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中的馬華文化處境《死亡紀事》
4月
22
2013
死亡紀事(禾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10次瀏覽
鴻鴻(2013年度駐站評論人)

台灣的馬華劇場人,前有符宏征,後有高俊耀,二人皆曾長期師事陳偉誠,也都兼擅導與演。雖然都從事文本劇場,但他們對於肢體語言的特殊關注,以及由之煥發的表演儀式性,也成為令人無法忽視的共通特色。

高俊耀近年持續耕耘黃碧雲關涉階級意識與底層生活的《七宗罪》系列,《死亡紀事》卻是一齣回歸馬華歷史的社會問題作,2011年首演並展開亞洲巡迴,今年又回到牯嶺街小劇場重演。劇情起始於一位父親死後留下的疑問:到底他是道教或回教徒?到底應以何種方式下葬?死,而無法入土為安的焦慮,遙遙呼應著新加坡劇場的經典──郭寶崑的《棺材太大洞太小》。兩齣戲都藉著一個族長的死亡,從家族的反應、與官方的爭執出發,也都試圖用精簡的編制(《棺材太大洞太小》是獨腳戲,《死亡紀事》也不過兩名演員),夾議夾敘的手法,將單一事件像毛巾般絞出汗水來。

不過,相較於郭寶崑對新加坡管理制度的批判,《死亡紀事》更關注華人在馬來西亞生存的文化困境。但是這故事說來卻奇幻色彩十足,其核心意象包括一具拆散的棺材、消失的屍體,和一尾四腳蛇。四腳蛇食狗屍,又被人捕食的段落,兩位演員不斷輪流扮演四腳蛇的手法,彷彿每個人都是食屍者、也是被捕食的人。這種被層層箝制的不自由,凸顯了馬華的複雜處境──不但生時必須偽裝,死了也不得安寧。那具消失的屍體,正是一種詩意的控訴。身份認同的苦惱,或許正是各地華人社會的共通處境,也讓台灣觀眾可以在這個異國情調濃厚的題材中,找到共鳴。

不過,這齣戲的迷人之處,其實更在於表演。高俊耀和蔡德耀兩位演員輪流扮演眾多人物,國語馬來語廣東話福建話加上互相混染的腔調,精準地詮釋了複雜的社會文化處境。他們在敘述者與不同角色間快速轉換,猶如高難度的雜技丟接遊戲,成為維繫觀眾高度專注的主因。更巧妙的設計,是舞台唯一的道具:12塊木板。兩人一開始即哼著童謠、拍著掌、玩著木板遊戲。遊戲的競爭對峙,直接串連起兩人充滿張力的丟接敘事。而富有節奏的擊掌與童謠,更不時如韻腳一般穿梭,讓故事始終維持著兒童般的視角,在彷彿無知、無意當中,訝看不思議的人間怪現狀。而木板時而當作這種那種的道具代替品,時而攤在地上有如棋盤有如柵欄,最終成為散裂的棺材之一塊,象徵的聚焦,水到渠成,讓遊戲形式與沈重主題無瑕扣合,也給了屍體消失的開放結尾,形式上的完整收束。

難得的是,文本與演出看似各行其是,卻毫無勉強造作之感。反而在瘋狂荒謬的情節、與素樸節制的演出美學中,找到美好的平衡。雖然不必端出「貧窮劇場」的帽子,但是如果要舉一個活生生的「貧窮劇場」,我想不到比這齣戲更好的例子。

《死亡紀事》

演出|禾劇場
時間|2013/04/18 19:30
地點|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與臺北市立交響樂團今年推出韋伯的《魔彈射手》,作為年度歌劇製作,選擇演出這部作品,其實需要承擔一定的風險⋯⋯本文將試著從本次的《魔彈射手》的演出狀況與觀後心得,綜合思考歌劇製作的困難、與其在臺灣的運作複雜性。
9月
22
2023
由台灣C MUSICAL製作團隊與韓國拼死奔跑劇團所製作的《伊底帕斯》,選擇了一個不容易處理的文本,以一種相當冒險的方式來呈現,或許也呼應了伊底帕斯這個文本其中一個重點,也是主創團隊所挑中呈現的關鍵字「選擇」。
9月
19
2023
今年於新北市音樂劇節登場的音樂劇《沒有臉的娃娃》,這齣戲最先開始的設定為兒童音樂劇,並且是小劇場演出,但作品文本所探討的,包括家庭成員情感互動、群體所要共同面對的難關,還有生死病痛、人是否真的能選擇命運等議題。
9月
14
2023
看著《親愛的陌生人2.0》,難免感到心情複雜。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失智症患者增多,也讓許多老年人士與其家人憂心忡忡。這背後及牽涉到「失智症污名化」的問題:因為對失智症的迷思與刻板印象,使得患者不願及時就醫,造成後續治療與照護準備的困難。
9月
11
2023
在本次藝穗節中,由陽明交大演藝廳劇場助理與清大戲劇表演通識課學生所創立的「緊急出口製作」選擇呈現喬埃‧波默拉(joël pommerat)劇作《兩韓統一》當中的七個短篇。在政治意味極濃的劇名下,實則是二十個拉扯「愛」字之定義與樣貌的生活場景。
9月
07
2023
在臺灣的售票系統,音樂劇仍被歸類為「戲劇」類演出,但每次演出完,也不乏在黑特版上看見網友對於臺灣音樂劇演員唱功的批評(當然對歌劇演員拙劣演技的批評也不在話下),音樂劇在韓國,同樣也是近二十年,才開始飆升式地成長,但從台上大大小小演員所呈現的,卻能透過演員的功底來彌平音樂與戲劇到底孰為重的難題。
9月
05
2023
《秘密行動》從序幕開始,然後是第九、八、七⋯⋯二、一場,幕的順序為倒敘,共十場。劇本的核心圍繞在砂石車衝撞總統府的社會事件,卻沒有衝撞場面,也沒有任何戲劇性衝突。 六個角色各自叨念,私密而封閉、瑣碎而焦慮的喃喃自語。
9月
05
2023
導演李銘宸偕風格涉的作品,一直隱隱然有近似的驅力,但相對小說家沉思歷史時間之墟,李銘宸的荒墟自《超級市場 Supermarket》(2022)起,更呈顯為一幅商品人為造物超載堆砌的圖景。2023年由其構想、編導,六位表演者共同創作的《百葉》,延續視覺性的隱喻⋯⋯
9月
04
2023
舞台上的一桌二椅和說書人的腳色(楊奇殷飾)明白的宣示:這齣戲意不在「新」。它無意使用新的舞台技術或講述新的故事,而是回訪荷珠的不同生命,藉此質問並重估荷珠之於我們的關係。說書人羅列出荷珠故事的不同版本及其象徵的時代精神,然後拋給觀眾一個大哉問:「我們可以拿這些碎片做什麼?」
8月
30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