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古蹟,舞蹈解放《城雙成對—香港×台北舞蹈交流》
十二月
10
2012
城雙成對—香港X台灣舞蹈交流/兩個身體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51次瀏覽
陳雅萍

台北連日來的陰雨,讓人想到要在玫瑰古蹟—蔡瑞月舞蹈研究社看演出,便不禁皺起了眉頭。以往觀眾席總被制式地安排在戶外草皮上,一遇雨就得和全身濕冷的不適感奮戰,讓觀舞(戲)變成一場意志的考驗。但週六這場不算小的雨,卻意外造就了一次極為特殊的觀舞經驗。

十八位來自香港的編舞家和與他們合作的台灣舞蹈家、藝術家們,再加上一直維持在一、二百位左右的觀眾,全數擠在玫瑰古蹟木造房屋不算大的L形室內空間裡。十八支作品輪番上演,每次換場,觀眾便在工作人員的指揮下,拎著包包、雨傘和放在塑膠袋裡的鞋,安靜而迅速地挪動身體,為下一場演出讓出一個新的空間。於是,觀眾們流動的身體組合,觀看時或高或低、或直或斜的視角,或侷促或稍微寬適的身體姿勢,都成為每支舞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下午二點到晚上八點的馬拉松接力演出,不少觀眾從頭堅持到尾。

這次演出最教人驚艷之處,是十八位橫跨不同世代的編舞者所展現的多元實驗風格,以及對身體豐富而歧異的詮釋。由於最初的構想即是以演出空間出發、以港台兩地跨界合作為觸媒,實際工作時間僅有短短的一週左右,因此許多作品中可見即興的成分,但也恰好地能與當下時空氛圍以及近在咫尺的觀眾產生即時的互動與分享。

這其中,有最純粹的身體感動。香港編舞家梅卓燕和多年好友台灣舞蹈家古名伸以舞蹈敘述時間,一襲展開於地的斗篷讓她倆各據一方,從開頭的五彩斑斕到結尾時反面的沉靜鐵灰,梅卓燕弧線蜿蜒的肢體映著古名伸簡潔沉靜的動作,包裹在黎國媛現場即興溫柔如河的琴聲裡,造就一方美麗的風景。邢亮的《兩個身體》則幾乎不用音樂,靜默裡他和台灣舞者吳建緯以身體的呼吸、延展為節奏,讓觀眾近距離地品味身體動靜之間最細膩的轉折,以及在明與暗、有與無的轉換裡舞者與觀者的身心深度共鳴的可能。

另一種身體表演則有如裝置的概念。《榮枯》裡,嚴明然裹著一身白衣站在戶外草皮大樹下的一張椅子上;許久,她不跳舞,只在雨中不斷抽蓄著身體。林經堯設計的節拍器裝置環繞著她,計算著時間,也彷彿心跳。她被雨水浸透的軀體暗喻生命困境,就在她將一隻白鴿自被囚的黑盒中放出的剎那,她的身體也彷彿獲得了自由。陳敏兒在《畫皮》裡,以一把利剪,讓自己從黑色塑料袋中破繭而出。在人體彩繪藝術家陳懿凡的筆下,她溫馴地蠕動,擺出各種姿態。突然燈光一暗,她身上的螢光顏料頓時色彩斑斕,閃動的螢光長睫毛,甚至一縮一吐的五彩舌頭,讓她化身童話中神祕的夜獸。

有時觀眾或路人也成為舞蹈風景的一部分。《再遇他的他…》中,王廷琳從半戶外的廊下舞進室內,他和台灣新生代編舞者許程崴多半各據空間的一方,只偶爾短暫交遇。有一度,他們相遇在連接主空間和後台的展示櫃前,恰巧一對老夫婦坐在房間中央鋼琴椅上,突出於眾人的頭頂;從我的位置仰角望去,老人安靜觀舞的神情正不鑿痕跡地被融入二位年輕表演者以身體與表情交織出的「街角一景」。當表演在戶外空間發生時,從室內的觀眾區望出去又是另一番風景。趙浩然的《結界達人—時光咒》讓四名舞者身著不同花色的全罩式緊身超人裝,隨著音樂家侯亨翰悠揚的小提琴聲,在雨中泥濘的草皮上起舞、翻滾。由於他們奇特的裝扮與戲劇化的舞步,引來圍籬外不少路人好奇地駐足,有人拿起相機拍下這偶遇的一刻,有人撐著傘久久流連不去,於是,路人也成為這詭異而逗趣的城市舞蹈表演中引人注目的一份子。

當夜色降臨玫瑰古蹟,舞蹈與科技碰撞的火光也隨之熱鬧登場。香港年輕編舞家張學良和台灣攝影師李威儀,將原本獨立一隅,只用來休息的小和室變成舞台。白色的壁面快速投影著台北的市容與天際線的影像,張學良忘情地舞動在這空間中,有時更攀爬上牆面木框,彷彿要投身入台北城市影像之流裡;但有趣的是,畫面經常出現「禁止攀爬」的字樣,與他攀附其上的身影形成諷刺的對比,也提醒我們玫瑰古蹟可能有的空間禁忌。另外,香港舞蹈家何靜茹和台灣視覺創作者焦聖偉及呂沐芢合作演出《繪無痕》,以影像塗鴉的方式,將實體空間幻化成如繪本般絢麗又充滿想像的畫面,即時圖繪與舞者身體當下的結合,創造出不同於以往的視覺驚喜。

