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古蹟,舞蹈解放《城雙成對—香港×台北舞蹈交流》
12月
10
2012
城雙成對—香港X台灣舞蹈交流/兩個身體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45次瀏覽
陳雅萍

台北連日來的陰雨,讓人想到要在玫瑰古蹟—蔡瑞月舞蹈研究社看演出,便不禁皺起了眉頭。以往觀眾席總被制式地安排在戶外草皮上,一遇雨就得和全身濕冷的不適感奮戰,讓觀舞(戲)變成一場意志的考驗。但週六這場不算小的雨,卻意外造就了一次極為特殊的觀舞經驗。

十八位來自香港的編舞家和與他們合作的台灣舞蹈家、藝術家們,再加上一直維持在一、二百位左右的觀眾,全數擠在玫瑰古蹟木造房屋不算大的L形室內空間裡。十八支作品輪番上演,每次換場,觀眾便在工作人員的指揮下,拎著包包、雨傘和放在塑膠袋裡的鞋,安靜而迅速地挪動身體,為下一場演出讓出一個新的空間。於是,觀眾們流動的身體組合,觀看時或高或低、或直或斜的視角,或侷促或稍微寬適的身體姿勢,都成為每支舞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下午二點到晚上八點的馬拉松接力演出,不少觀眾從頭堅持到尾。

這次演出最教人驚艷之處,是十八位橫跨不同世代的編舞者所展現的多元實驗風格,以及對身體豐富而歧異的詮釋。由於最初的構想即是以演出空間出發、以港台兩地跨界合作為觸媒,實際工作時間僅有短短的一週左右,因此許多作品中可見即興的成分,但也恰好地能與當下時空氛圍以及近在咫尺的觀眾產生即時的互動與分享。

這其中,有最純粹的身體感動。香港編舞家梅卓燕和多年好友台灣舞蹈家古名伸以舞蹈敘述時間,一襲展開於地的斗篷讓她倆各據一方,從開頭的五彩斑斕到結尾時反面的沉靜鐵灰,梅卓燕弧線蜿蜒的肢體映著古名伸簡潔沉靜的動作,包裹在黎國媛現場即興溫柔如河的琴聲裡,造就一方美麗的風景。邢亮的《兩個身體》則幾乎不用音樂,靜默裡他和台灣舞者吳建緯以身體的呼吸、延展為節奏,讓觀眾近距離地品味身體動靜之間最細膩的轉折,以及在明與暗、有與無的轉換裡舞者與觀者的身心深度共鳴的可能。

另一種身體表演則有如裝置的概念。《榮枯》裡,嚴明然裹著一身白衣站在戶外草皮大樹下的一張椅子上;許久,她不跳舞,只在雨中不斷抽蓄著身體。林經堯設計的節拍器裝置環繞著她,計算著時間,也彷彿心跳。她被雨水浸透的軀體暗喻生命困境,就在她將一隻白鴿自被囚的黑盒中放出的剎那,她的身體也彷彿獲得了自由。陳敏兒在《畫皮》裡,以一把利剪,讓自己從黑色塑料袋中破繭而出。在人體彩繪藝術家陳懿凡的筆下,她溫馴地蠕動,擺出各種姿態。突然燈光一暗,她身上的螢光顏料頓時色彩斑斕,閃動的螢光長睫毛,甚至一縮一吐的五彩舌頭,讓她化身童話中神祕的夜獸。

有時觀眾或路人也成為舞蹈風景的一部分。《再遇他的他…》中,王廷琳從半戶外的廊下舞進室內,他和台灣新生代編舞者許程崴多半各據空間的一方,只偶爾短暫交遇。有一度,他們相遇在連接主空間和後台的展示櫃前,恰巧一對老夫婦坐在房間中央鋼琴椅上,突出於眾人的頭頂;從我的位置仰角望去,老人安靜觀舞的神情正不鑿痕跡地被融入二位年輕表演者以身體與表情交織出的「街角一景」。當表演在戶外空間發生時,從室內的觀眾區望出去又是另一番風景。趙浩然的《結界達人—時光咒》讓四名舞者身著不同花色的全罩式緊身超人裝,隨著音樂家侯亨翰悠揚的小提琴聲,在雨中泥濘的草皮上起舞、翻滾。由於他們奇特的裝扮與戲劇化的舞步,引來圍籬外不少路人好奇地駐足,有人拿起相機拍下這偶遇的一刻,有人撐著傘久久流連不去,於是,路人也成為這詭異而逗趣的城市舞蹈表演中引人注目的一份子。

