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舞踏方法論看黃蝶南天下一個十年《幽靈馬戲團》
1月
05
2015
幽靈馬戲團(陳又維 攝,黃蝶南天舞踏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43次瀏覽
盧崇真(東海大學社會系博士候選人)

舞踏,是一種現代舞蹈;但,卻不單純只是一種舞蹈而已。凡被稱為「現代舞蹈」——瑪莎葛蘭姆、雲門林懷民、舞踏土方巽——都要被納入一個現代藝術的發展語境:為了對抗一種西方文明的系統理性,現代藝術的形式原生地帶有一種方法論的特徵。例如:第一代的超現實主義者,他們的創作靠的是自動性技法的心理主義遊戲;傳到了西班牙藝術家達利則發展出「偏執狂鑒別法」(paranoid critical method),藉以捕捉一種跨越意義脈絡的雙重影像。關於「舞踏」的表演形式所關聯到的方法論,在此首先引用林于竝老師的論述:土方巽在1960年代面對日本社會的「安保鬥爭」,將一開始發展的「形式的否定」,朝向「否定形式的建立」;通過1970年代,受到超現實主義文學的影響,又繼續朝向「否定的方法化」路線。本文要討論黃蝶南天舞踏團的新作《幽靈馬戲團》,而我的評論觀點基礎,就是要從舞踏的方法論意義出發。

2002年,秦・Kanoko(時名武藤莉香)還未成立黃蝶南天,於台灣推廣舞踏已有一段時間,受台中大開劇團邀請開設工作坊,並帶領學員一同完成作品《日本舞踏——山海共鳴》。筆者曾于當時參與工作坊演出,而今觀賞《幽靈馬戲團》,不禁讓我回想起當年的創作過程,完成的作品架構令我依然熟悉:每個成員各自發展自身傳記特色和身體記憶的小作品,中間穿插由秦・Kanoko編導的群舞,最後由秦・Kanoko本人擔綱主軸,所有成員共同為演出結尾。「每個人身上都有舞踏」是當時演出的宣傳文案,同時也能準確地傳達我從秦・Kanoko身上學到的舞踏精神。

如果用土方巽舞踏發展的三階段來類比理解秦・Kanoko,我認為在2005年黃蝶南天舞踏團建立之前,她的創作大致處於「否定形式的建立」階段。如果一個舞踏初學者僅僅只從身體外形來把握,將會跌入一種荒謬至極的滑稽狀態:她將完全掌握不到那種不由自主地抖動,乃是出於一種身體的被動性。舞踏表演者基本控制著身體內在的重心,在細緻地重心堆疊和移轉過程中,身體的其他部分則呈現為被動狀態,抖動是出於身體慣性與重力在控制重心時所產生的對抗效果。此次〈懸絲娃娃〉是來自秦・Kanoko最經典的舞踏身體文化形式,我們在《幽靈馬戲團》的作品中,仍能看到這一個經典形象的表現。

藉著上述「否定形式的建立」,秦・Kanoko所帶領的舞者,無論在當時的工作坊或是今天的專業團體中,都能充分展現自身的個性,並揭露「她們」各自的身體記憶。那無疑是一種身體的能量狀態——我這次在擁擠的帳篷裡,被排到一個舞台旁最角落的位置,即便我無法掌握一般表演習慣的舞台調度全景,但我仍十分享受著每一個舞者身體記憶的獨特趣味和各自差異的能量狀態。

我相信,成立黃蝶南天之後,秦・Kanoko正式邁向了「否定的方法化」階段。舞踏的「否定形式」特徵,從無法被任何一種社會分類所涵蓋的、不同個人的多義性出發,並依此「否定形式」來挑戰。每一次,企圖用凌駕每個靈魂和身體存在的社會優先性,來壓制和規訓靈魂與身體的個體性存在的「那些事件」:樂生、福島、蘭嶼。黃蝶南天十年,這個路線已經反覆被論述,這樣的方法論相信也是不証自明。

而我的評論若有任何新鮮之處,主要是關於「否定的方法化」用於吸納台灣庶民社會表演文化形式,以作為舞踏在台灣本土化的這個部分。無論鋼管、火舞、綢吊(或是牽亡魂、秀場歌謠),這些形式要能成為舞踏元素的一環,事實上都該先經過「否定形式的建立」階段。可惜我目前只看到了在「否定的方法化」階段,由議題而來的文化精神狀態,被舞者們當作創作的前提,卻還沒有在鋼管、火舞(〈衣蛾〉中綢吊的身體狀態恰恰是唯一適合的否定形式)的表演形式中,看到舞者明確地找到了「否定」的身體狀態。這種靈魂與身體的異化,我認為是黃蝶南天舞踏團下一個十年的重要課題,而且不只是由秦・Kanoko藝術統籌一人扛下,更要由所有參與者來承擔。

《幽靈馬戲團》

演出|黃蝶南天舞踏團
時間|2014/12/27 19:30
地點|樂生療養院納骨塔旁特設帳篷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種幾近苦行僧式的「自虐」,不像一般娛樂場合的表演性,若我們把感官貼得更近,也許隱約中能見到她們身後「亡靈」們,正聚精會神地欣賞著。她們的表情,眼神迷離,猶如半夢半醒﹔態度專注、身體謙遜,讓出自己給亡靈們、老人們和樂生療養院不甘不堪的歷史,附身享樂。(傅裕惠)
12月
29
2014
兩個小時的豐富節目。舞者們以馬戲雜耍常見的娛樂招式,大球、體操、鋼管、彩帶、歌唱、吊環、火舞、康康舞…,但是形式以死亡沒有表情的幽靈舞者執行,這樣的表演反而為觀眾帶來異樣的疏離感,內容連結其隱喻:樂生、沖繩、福島、蘭嶼、死亡與抵抗。(謝東寧)
12月
29
2014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