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微與可貴間,我們搖晃著,細碎前進《May B》
11月
06
2015
May B(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498次瀏覽
樊香君(專案評論人)

開演不久後,觀眾席發生了一件事,鄰座一位中年男子不耐煩地打著呵欠、呢喃抱怨:「台上怎麼一片漆黑,啥都看不見!」語畢,漆黑的舞台上,音樂依舊悠悠,白影若隱若現,突然間,遠方傳來一聲哨音,彷彿驚醒了台上夢遊的人們,他們開始如行屍般拖著步伐、遲緩位移,還不時發出悶聲嘆息,此刻,台下帶著滄桑嗓音的中年男子竟發噱一笑!就在這有些意外諷刺的觀演互動中,《May B》展開了。

遠遠看,沒有實體舞台布景的《May B》像一本小說、書冊或只是一種敘事框架。好比第一段,安養院般死氣沉沉的燈光,渲染著塗白如行屍的人們,拖著細碎步伐,嘆息往日。不知何時,燈光在塗白的身上染上一片藍綠,他們隨著進行曲過渡到關於性與愛的鮮活雙人舞,雖然動態依舊瑣碎、斷裂,但至少從行屍轉為偶,逗趣許多。才知道,原來冗長的虛無中,依舊藏著生的竊喜,生命再怎麼百無聊賴,至少我們還擁有相互撫慰的能力以及高潮後的短暫歡愉。只可惜,短暫被拋向虛空後,依舊會淪為充滿斑黃的記憶,於是,燈光逐漸轉黃,才剛鮮活的偶,再度成為泛黃照片中過去了的行屍,在另一平行時空中,近如凝滯地繼續漫遊。這才發現,原來《May B》的誕生是從瑪姬˙瑪漢閱讀貝克特的文字、繼而通信、甚至討論創作而來。

雖說《May B》結構如書冊,但瑪姬˙瑪漢不靠舞台設計或裝置營造具體空間感,她物盡其用地運用一絲一毫劇場元素,塑造具敘事性的空間感,其中,舞台調度即是重要手法之一。好比第二段,從上舞台現身的各組生命片段:雙手提著行李的男子被另一男子以狗鍊圈住、盲眼老人與身旁不斷叨念的女人、坐在輪椅上的男人與看護、左下舞台席地而坐的三位女子不斷咒罵並發出歇斯底里笑聲,各組人馬即便有任何動態,也彷彿被侷限於老舊照片般地微弱,瑪姬˙瑪漢直白地讓我們看到生命的卑微與缺憾。終於,又來到生之竊喜的可能處,一位女子從後方拿出了生日蛋糕為盲眼老人慶生,卻在短暫且敷衍參半的慶生歌曲後,眾人因爭食蛋糕而又露出了人的劣根性。但他們無論如何的可愛與可恨,終將回到來時路,逐漸被吸附回舞台後方深處。又如第三段,後方黑幕開了兩個洞,好像旋轉門一樣,輸送一群旅人搖搖晃晃、右進左出,輪迴不止,在生命的軌道上,遷徙、逃難、或死亡,直到視點結束在一位提著行李即將動身的男人身上。編舞者似乎有意讓他被固定在上帝之眼的凝視下,或這凝視其實只是提供給身為觀眾的我們攬鏡自照呢?透過舞台調度,瑪姬˙瑪漢不浪費任何一分劇場元素,讓我們透過她的敘事空間,看見他們也是我們的可愛與可恨。

於此同時,舞作起始處彷彿聖歌的音樂又響起了。對比一開始,黑暗中白影重重,好像說著,我們充其量也不過是茫茫人海中,模糊的身影之一。隨著時間流轉,舞作終了,而視點結束在這位即將動身的男子身上,也許瑪姬˙瑪漢更要我們記得,每一張塗白的臉孔永遠有其可貴處,行動亦然。

