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定位?誰定位?——風乎舞雩舞團《Identity》
10月
13
2021
Identity(風乎舞雩舞團提供/攝影羅淵德)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99次瀏覽

謝昱萱(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系碩士班)


「以身體著墨,在墨與汗水的渲染下現出黑白與虛實的視覺意象,映照觀者對於身份議題的思考。」【1】本次製作風乎舞雩舞團(以下簡稱「風團」)以「Identity」為名,試圖探究身份定位上的議題,然而,這並非風團首次探討該議題,早於2018年的《New Wave》中便以短篇方式於台南的日式老宅內呈現,又2019年與港、法藝術家的共製中以2.0升級再現【2】,以上皆以「Identity」稱之,不過這回卻是風團首次以獨立製作、單一篇章的手法敘事,並更著重於身體著墨的現象,而由舞團所提供的節目單上也開宗明義將其設定為「以身為名系列」,意味著牯嶺街小劇場將作為一種延續。此作中,舞者們全程裸身,身上則塗抹著不一致的墨水,如揮霍迅疾的空白筆觸、粗大工整的線條或沾染塗抹的印記等,在此,創作者將墨喻為文化的象徵,以表現出個體所乘載的文化樣貌和其差異。

演出一開始,印入眼簾的是懸掛於上舞台的三條黑灰色掛布,一名裸身舞者雙腳微開,挺直地站立於舞台中央,他的眼神呆滯,外表看似毫無動靜(以下以「定點舞者」代稱),此時,耳邊傳來的是《世界人權宣言》的英文口述。接著,懸掛於台中的掛布在微光穿透下,露出藏身於後方的軀體,是由三位舞者交織而成,他們像是一個群體,卻不時有隻手臂悄悄越出,彷彿是個徵兆。待一個瞬間,舞者們從掛布旁步出並散佈於場中,以重心低沉姿態四處探索、抓取、握拳、遮掩、塗抹與抹除;隨著時間過去,他們似乎變得更加急促。此時,不免將目光投注於定點舞者的身上,也不知從何開始,由上滴落的墨汁漸漸地沾染了他,從頭至身,再到地面,然而這一切並沒有使他產生反應,反而凸顯出被支配下的無力。

第二段轉折來自於柔和的琴聲,舞者們從四方靠攏、並排於舞台中間,唯獨張菀真穿梭於他人的縫隙間,小心翼翼地將手臂給探出,卻又快速地將其收回,此時的舞者看似有些畏縮。接著,舞者們緩轉重心、相互依靠,與此同時,有更多隻的手臂試探著,他們分別站立於彼此的身軀,形成一座座山丘,握拳舉起的手臂也更加使勁,霎那間,黯淡無助的眼神開始轉為堅定的模樣。爾後,他們移至上舞台的掛布後方,伴隨著暖光再次露出身驅,但這回他們卻是穿越了掛布、穿越了定點舞者,一層層的將其突破,走向前方。後來見安子桓用力一推,將兩位舞者推向雙側,留下一人獨舞,較為剛強的他表現意圖明顯,只不過畫面並沒有停留太久,因為位於雙側的兩位舞者也開始糾纏一起,在僵持、拉鋸的過程,一位舞者爬至另一位舞者的肩上,懸空的他試圖掌控下方人的選擇,在緩慢與平衡間,他的手好幾次地被強行拉回,又或塞回口中。而獨自於一旁的黃婕安則在他人的抗衡下,逐漸凋零。

當舞者們漸漸淡出後,接續的是投影畫面。不過,影像的呈現並不清晰,但略可從部分畫面中推斷出是近年來國際間的人權議事件;畫面從情境到面孔,聲音則從單一語言到多種語言。接著舞者們又動了起來,他們持續地探索、流動、更響亮的擊掌、跪坐和捲起的雙臂,頓時間有種回到第一幕的錯覺,不過這時定點舞者卻動了,儘管全作中他持續不間斷地扮演著,但這回卻是他首次主動,見他雙手緩緩向上展開,並擁抱至胸前,食指對著攤開的手心,接著伸出的雙臂接下了一個重量,他細心的呵護著。最後,所有人的視線匯聚前方,燈漸暗。

Identity(風乎舞雩舞團提供/攝影羅淵德)