楊春江壓軸的《流光。歲月》將表演空間藉由影像拉到戶外庭院、巷弄街道。他從最「微觀」的一雙腳開始,自室內展示櫃所權充的小舞台試探似的伸出,再慢慢露出肌肉精實的雙腿與身體,然後像體操選手般攀上展示櫃的樑柱舞動起來。當他拉下櫃前的一匹白布,倒退著走出室外,白布上開始投影著他的臉龐,接著是玫瑰古蹟庭院的小徑,然後是他赤身奔跑、翻滾於暗夜台北巷弄的身影,一個從空中俯瞰的「巨觀」鏡頭緊緊跟隨。舞作結尾,一台扁平的飛行器突然飛入觀眾席,與楊春江共同謝幕,原來這就是那隻會飛的眼睛(由台灣媒體設計者李柏廷、莊定一設計)。

這是一場完全因玫瑰古蹟特殊空間而生,無法在別處複製,獨一無二的舞蹈展演,也是我所見過最徹底運用那裡既有空間的演出。由於十八組團隊必須共同使用一個空間輪流排練,因此幾乎每個角落都被充分利用,而大家也練就了互相配合、因勢而為的彈性與能力,於是有限的時間與空間資源卻造就了許多源源不絕的創意與驚喜。香港作家陳冠中曾以「混雜是美的」和「擁擠是我們的特色」來形容香港的都會文化特質,在這次《城雙成對》舞蹈交流演出中,我們的確見證了香港編舞家們富有彈性、開放、勇於嘗試的精神,以及他們不固守舞蹈既定框架的創作態度。更難得的是,他/她們既能各自展現作為藝術家的獨特風格,又能放下身段轉身擔任現場服務人員,讓觀看演出有如到朋友家作客般的親近與親切。這樣緊密合作的無私氛圍,讓這場龐大而複雜的展演得以如行雲流水般地進行,同時也感染觀眾融入其中,成為整個事件裡活躍的一份子。

《城雙成對—香港×台北舞蹈交流》

演出|香港舞蹈家梅卓燕等十八人、台灣藝術家古名伸等二十人
時間|2012/12/01 14:00
地點|玫瑰古蹟─蔡瑞月舞蹈研究社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比起近年來台灣舞蹈家的溫文儒雅,劉冠詳的瘋狂猶如一條前衛到無以復加的歧徑,將筆者心中對舞蹈既有的型態,推翻到難以想像的境地,筆者甚至曾好奇,是怎麼樣的心態,會讓一名藝術家會想要紀錄自己母親生前的聲音,並轉化成作品來回憶?
三月
20
2023
作品中,出現高頻率的顫抖、跳躍、抓癢的肢體動作,觀者將以上動作視為編舞者面對離別的錯愕,對於性愛的渴望,以及說謊時的心虛反應。然而,作品中令觀者最為之動容的竟是沒有敘事,只有純粹的肢體配合著印度風樂曲之段落。
三月
16
2023
人們多以狂歡、放縱去處理,希望藉由能量(體力)的消耗、短暫的快樂,去掩蓋負面的感受,而這往往只會讓人們陷入更加空虛無助的境地,猶如作品的脈絡,在兩者之間來回衝撞。
三月
16
2023
作為L-E-V舞團「Love Cycle」系列的最後一部,《心碎蠻荒之旅》(L-E-V: Chapter 3: The Brutal Journey of the Heart),或許是Sharon Eyal取名journey的理由,這趟旅程節暫告結束。不過,當舞者們越是能故作冷漠地挑戰肌肉極限跳好跳滿五十分鐘,愛的激情就越是疏遠我。我不覺得眼前的他們去了哪裡,他們顯得被困住了。第三章的《心碎蠻荒之旅》雖相當好看,卻不足為奇。
三月
15
2023
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畫面,莫過於三位舞者在接近尾聲之際,不斷地用自己的頭髮、雙手等沒有效率的方式掬水,並從上舞台的泳池直奔至下舞台懸吊的塑膠桶中將其裝滿,這樣事倍功半的竹籃子打水,不僅耗盡了舞者如燭火般的最後一絲氣力,同時也為《死》這部作品,照亮一道截然不同的曙光。
三月
12
2023
編舞者許程崴環繞死亡議題的創作,總是夾雜著驚喜與未知,就好像一瞬間被畫成一幅畫,總有不同的情緒與面向,帶出每一位舞者獨有的角色與定義,舉棋不定的步伐與節奏,夾雜著一絲性感,炸裂的感性所產出的是響徹雲霄的回音,走出劇場時,身體很寧靜,頭腦卻還在暴動,最美的回音就是直到演出結束,卻好似這個作品不曾畫上句號,持續迴響。
三月
12
2023
陳威宇時而對國恩、對觀眾陳述他所認識的父親,但總像飄乎的思緒,沒有一個完整的段落。如此蒙太奇跳接,或許在發「檳榔糖」給觀眾、說說笑笑地出入表演時有轉圜悲情的效果,可惜並沒有在作品最後匯整出力道⋯⋯
二月
28
2023
劇情的發展與角色的交錯,留下觀者猜想究竟誰是兇手,增添懸疑的氣氛。描繪「死線」中,奮力一搏和驚心動魄的時刻令人緊張刺激,而最令人著迷的是那「一觸即發」的交界處,皆在一線之間的死線。
二月
27
2023
結尾像是重生宣告,試圖擺脫一統訓教,分化每具身體殊異特質,企圖彰顯差異並存的事實與價值。延續前面幾段跨文化身體探尋,此處態度丕變,他們不對話、不詰問、也不捲動記憶,而是飛快抵達現況,將追尋自我的心聲用力放送,埋在顫動香豔的動作之中。斜坡霎時成為展示差異的舞台,要人見識到流變的掙扎過程與蛻變的歡快。
二月
04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