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亡靈召喚正義《幽靈馬戲團》
12月
29
2014
幽靈馬戲團(陳又維 攝,黃蝶南天舞踏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08次瀏覽
謝東寧(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雨中的夜晚,穿過公路、醫院、工地、遺址,及幾棟殘存抵抗、被鋼架支撐著而不致傾倒的樂生療養院舊建築,就在建築群最尾端的納骨堂旁邊,他們搭起了一座臨時帳篷。走在工地般的燈光照射中,迎面而來是一隻張著嘴的「獸」之圖,歡迎光臨《幽靈馬戲團》,城市來的人們(活著的人),將被這頭陰性肉體之獸暫時吞蝕(死亡),且讓舞台上素人馬戲班的生命辯證演練,以舞蹈來重新復活觀眾們的想像與行動,喚起大家可以走出劇場,勇敢地為社會的正義戰鬥之精神(真正的活著)。

來自日本舞踏藝術家秦Kanoko,十年前創立了黃蝶南天舞踏團,除了傳播舞踏這個特別的舞蹈形式,更重要的精神,是以創作介入社會;他們早在2005年就走進樂生,一起參與樂生的保留運動,期間除了運動的參與,更直接以駐地的創作演出,展現藝術更內在、深沈的穿透力量。這種以藝術介入社會的眼界,並不只限於在地台灣;多年來他們在作品中所鋪陳出的戰線,從樂生拉到日本沖繩與福島,被壓迫者的東亞國際連線。現在他們推出的十週年紀念演出《幽靈馬戲團》,演出過程中海潮聲不斷,因為他們已經完成了一個階段,並將繼續駛向下一個戰場──被核廢料威脅著的蘭嶼島。

清一色女舞者表演的舞台上,死亡的意象從創始舞者李珮綺(1976--2013)的紀錄片開始,這位視障的女舞者成為編舞者秦Kanoko詩中的「武裝小貓咪」,(「妳成為了我的舞踏方針」),而最後影像中活著的舞者身軀,在投射布幕拉下來以後,成為舞台上六位幽靈的舞動,死亡在此復活,不是血肉之軀的復活,而是精神帶領著的死亡之軀的復活。就在這活的死人/死的活人的雙重疊影身軀中,舞踏女舞者的塗白身軀,化作亡靈的容器,她們成為巫覡,卯足氣力搬演人間的歡樂馬戲班,讓死亡的幽靈再度重返人間。但走此一遭卻必定枉然,人間歡樂的表象之下,還藏著那麼多的不公不義,不過這趟枉然的旅程,卻從另一個角度照亮了「真相」,一如演出序文所寫,「當沉默的幽靈滲出舞者的身體,化為幽默,這些幽默將搔癢世界,或許也將小小搖撼什麼」。

馬戲搬演的節目繁多,擠在小小帳篷裡頭,一共有16段、兩個小時的豐富節目。舞者們以馬戲雜耍(或者小酒館 Cabaret)常見的娛樂招式,大球、體操、鋼管、彩帶、歌唱、吊環、火舞、康康舞…,但是形式以死亡沒有表情的幽靈舞者執行,這樣的表演反而為觀眾帶來異樣的疏離感,而這份疏離感為演出的內容連結其隱喻,大致的關鍵字為:樂生、沖繩、福島、蘭嶼、死亡與抵抗。而隱喻在舞台上呈現的是感性的身體情感,無法言說、只能體會,理性的背景、資料,則寫在一本不算薄的「黃蝶南天十週年紀念通信」中。

演出最後的壓軸,是秦Kanoko扮演「沖繩阿嬤的突擊」,只見她拿著一支削尖的竹竿,以弱小身軀抵抗著不見身影的敵人大喊「突擊」,阿嬤孤身之後有兩座竹架,用毛筆字寫著「突擊一番」(現在就突擊吧)與「故鄉」,舞者凜然的姿態令人顫慄,她召喚戰鬥的鬼魂加入,當戰鬥開始,戰場的火光(群火舞)燃燒逼近觀眾,最後戰鬥結束,燃燒完的戰場一片寂靜,鬼魂阿嬤端著她的火盆離開,繼續等待下一場戰鬥。

接著是一場摹仿康康舞的「抗抗舞」,革命回到人性,歡樂絕不可少,透過康康女郎的大腿與屁股,同志們艱辛的戰鬥暫時歇息,來吧!一起喝酒唱歌,準備繼續下一場更艱辛的戰鬥。

黃蝶南天舞踏團體制外的獨立運作,竟也吸引著爆滿的觀眾,不惜路途的遙遠與天氣的陰冷,上山前來帳篷看演出,特別是在商業體制之下,越來越相似的表演藝術節目中,看到這種精神帶領著形式內容的精彩演出,竟也令我也想起了三十年前的小劇場。是的,除了懷念,更讓人不勝唏噓呀!

《幽靈馬戲團》

演出|黃蝶南天舞踏團
時間|2014/12/26
 19:30
地點|樂生療養院新納骨塔旁特設帳篷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無論鋼管、火舞、綢吊(或是牽亡魂、秀場歌謠),這些形式要能成為舞踏元素的一環,事實上都該先經過「否定形式的建立」階段。可惜我目前只看到了在「否定的方法化」階段,卻還沒有看到舞者明確地找到了「否定」的身體狀態。(盧崇真)
1月
05
2015
這種幾近苦行僧式的「自虐」,不像一般娛樂場合的表演性,若我們把感官貼得更近,也許隱約中能見到她們身後「亡靈」們,正聚精會神地欣賞著。她們的表情,眼神迷離,猶如半夢半醒﹔態度專注、身體謙遜,讓出自己給亡靈們、老人們和樂生療養院不甘不堪的歷史,附身享樂。(傅裕惠)
12月
29
2014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