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織就生命的幸運《好命的杯棉子》
3月
17
2022
好命的杯棉子(末路小花提供/攝影楊惠閔)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66次瀏覽

黃馨儀(駐站評論人)


這是一個重新發現自己的「好命」故事,也是創作者給自己的療癒旅程。

風格喜劇的悲劇人生

《好命的杯棉子》(以下簡稱《好》)為創作者張棉棉於思劇場「微型創作陪伴計畫」場地陪伴的作品。觀看過程中,觀眾也能確實感受到表演主創者與場地的熟悉度。觀眾席非制式,創作者將場域空間設定為杯棉子的「Casa/家」,但於我而言更如同咖啡廳,認識的、不認識的依桌而坐,各成聚落,靠近卻也能保有距離。開演前等待時間還可以加點咖啡或茶,消除一點觀看的拘謹。

在這半私密半公開的狀態下,張棉棉飾演的杯棉子以第一人稱登場,開始她不管怎樣迷信,卻仍是倒霉的故事。杯棉子的演出主調實為風格喜劇,以此對照著她當下的悲劇人生:被快論及婚嫁的男友甩、被卡車撞、被醫生和計程車司機直指業障重、被鬼跟,卻沒有一段際遇如同占星大師每日運勢的祝福。卻也在這過程中,杯棉子發現自己的心魔,發現不需要被定義的自己,重新找回自己的力量。


好命的杯棉子(末路小花提供/攝影楊惠閔)


好命的杯棉子(末路小花提供/攝影楊惠閔)


觀眾共助轉好命

除了故事本身,演出中的另一趣味是杯棉子提及的人物,都由一名觀眾扮演。他們是購買「好命票」的觀眾。他們會在演前收到劇本,還有題詞人在現場協助翻大字報,指引他們完成演出。這樣的安排,除了給予現場獨特的互動趣味性外,也暗指了我們在他人生命中可能的影響。或有意、或無意,只要有了相遇、當生命有所交集,便會引起超乎想像的漣漪。

因此,也帶出了劇中輔角張家禎的重要:他可以是服務生、是翻詞人、是星座大師,也是永恆的鬼魂,提醒杯棉子曾經的自己。從觀眾參與到輔角的穿針引線,亦隱喻著沒有人是孤獨的,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實是由眾人所成就。


好命的杯棉子(末路小花提供/攝影楊惠閔)


好命的杯棉子(末路小花提供/攝影鍾宜芳)

《好》實為一簡單卻精巧的故事。一次次戲劇化的曲折發展,疊加後雖逐漸後勢疲乏,卻在疫情過後,喚醒著人與人之間實體相遇的溫暖,以及劇場可能的療癒,對表演者、對觀眾皆然。演後我爬梳著創作團隊「末日小花」的臉書,偷偷閱讀創作者張棉棉的留言與其他故事,更是發現「杯棉子」的虛實相構。

從戲劇到真實,《好》提醒著每一個可能的俗套荒謬,都是他人的真實人生。而多給予自己與他人一點善意,或許也能成為讓我們彼此續命的引線。至少在劇場,我們還可以持續造夢,並藉由故事,給予力量。

《好命的杯棉子》

演出|末路小花
時間|2022/03/06 19:30
地點|思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杯棉子在命運的扭轉中,不再將人生全然依賴命與運,而是轉而肯定自我價值與努力,昇華了題名的「好(命)」。演員張棉棉與張家禎表演精彩與真誠,作為小品來說耐人尋味,觀眾們滿足而感動的眼淚就是極好的證明。(曾冠菱)
3月
24
2022
因為當代影音媒體的先進普及,年輕世代對聲音的豐富表現性,確實有勝過前輩世代的敏感,選擇音樂劇形式,表達個人對生命課題的反思,對社會議題的探究,似乎不言自明,但在熱鬧的歌舞過後,熾熱的情緒冷卻之後,現實挫敗的苦澀味道,是否也會隨著消逝?夢想之地,是否能離我們更近一些?
3月
20
2025
與其溫馴地順著指引,去組裝我們自己版本的歐洲史,倒不如思考:為何本劇如此執迷於客觀的歷史與純粹的美學?淬鍊歐洲史的諸多概念與命題,就能自然而然地成為亞洲史的命題嗎?
3月
20
2025
若說「有真與有真」同名同姓有其心理分析之暗示,戲一開場倒是開宗明義點出心理治療的場景設定。兩位有真實際上是以三十多歲的年紀換上國中制服,回溯國中時期之記憶。換句話說,兩人是以成人身分,重新面對帶著創傷走到青春期的自己——再度呼應此劇重點並非性侵事件本身,而是受傷的人生如何繼續向前。
3月
20
2025
以笑話形式呈現的這段劇情,其實正直指了本齣戲劇的主題:也就是關於「相信與否」的哲思。或許,人們只是需要相信(信仰)才能生存下去,事實真偽未必是最重要的存在。
3月
15
2025
這次龐大艱鉅的跨國合作任務,難掩將原生脈絡硬生生移植於台灣官方場館的文化不適應症,但最終仍皆大歡喜地滿足觀眾登台慾望。但當我在台下看著似曾相識的「觀眾飆舞」橋段時,已不確定自己是在看小事製作還是街頭現實(Rualité)的節目。
2月
26
2025
這是一個經過公部門資源培力多年的素人戲劇團隊,首次自主自發地展開了西方經典的讀劇行動旅程,從文本改編到排練、技術設計、現場執行等環節,自力完成,確屬不易
2月
17
2025
酒神消解了個體的差異,包括種族、性別或階級,是一種打破界限的集體狂歡。我認為導演在本劇中有意,用歌舞的方式讓參與者在演出過程中達到精神的統一,利用演員本身「跨文化身體」的特性,打破現代社會理性框架
2月
17
2025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