是的,她要我們記得,行動永遠可能,無論動態如何。真實世界中的我們,棲居於各種可能之間,面對生命中每一轉瞬的選擇,我們大可奮不顧身、勇往直前,就好像德國表現主義舞蹈,或是30~40年代美國現代舞那種表達自我的企圖,情緒澎湃、線條直接、大鳴大放的身體動態,那是對生命的渴望,我們想要不顧一切地跳躍、奔跑、奮力衝撞。然而,總有那麼一刻,我們必須直視生命的虛無,於是,多數時候,在真實世界中多數的人們,正如台上行屍般的舞者,擺盪於狹小的選擇與可能間,左搖右晃,細碎前進,在波浪中安身立命。偶爾自我安慰、骨盆上下頂撞,也只換取高潮後被拋向虛空的短暫歡愉。

有些時候,這群人也會衝突,然而,可悲又好笑的是,他們磨拳擦掌、相互叫囂、來回挑釁個幾次後,只見你推我躲,有人隔山觀虎鬥,兩陣營未達衝突高潮,就散去,甚至無人膽敢成為衝突高潮下的焦點,於是,他們又團結起來,對抗聚光燈下,空無一物的不知名對象。這個不知名的對象是誰?大概也像是第三段,左搖右晃從遠方小碎步駛近的人們,旅途中偶而側面仰望,所再次面對的生命虛無或只是上天,他們發出窸窣咒罵聲,但又能如何,生命的旅程還是得繼續。所幸,當志投意合的兩人相遇,總能暫且擺脫行屍般僵硬晃動,回到鮮活的身體、充滿意向的互動,即便群體總會咒罵那些暫時超脫的少數人。正當我們開始對人性或生命存有一絲光明的時候,瑪姬˙瑪漢大概在遠處戲謔地笑著說:「真的是這樣嗎?」不然,那段象徵下葬或逃難的情景,人們一個接一個從舞台下離去,怎麼最後只剩下那位熱心的先生與他被丟棄的帽子?沒人等他,因為大家逃都來不及了;沒人等他,因為生命的河流就是這樣把人一波波帶走,誰會陪你到最後?

這齣誕生於1981年的作品,我們大可遠觀地說他手法有些古典,音樂與動作合拍到一個不行,少了後現代以降那種刻意將舞蹈與音樂疏離,訴求舞蹈擁有獨立話語權的精神。《May B》的舞蹈與音樂根本有著令人著魔的加乘作用,尤其第一段鼓聲隆隆下,乍聽如軍歌又像嘉年華,和著他們斷裂、細碎的晃動,透露著腐屍的狂歡以及對性的暗示,一次又一次,歌頌著生而為人的卑微與可貴。也許,對於歐陸的舞蹈家們來說,即便也有著對形式的反叛精神,好比瑪姬˙瑪漢就是不滿「精準的芭蕾動作背後,似乎缺少靈魂的真實」進而重新探索新的表達語彙,但不可忽視的是,他們的創作核心時常圍繞對生命與歷史的叩問,相較於二戰後屬於富強端的美國,提供了後現代舞蹈家們探索純粹物質身體作為精神憑藉的土壤,兩次世界大戰為歐陸烙上的集體記憶,也許讓歐陸編舞家們反覆琢磨的身體,或多或少乘載著對於生命與歷史的反思,或至少不可避免地沾染上這樣的氣息。

於是我們看到《May B》中,擺盪於卑微與可貴的人們,在這或左或右、或前或後的細碎之間,他們調整著步伐,好讓自己鑲嵌進生命虛無的大河中,偶爾咒罵、偶爾竊喜、偶爾狂歡,但多數時候,他們只是如行屍般無意識的前進或輪迴著。

忘了何時,那位怨聲連連的中年男子已離開,依稀記得他還留下了這麼一句「騙錢!」,但說真的,我由衷希望他能留到最後,不知會不會有那麼一刻,台上正發生的事對他而言有些似曾相似?Maybe.

《May B》

演出|瑪姬・瑪漢舞團
時間|2015/ 10/ 30 19:45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