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織就生命的幸運《好命的杯棉子》
3月
17
2022
好命的杯棉子(末路小花提供/攝影楊惠閔)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50次瀏覽

黃馨儀(駐站評論人)


這是一個重新發現自己的「好命」故事,也是創作者給自己的療癒旅程。

風格喜劇的悲劇人生

《好命的杯棉子》(以下簡稱《好》)為創作者張棉棉於思劇場「微型創作陪伴計畫」場地陪伴的作品。觀看過程中,觀眾也能確實感受到表演主創者與場地的熟悉度。觀眾席非制式,創作者將場域空間設定為杯棉子的「Casa/家」,但於我而言更如同咖啡廳,認識的、不認識的依桌而坐,各成聚落,靠近卻也能保有距離。開演前等待時間還可以加點咖啡或茶,消除一點觀看的拘謹。

在這半私密半公開的狀態下,張棉棉飾演的杯棉子以第一人稱登場,開始她不管怎樣迷信,卻仍是倒霉的故事。杯棉子的演出主調實為風格喜劇,以此對照著她當下的悲劇人生:被快論及婚嫁的男友甩、被卡車撞、被醫生和計程車司機直指業障重、被鬼跟,卻沒有一段際遇如同占星大師每日運勢的祝福。卻也在這過程中,杯棉子發現自己的心魔,發現不需要被定義的自己,重新找回自己的力量。


好命的杯棉子(末路小花提供/攝影楊惠閔)


好命的杯棉子(末路小花提供/攝影楊惠閔)


觀眾共助轉好命

除了故事本身,演出中的另一趣味是杯棉子提及的人物,都由一名觀眾扮演。他們是購買「好命票」的觀眾。他們會在演前收到劇本,還有題詞人在現場協助翻大字報,指引他們完成演出。這樣的安排,除了給予現場獨特的互動趣味性外,也暗指了我們在他人生命中可能的影響。或有意、或無意,只要有了相遇、當生命有所交集,便會引起超乎想像的漣漪。

因此,也帶出了劇中輔角張家禎的重要:他可以是服務生、是翻詞人、是星座大師,也是永恆的鬼魂,提醒杯棉子曾經的自己。從觀眾參與到輔角的穿針引線,亦隱喻著沒有人是孤獨的,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實是由眾人所成就。


好命的杯棉子(末路小花提供/攝影楊惠閔)


好命的杯棉子(末路小花提供/攝影鍾宜芳)

《好》實為一簡單卻精巧的故事。一次次戲劇化的曲折發展,疊加後雖逐漸後勢疲乏,卻在疫情過後,喚醒著人與人之間實體相遇的溫暖,以及劇場可能的療癒,對表演者、對觀眾皆然。演後我爬梳著創作團隊「末日小花」的臉書,偷偷閱讀創作者張棉棉的留言與其他故事,更是發現「杯棉子」的虛實相構。

從戲劇到真實,《好》提醒著每一個可能的俗套荒謬,都是他人的真實人生。而多給予自己與他人一點善意,或許也能成為讓我們彼此續命的引線。至少在劇場,我們還可以持續造夢,並藉由故事,給予力量。

《好命的杯棉子》

演出|末路小花
時間|2022/03/06 19:30
地點|思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杯棉子在命運的扭轉中,不再將人生全然依賴命與運,而是轉而肯定自我價值與努力,昇華了題名的「好(命)」。演員張棉棉與張家禎表演精彩與真誠,作為小品來說耐人尋味,觀眾們滿足而感動的眼淚就是極好的證明。(曾冠菱)
3月
24
2022
或許是臺灣女性生命的關鍵字,也是悲劇命運的三元素,更可以說是三位一體的臺灣女性元神:她們有豐沛的「愛」可以給予,她們愛子女、愛丈夫、愛朋友、愛神明、愛芸芸眾生,唯獨不愛自己⋯⋯
12月
07
2023
《罪・愛》編導有強大的企圖心,要以一個相對簡單明確的敘事結構,從(陳怡靜的)單一視角,同時檢視、處理多個繁雜難解的議題——媒體生態、新興宗教、家庭暴力、司法正義、創傷記憶,從個人生命與集體意識交會糾結的亂碼謎團中,釐出一條符合因果邏輯的動作軌跡,為那些深陷迷惘深淵的人們,描繪出一幅不同於新聞報導或媒體傳播所呈現的,能讓我們同理、同情的生命圖像。
12月
04
2023
劇中各角色有冤,有怨,無論是女兒無情誤解了父親,妻子無意外遇造成了悲劇,女學生無心害死了老師,如果這些冤結要解決,就必須被打開,才會有可能痊癒。做為女兒的陳怡靜活在惡夢中,反覆輪迴,直到遇見黃巧雲。⋯⋯德國學者韋伯(Max Weber, 1864-1920)談到宗教團體,其領袖經常有克里斯瑪特質(charisma),這來自基督教傳統,象徵得到上帝的幫助,造就跟一般人不同。
11月
30
2023
《神諭之時》編導在這趟從百年後的未來,回返當下的旅程中,以神秘學符碼,交織穿插在連結歷史現實的物件(寶特瓶與幻燈片)與事件(月光社區反迫遷與WDI獨立運動)的脈絡中,建構一則我們並不陌生的末世寓言——先進科技的發展,無法阻止生存環境的崩壞、人類社會的沈淪(確確實實地沉入地下),而這一切都肇因於反覆發生的災異。
11月
29
2023
俗套,乍聽負面,卻是編劇的絕佳手筆。編劇鄭國偉來自香港,《好日子》也為香港話劇團而寫;但場景轉換後仍有效符合臺灣,並與觀眾達到共鳴——這其實就是俗套的功能。
11月
29
2023
從舞台意象來說,導演將「盈虧」的概念發揮的淋漓盡致,整合了繽紛的燈光與壓低視覺的燈桿、肢體,提煉了潛藏在亂世中的焦慮和紊亂⋯⋯
11月
29
2023
藉由疫情這柄放大鏡,讓原本隱形的邊緣立體而真實的跳了出來。以失業社畜變成愛情事業兩得意的人生勝利組為基準,對比主流價值之外的議題。穩定收入與彈性自由的工作,社交無礙與社交恐懼、異性戀與(偽)同性戀,財富焦慮、情感焦慮、階級焦慮⋯⋯各種焦慮迎面襲來⋯⋯
11月
28
2023
面對「跨性別不是存在,只是創作議題」的戲劇產業,出校園連徵選機會都沒有的表演學研究生涯。不用解釋性別,也不被理解存在的助選員職涯。雖然不用解釋,其實解釋也沒用的社會人生活。
11月
27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