」,更是探索聲響可能性的旅人,在此場音樂會中,改編與原創、平衡與衝突、嚴謹與幽默,都在細膩的演繹之下,展現出無限的音樂可能性,而此正亦為室內樂最動人的地方。
4月
09
2025
而這整場的舒曼藝術歌曲,在葛哈爾的歌聲與胡伯的琴聲中,聽眾好似跟著畫家弗里德利希(Caspar David Friedrich, 1774~1840)那畫中的漂泊者,一起登上了山巔,凝視那洶湧翻騰的雲海,啜一口「致青春」的那種渴望(Sehnsucht)和傷痛(Wehmut)。
3月
28
2025
《群體動物》的內容是有機且開放的,透過彈性且多元的設計,音樂家每一次的「演奏」,參與者每一次的「演出」,彼此互動時所作的每一個「選擇」,都是如此不同。
3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