演出間,舞作大量採用《世界人權宣言》的口述內容作為配樂,並時而穿插不同的語言和聲音,乃至於空間中的鳥叫聲,試圖想強調人生而自由,不過對比舞作的動作呈現,他們大多時候卻是被受束縛的(bound)。舞者們除了重心保持低沉外,於眼至身軀的抹動、掌到拳的緊握,或是軀體上的緩慢摸索,皆讓人倍感壓迫,甚至有些不自然,當然,各個舞者的表現也不盡相同,除了期間的自身轉變,人與人之間的左右、阻撓亦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於是他們的心境在停留、突破與內縮間不斷地徘徊。

另外,舞作中還有幾處值得深入討論的地方,其中包含表象和本體的探討,而這也是構成身份本質不可或缺的關鍵。

首先,前者略可分為身體、墨水、汗水到場景掛布。事實上,打從一開始從舞者們裸身的原始樣貌、獨一的肢體語彙至墨水賦予的特殊記號,他們顯然已是個體的存在,亦呼應個體的定義(名)源於自身(身),然而,這一切並非如此單純,因為期間他們發生了更多的塗抹與沾染,並和體內溢出的汗水融合、攪和,又或與他者的觸碰、擦拭。這一切,似乎還可從台上的三條布掛進一步解釋,乍看下它又黑又灰,貌似哈利波特中的隱形斗篷(invisibility cloak)【3】,將背裡的一切藏身其中,惟經由光線穿透,舞者的身影才微微從裡透出,時而清晰、時而模糊,當然,視覺上的差異也有關於觀眾席的相對位置,若靠近側邊一些,或許還能瞄見更多現實的一面。筆者認為,這一切的變化、變態正是創作者想藉由墨所傳達出的表象。

其二,是關於本體的討論,也是風團耗時嘗試的一項議題。因此,當焦點再次回到作品主題,筆者便不禁好奇為何要討論Identity?以及,什麼才是風團的Identity?

回朔到以身為名系列的一開始,是來自兩階段的跨國共製,這也意味著,相同的議題在相異文化下進行了互相的辯論及發展,於是探究身份成為多位藝術家們的創作共識,例如〈Runway〉中講述內外在意識的表徵和自身定義、〈遊觀〉傳達出阿美族人被殖民的壓迫【4】,而顏鳳曦這次的〈Identity〉則藉由影音的明示,表現出對於弱勢人權的關注。這一切皆呼應近年國際間的重要時事,小從個體、大到族群,就算彼此的起點不同,皆免不了對自身探索的理由。此外,筆者也發現風團在2020年從「風乎舞雩跨領域創作聚團」正式更名為「風乎舞雩舞團」【5】,從原先跨域和聚集的概念,轉為強調舞蹈本身,雖說前者提及的創作風格仍一貫實踐於作品中,但這似乎也顯示出近期風團對自身定位的變化,及透露出議題在內部的持續發酵。

至於,什麼才是風團的定位?改名後的風團是否已取得更忠於自身的解答?對此,團名顯然已表達其意向,不過「舞團」兩字似乎還不夠明確,因此筆者將從舞團的根源進一步探究,尤其名字便可見一斑。所謂「風乎舞雩」一詞,取自曾皙的治國理念,是一群人修身養性的寫照,這便呼應著風團原名對「聚」的想像,無論是人或形式。同理,回到作品本身,儘管每位舞者著墨於獨一的樣態,又或參與呈現的媒介多元,但將他們全視為一個總體的話,即可稱為全作的樣貌,不過這麼說似乎有些攏統,若再進一步解釋,筆者認為風團的作品本質──應是顏鳳曦(創作)與張菀真(詮釋)風乎舞雩的結果。會有此一想法,且直指單一對象,我想跟張菀真細緻、堅定及具代表性的身體有關,尤其是那蘊藏東方思維的當代風格中。

最後,顏鳳曦這回大膽地展開了一系列有關身份認同的議題,然而,她似乎不打算提出任何明確的解釋。又或者,她在創作過程中更專注於風團的自身探索。至於墨下所對應的文化意涵,則給予開放性的解答,並把定義的主導權交還給現場觀者了。


註釋

1、引自風團的舞作介紹。

2、此處內容參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3、隱形斗篷(invisibility cloak)為哈利波特小說裡的魔法道具,具有隱身的功能,其外表也是黑灰色的一塊布料。

4、引自石志如的評論「倒敘、介入、隱喻的跨域觀演《2018 New Wave》」(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33044

5、風團於2020年5月4日於Facebook粉絲專頁公告改名,並已至臺南市文化局正式更名。

《Identity》

演出|風乎舞雩舞團
時間|2021/10/3 14: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一樓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