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參悟金雞般寂靜人生?《金雞》
2月
18
2013
金雞(兩廳院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95次瀏覽
李時雍(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幕暗開場前,編舞家巴拉克.馬歇爾(Barack Marshall)恰巧就站在座位右後方的角落。工作人員上前詢問,邀請他入坐,卻聽見他細聲地回道,「這是我的作品,我需要站著看一下,因為我有點緊張。」的確,可以設想的一點是,即便這幾年以色列幾個重要舞團或編舞家作品,如2010年巴希瓦現代舞團帶來歐哈.納哈林(Ohad Naharin)的《十載精采》、2012年侯非胥.謝克特舞團《政治媽媽》等陸續登台;即使是納哈林所開創的Gaga技巧,著重在核心動力(他所稱的lena)到延展(biba)及至四肢趾尖(luna)部位間動作流動的覺知和探索方法所發展出的舞作,成為了台灣觀眾對於身體語彙另一系統的認識;那迥異的動作關係與節奏張力,及其所欲回應的特殊文化情境,對我們來說,已充滿相對理解的距離。遑論馬歇爾《金雞》中更混合著自身熟悉的多種表演類型,舞蹈、戲劇、歌劇,混雜文化脈絡,或文學文本。

「金雞」(rooster)指的是什麼?舞台上,主敘者代為觀眾提問。是美麗女子的代稱?是那一個終生寂靜的男子?是溫柔憐憫的母親?是,譬如說,人類學家紀爾茲(Clifford Geertz)在峇里島上所觀察到的那群鬥雞,如何在搏鬥對陣的過程中替換了人類的象徵關係?抑或,都是。「“Rooster”(雄雞)在希伯來文是“Gever”,同時也是『人類』的意思,對編舞家有種共鳴的聯想,形容雞是一種『兇猛又極易受傷』的動物。」

馬歇爾從第一支作品《林區阿姨》(Aunt Leah)以來,即擅以角色起始創作,《金雞》中便主要建立在貝瑞茲(I. L. Peretz)短篇《安靜的朋沙》(Bontsha the Silent)的故事上,一個終生安靜的男人,像影子一樣,無人知曉的死去,到了天堂卻受到天使們歡迎,小說最後,受審判時天使問道:「這裡是天堂,相對人間的謊言和寂靜,屬真實的世界,你心裡想什麼都可以說出來。」藉rooster文化、宗教,到具體造形上與人的互喻,發展成為劇中主角寂靜朋沙現代主義式的命運象徵,成為那些手擲羽扇、曲肘成冠的鬥豔人群。

  

形式上,從鑼敲響的夜為序幕,襯著夜的環境音響,舞蹈和舞蹈間,穿插有朋沙和其他角色對觀眾親身的敘述與追憶,不時有其他角色以枕頭羽絮,以夢境般的抬舉,以不斷冒升的煙霧,隔開、或模糊了主角清醒和眠睡,生時和死後的分際,主角回想著寂靜無痕的一生,戀愛、婚約、母親,死亡。馬歇爾選用了多種風格異質的地方傳統歌曲、百老匯的或寶來塢,流行的到古典聲樂,轉換段落的劇幕舞蹈氛圍。

  

如何融合舞蹈和劇場這麼多異質的元素,試圖賦予一個短篇達於rooster的象徵層次,可見馬歇爾對於作品敘事架構上的掌握。然而另一方面,他在受訪時曾經指出,刻意避免即興,保持和Gaga動作體系的距離;卻似乎直至《金雞》都未能像他對於文本敘事的風格結構同樣的發展出一種他的對於舞蹈身體的編舞語言。像是例如納哈林的動作探索,或侯非胥.謝克特身上一種反轉的動力所展現的與規馴身體的政治性拉扯。我尤喜歡唯有《金雞》中舞者仿雄雞鬥冠之姿,以及另一段朋沙與戀人如戲偶般,在像是日本傳統戲劇中的黑衣人(kuruko)的操弄下相戀、擁抱、分離。

  

《金雞》結構嚴整,卻因達不到身體與戲劇語言的結合而各成片段,也因此令我感到疑惑的或許更是,馬歇爾藉由《安靜的朋沙》欲訴說的故事究竟為何?「Rooster」指的是什麼?小說最後,貝瑞茲寫道,朋沙猶豫,終於打破沉默,說出他畢生願望,每天早上,有一份早餐,加上新鮮的奶油!一陣從未曾有過的寂靜充滿在審判長和眾天使之間。《金雞》整齣在歌舞樂聲中卻似是維持對生命的恆長樂觀,而那沉默背後所回應的複雜的文化宗教意義不在(或無法藉由舞作完成),終僅成了他所指出「《金雞》中的男人如此虛弱微小,他只能潛逃到睡夢中才有機會實踐夢想」的表面寓意,成為了文本與觀眾之間「共鳴的聯想」的距離。

《金雞》

演出|以色列馬歇爾舞蹈劇場
時間|2013/02/17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