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馬華劇場人,前有符宏征,後有高俊耀,二人皆曾長期師事陳偉誠,也都兼擅導與演。雖然都從事文本劇場,但他們對於肢體語言的特殊關注,以及由之煥發的表演儀式性,也成為令人無法忽視的共通特色。
高俊耀近年持續耕耘黃碧雲關涉階級意識與底層生活的《七宗罪》系列,《死亡紀事》卻是一齣回歸馬華歷史的社會問題作,2011年首演並展開亞洲巡迴,今年又回到牯嶺街小劇場重演。劇情起始於一位父親死後留下的疑問:到底他是道教或回教徒?到底應以何種方式下葬?死,而無法入土為安的焦慮,遙遙呼應著新加坡劇場的經典──郭寶崑的《棺材太大洞太小》。兩齣戲都藉著一個族長的死亡,從家族的反應、與官方的爭執出發,也都試圖用精簡的編制(《棺材太大洞太小》是獨腳戲,《死亡紀事》也不過兩名演員),夾議夾敘的手法,將單一事件像毛巾般絞出汗水來。
不過,相較於郭寶崑對新加坡管理制度的批判,《死亡紀事》更關注華人在馬來西亞生存的文化困境。但是這故事說來卻奇幻色彩十足,其核心意象包括一具拆散的棺材、消失的屍體,和一尾四腳蛇。四腳蛇食狗屍,又被人捕食的段落,兩位演員不斷輪流扮演四腳蛇的手法,彷彿每個人都是食屍者、也是被捕食的人。這種被層層箝制的不自由,凸顯了馬華的複雜處境──不但生時必須偽裝,死了也不得安寧。那具消失的屍體,正是一種詩意的控訴。身份認同的苦惱,或許正是各地華人社會的共通處境,也讓台灣觀眾可以在這個異國情調濃厚的題材中,找到共鳴。
不過,這齣戲的迷人之處,其實更在於表演。高俊耀和蔡德耀兩位演員輪流扮演眾多人物,國語馬來語廣東話福建話加上互相混染的腔調,精準地詮釋了複雜的社會文化處境。他們在敘述者與不同角色間快速轉換,猶如高難度的雜技丟接遊戲,成為維繫觀眾高度專注的主因。更巧妙的設計,是舞台唯一的道具:12塊木板。兩人一開始即哼著童謠、拍著掌、玩著木板遊戲。遊戲的競爭對峙,直接串連起兩人充滿張力的丟接敘事。而富有節奏的擊掌與童謠,更不時如韻腳一般穿梭,讓故事始終維持著兒童般的視角,在彷彿無知、無意當中,訝看不思議的人間怪現狀。而木板時而當作這種那種的道具代替品,時而攤在地上有如棋盤有如柵欄,最終成為散裂的棺材之一塊,象徵的聚焦,水到渠成,讓遊戲形式與沈重主題無瑕扣合,也給了屍體消失的開放結尾,形式上的完整收束。
難得的是,文本與演出看似各行其是,卻毫無勉強造作之感。反而在瘋狂荒謬的情節、與素樸節制的演出美學中,找到美好的平衡。雖然不必端出「貧窮劇場」的帽子,但是如果要舉一個活生生的「貧窮劇場」,我想不到比這齣戲更好的例子。
《死亡紀事》
演出|禾劇場
時間|2013/04/18 19:30
地點|台北市牯嶺街小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