當夜色降臨玫瑰古蹟,舞蹈與科技碰撞的火光也隨之熱鬧登場。香港年輕編舞家張學良和台灣攝影師李威儀,將原本獨立一隅,只用來休息的小和室變成舞台。白色的壁面快速投影著台北的市容與天際線的影像,張學良忘情地舞動在這空間中,有時更攀爬上牆面木框,彷彿要投身入台北城市影像之流裡;但有趣的是,畫面經常出現「禁止攀爬」的字樣,與他攀附其上的身影形成諷刺的對比,也提醒我們玫瑰古蹟可能有的空間禁忌。另外,香港舞蹈家何靜茹和台灣視覺創作者焦聖偉及呂沐芢合作演出《繪無痕》,以影像塗鴉的方式,將實體空間幻化成如繪本般絢麗又充滿想像的畫面,即時圖繪與舞者身體當下的結合,創造出不同於以往的視覺驚喜。

楊春江壓軸的《流光。歲月》將表演空間藉由影像拉到戶外庭院、巷弄街道。他從最「微觀」的一雙腳開始,自室內展示櫃所權充的小舞台試探似的伸出,再慢慢露出肌肉精實的雙腿與身體,然後像體操選手般攀上展示櫃的樑柱舞動起來。當他拉下櫃前的一匹白布,倒退著走出室外,白布上開始投影著他的臉龐,接著是玫瑰古蹟庭院的小徑,然後是他赤身奔跑、翻滾於暗夜台北巷弄的身影,一個從空中俯瞰的「巨觀」鏡頭緊緊跟隨。舞作結尾,一台扁平的飛行器突然飛入觀眾席,與楊春江共同謝幕,原來這就是那隻會飛的眼睛(由台灣媒體設計者李柏廷、莊定一設計)。

這是一場完全因玫瑰古蹟特殊空間而生,無法在別處複製,獨一無二的舞蹈展演,也是我所見過最徹底運用那裡既有空間的演出。由於十八組團隊必須共同使用一個空間輪流排練,因此幾乎每個角落都被充分利用,而大家也練就了互相配合、因勢而為的彈性與能力,於是有限的時間與空間資源卻造就了許多源源不絕的創意與驚喜。香港作家陳冠中曾以「混雜是美的」和「擁擠是我們的特色」來形容香港的都會文化特質,在這次《城雙成對》舞蹈交流演出中,我們的確見證了香港編舞家們富有彈性、開放、勇於嘗試的精神,以及他們不固守舞蹈既定框架的創作態度。更難得的是,他/她們既能各自展現作為藝術家的獨特風格,又能放下身段轉身擔任現場服務人員,讓觀看演出有如到朋友家作客般的親近與親切。這樣緊密合作的無私氛圍,讓這場龐大而複雜的展演得以如行雲流水般地進行,同時也感染觀眾融入其中,成為整個事件裡活躍的一份子。

《城雙成對—香港×台北舞蹈交流》

演出|香港舞蹈家梅卓燕等十八人、台灣藝術家古名伸等二十人
時間|2012/12/01 14:00
地點|玫瑰古蹟─蔡瑞月舞蹈研究社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透過現代社會的視野進行挪用與重新賦予意象涵義的作品,不只是對傳統藝能的技藝層面的反思,也是同時對於演出者自身,甚至是透過演出意象──蹺鞋的束縛、黑子的性格等要素,以身體來回應社會。
4月
23
2025
那麼從「我」的殊異到「我們」的共性,是否也是編舞家在勇於追求個人風格之後,回轉族群光譜的必然路徑?於是儘管整體而言,《我們2》仍提不出一套洞悉自身文化的編舞語彙,並大量仰賴量聲光元素堆砌的「自我異國情調化」
4月
22
2025
對於無法即刻辨識的內容,筆者不斷地回想前一個畫面,重新檢視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觀看狀態,更使筆者意識到:當我們渴望從當下中捕捉意義時,也正是我們被排除在「當下」之外的時刻。
4月
17
2025
不是所有場地都會說話,但舞者的身體常常能指出空間的沉默之處,或者還未被命名的裂縫。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準備好進入場域,但身體感知會先抵達。
4月
16
2025
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4月
11
2025
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舞蹈,是否不乏可以因為舞者的某種非日常表現形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移動手法,包括動用舞者身體能力的各種肢體動作創意表達,有機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見聞經驗予以移動(翻轉)了呢?
4月
02
2025
素人出身的黃碩德不受限的創意,與科班生林衣翎的舞蹈專業,背景迥異、創意與技術相輔相成,才碰撞出《神聖爆胎》這齣奇特的作品;僅管作品仍在實驗階段,但作品廣涵的文化、社會層面值得繼續開發,未來發展可期。
3月
12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