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衝突下的黑色幽默《Holy Crab!異鄉記》
6月
01
2016
Holy Crab!異鄉記(創作社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82次瀏覽
曾達元(自由業)

本戲以三線主軸:中國兄妹與海關的三人糾葛、大閘蟹的異想世界、街頭藝人三人組同時展開,在不斷的現實與虛幻交換下,卻不令人困惑與突兀,順利地讓故事互相交織並彼此呼應。劇作家以中國絨螯蟹(俗稱大閘蟹)的「追緝令」此時事新聞發想,原在中華文化的高檔美食,因對美國生態造成威脅,被當局下令全面警戒,在異國如此完全不同的對待,巧妙地暗喻新移民的困境。

入場一眼可見大大小小的紙袋放置在上舞台架上,暗示整個城市就是商場的概念。藍光的氛圍與大小白色移動的光圈,如置身海底世界般與主題呼應,亦增添許多奇幻感。進入新文化就像演戲一樣需要排練,因此演員開場的遊走猶如排練場的暖身,肢體美感豐沛與象徵意味濃厚,黑膠地板僅用白色膠帶貼出大致範圍,簡單而富有設計的舞台,配合演員隨時轉移的角色,場上與架上袋子亦能隨時應用,將劇本中廣大的場景濃縮,卻使觀眾的想像空間因此擴大。

面對文化衝突這樣嚴肅的議題,導演以輕鬆的方式讓觀眾在笑聲中漸漸踏入核心。例如:中國女孩的登場宛如京劇般的腔調,入境時身份指紋辨識以按壓海關的太陽穴與肩膀作為借代,並用輕快上口的歌曲與誇張的舞蹈來處理大閘蟹的奇幻劇情…等。不停遊走在真實與抽象的畫面,調度流暢而自然。尤其海關道格駕駛直升機,載留學女孩徐夏遨遊紐約上空的畫面令人印象深刻,將大小紙袋畫上黑色房子並讓袋上鏤空的窗戶透出黃光,隨著兩人的飛行歷程,其餘演員手控紙袋前後高低晃動、左右上下游移,帶領觀眾進入高空俯瞰的視覺,臨場感、驚喜感十足又富含娛樂性,令人佩服導演高竿的創意發想與執行功力。

此劇原使用英文撰寫,在繁體翻譯與導演的詮釋下,為台灣觀眾做許多文化轉移,讓語言對話與表達方式盡量貼近在地的觀戲習慣。由於探討美國的移民文化,因此角色包含來自各式各樣的國家與不同的種族,但演員並非表現得很像某一類人種,或直接呈現刻板印象的某國人民,在導演指示下以心出發來重新定義眾角色,因此大致雷同的亞洲人物塑形,卻也能夠產生各類人種的印象。眾演員除了扮演現實的人物亦要分飾抽象的角色,自由地穿梭各種寫實與非寫實之間,足見功力深厚。尤其中國兄妹與海關的故事線十分動容,飾演海關道格的郭耀仁堪稱全場靈魂人物,帶有閩南語與台灣國語的人物充滿逗趣,處理角色在正義感與愛情之間的兩難,亦十分到位。林家麒(飾演徐林)除中國口音道地,並成功演繹角色在利益上的追求與亟需親人陪伴的複雜情感。妹妹徐夏之角色本身就充滿內心上的衝突,要面臨家人與愛情的抉擇又要包含自我道德的罪惡感,蔡佾琳不但成功的讓角色充滿層次,處理夢想破碎下定決心回國的情感,更是感動人心。另外演員何瑞康在海鮮批鬥大會中,一人飾演多種海鮮,除語言拿捏精確與肢體轉換順暢,表達「原住民海鮮」與「新住民海鮮」批鬥另一批「新住民海鮮」的各唱各調更令人拍案叫絕。

戲中的插曲與尾聲都選用Frank Sinatra的”New York,New York”,象徵紐約歡迎每個懷抱夢想的外來者,在這裡可以靠自己,成為一個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的人。但眾多角色的共通點就是對於新土地的格格不入,有人選擇繼續奮鬥、有人選擇離開、有人開始對我從哪裡來的認同感到疑惑,因此本曲的使用似乎帶些諷刺。美國一直號稱為民族大熔爐,能將來自全球各地的移民融合在一起,但實際上歧視、排擠卻屢見不顯,與其說是熔爐,不如說像是鴛鴦火鍋,即使身處在同一火爐上,仍會以心理形式上的鐵幕隔開,並不完全想與新文化共融。而台灣因為歷史、地理因素,亦有不少移民文化的衝擊,本劇似乎也能反映台灣的某些社會現況,值得思考當代社會是如何面對外來文化,又是如何與新文化相處。

《Holy Crab!異鄉記》

演出|創作社
時間|2016/05/28 19:30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劇本短篇、多焦而破碎,演員分飾多角,某種程度上反映了該地的多元雜音,跨部混聲交唱國族、人種、膚色、語言、文化等諸多認同議題。此框架之下所形塑而成的主體樣貌,是多重、局部、拼湊且平面的。(吳政翰)
6月
06
2016
將移民對於外在物質處境的追求,回歸於個人情感的內在認同與歸屬需求,也才有了後半段關於「我心裡是個美國人」那看似荒謬卻不無道理的感觸。在這角色的鋪陳下,再次質疑了我們什麼拿為彼此分類標籤。(白斐嵐)
6月
06
2016
物件於劇場中的隱喻紛陳,文字,紙袋,剪裁出都會以及語言印象,紙袋的輕盈容易攜帶,並如資本主義消費行為的眾集合,以演員頭戴紙袋,表現在此消費行為中,大都會消除個別獨特性的現象,人失了面目,於是在異鄉呈現出「非人」狀態。(陳元棠)
6月
02
2016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