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織就生命的幸運《好命的杯棉子》
3月
17
2022
好命的杯棉子(末路小花提供/攝影楊惠閔)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89次瀏覽

黃馨儀(駐站評論人)


這是一個重新發現自己的「好命」故事,也是創作者給自己的療癒旅程。

風格喜劇的悲劇人生

《好命的杯棉子》(以下簡稱《好》)為創作者張棉棉於思劇場「微型創作陪伴計畫」場地陪伴的作品。觀看過程中,觀眾也能確實感受到表演主創者與場地的熟悉度。觀眾席非制式,創作者將場域空間設定為杯棉子的「Casa/家」,但於我而言更如同咖啡廳,認識的、不認識的依桌而坐,各成聚落,靠近卻也能保有距離。開演前等待時間還可以加點咖啡或茶,消除一點觀看的拘謹。

在這半私密半公開的狀態下,張棉棉飾演的杯棉子以第一人稱登場,開始她不管怎樣迷信,卻仍是倒霉的故事。杯棉子的演出主調實為風格喜劇,以此對照著她當下的悲劇人生:被快論及婚嫁的男友甩、被卡車撞、被醫生和計程車司機直指業障重、被鬼跟,卻沒有一段際遇如同占星大師每日運勢的祝福。卻也在這過程中,杯棉子發現自己的心魔,發現不需要被定義的自己,重新找回自己的力量。


好命的杯棉子(末路小花提供/攝影楊惠閔)


好命的杯棉子(末路小花提供/攝影楊惠閔)


觀眾共助轉好命

除了故事本身,演出中的另一趣味是杯棉子提及的人物,都由一名觀眾扮演。他們是購買「好命票」的觀眾。他們會在演前收到劇本,還有題詞人在現場協助翻大字報,指引他們完成演出。這樣的安排,除了給予現場獨特的互動趣味性外,也暗指了我們在他人生命中可能的影響。或有意、或無意,只要有了相遇、當生命有所交集,便會引起超乎想像的漣漪。

因此,也帶出了劇中輔角張家禎的重要:他可以是服務生、是翻詞人、是星座大師,也是永恆的鬼魂,提醒杯棉子曾經的自己。從觀眾參與到輔角的穿針引線,亦隱喻著沒有人是孤獨的,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實是由眾人所成就。


好命的杯棉子(末路小花提供/攝影楊惠閔)


好命的杯棉子(末路小花提供/攝影鍾宜芳)

《好》實為一簡單卻精巧的故事。一次次戲劇化的曲折發展,疊加後雖逐漸後勢疲乏,卻在疫情過後,喚醒著人與人之間實體相遇的溫暖,以及劇場可能的療癒,對表演者、對觀眾皆然。演後我爬梳著創作團隊「末日小花」的臉書,偷偷閱讀創作者張棉棉的留言與其他故事,更是發現「杯棉子」的虛實相構。

從戲劇到真實,《好》提醒著每一個可能的俗套荒謬,都是他人的真實人生。而多給予自己與他人一點善意,或許也能成為讓我們彼此續命的引線。至少在劇場,我們還可以持續造夢,並藉由故事,給予力量。

《好命的杯棉子》

演出|末路小花
時間|2022/03/06 19:30
地點|思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杯棉子在命運的扭轉中,不再將人生全然依賴命與運,而是轉而肯定自我價值與努力,昇華了題名的「好(命)」。演員張棉棉與張家禎表演精彩與真誠,作為小品來說耐人尋味,觀眾們滿足而感動的眼淚就是極好的證明。(曾冠菱)
3月
24
2022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