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得引出心裡的悲戚《賣鬼狂想》
8月
14
2014
賣鬼狂想(國光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880次瀏覽
郝妮爾(東華大學華文系創作組)

一直以來我都很著迷於以「小丑」為概念的劇作。以一個「丑角」來看世界該是有多麼的不同?曾走進劇場看過多齣以西方「紅鼻子」為核心的表演,那自娛娛人的人生態度,讓生活中的小細節都變得有趣可愛。

但我鮮少有機會,看到一齣整場全由京劇丑角輪番上陣的演出。戲曲中的「丑角」大多只能領得一些支微末節的角色,時常出現個一兩分鐘,惹觀眾樂得哈哈大笑,就蹦蹦跳跳離開場外。然而此次《賣鬼狂想》,卻一口氣顛覆了種種傳統包袱,就連角色的選用,也清一色由三位丑角擔當重任,奠定本齣戲的喜劇基礎!

「小劇場大夢想」至今第二年,不斷嘗試京劇與現代戲劇的結合。在這大膽實驗中,光是舞台就與過去有顯著的不同:台開三面,演員環繞觀眾,拉近觀看者的距離,並且能善用這樣的距離,《賣鬼狂想》以丑角傻得親切的姿態,一會兒咚咚咚地跑進觀眾席區,一會兒要拉著觀眾參與情節,這樣的互動卻一點壓力也沒有,彷彿邀請大家參與他們的遊戲行列。光是在一旁看還不夠,真的會忍不住要跟著一起搭個腔,不知不覺成為劇情的一份子了!

做一齣喜劇談何容易,要能贏得觀眾笑聲,笑得自然、笑得真心,而且最高明的是--能在笑聲中藏著顯而易見的醒世箴言,要笑完之後還能回味再三的!

這故事的腳本是立基於眾人皆知的經典文學〈定伯賣鬼〉,短短幾字篇幅,道出人心不古,比鬼更狡詐的典型文學傳統。有意思的是,編劇邢本寧並不單只是將故事重新講一遍,而是在這百年文學的後面加了一條尾巴:定伯賣了那頭羊(鬼)以後,發生什麼事了?買羊的人又會怎麼處理牠?

演出過程當中安排諸多巧思:例如人見了鬼,便大唱自己是閻王,手裡握的聖賢書則化為「生死簿」;例如故事中的主角(買羊者),即便成了鬼都只念茲在茲該如何將羊再給賣給另一個傻子。凡此種種都指向一件事:無論作為一個人或者一個鬼,都逃不了心中一個「貪」字,放不下生存一個「騙」字。乍看之下是一齣惹得眾人發笑,雅俗共賞的詼諧劇作。不過靜下心來,卻又能在許多淺顯易懂的詞裡,讀到人生的無奈、世事的悲涼。一邊看一邊笑,一邊又忍不住嘆息。

最後,不能不提這齣戲的舞台設計。顛覆京劇一桌二椅的傳統形式,取而代之,是一根巨大的「毛筆」豎立舞台中央(約一層樓高),背景吊起幾條長型布幕,《定伯賣鬼》全文以優美的書法字遍布其上,整體視覺感大方俐落!此外場上就只放了兩個長而方的大cube,一塊刻著「賣鬼狂想」、一塊「子不語」,戲還沒有開始,這舞台的戲劇張力就足夠引人發想深思。

場上那一支大「毛筆」,升起為筆,落下為樹,一面呼應劇本的文學理路,一面又完全不突兀的成為場中之景。而且,或許連舞台設計本身都沒有發現的是──場上那巨大的毛筆立刻讓我想起這系列策展,當初由書法家董陽孜題字,豪氣且優雅的「小劇場.大夢想」六字。這一筆,不只貫穿了整場演出,更穿透了為期三週的策展活動。連成一線,寫成一畫,成為一筆。

這種種的創新與突破,都讓我驚嘆再三。曾經不免心慌,自己這個外行人只能淪於「看熱鬧」的場面,無法深得京劇之美。然而《賣鬼狂想》活潑另類的表演形式,讓我看見了傳統戲曲的更多可能。

《賣鬼狂想》

演出|國光劇團
時間|2014/08/09 14:30
地點|國光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編劇與導演巧妙利索的移植與拆解重組,遵循著戲曲程式的基本規範,融入矛盾甚多但不顯突兀的實驗觀點,提升戲曲自故事本體新編改造的無限可能。(王妍方)
5月
19
2015
本劇可說是近年少見將演員推到第一線的小劇場作品,將丑角靈活多變的藝術風貌發揮得淋漓盡致,演員幾次的臨場抓哏更是讓劇場中充滿笑聲。整體舞台氛圍流暢躍動而不板滯枯燥,編導演三方的契合,保證了此劇的娛樂及可看性。(王照璵)
5月
01
2015
「丑角」,用於插科打諢、作為調劑,多半是個配角。「丑戲」亦是如此,內容多半玩笑戲謔,難登大雅之堂,往往讓觀眾笑過即忘。以「丑戲」作為主軸的《賣鬼狂想》,卻在編劇上讓我們看到本來看不見的深度。(吳岳霖)
8月
12
2014
三位專攻丑角的演員葷素不忌,與觀眾近距離精彩的插科打諢。文武場模仿「我是鬼」的胡琴聲,或流行歌曲「感恩的心」,在如此歡樂的氣氛中,表達的卻是編劇「貝克特式」的老靈魂感傷。《賣鬼狂想》也成了內外行各取所需(熱鬧/門道)的精彩好戲。(謝東寧)
8月
11
2014
走戲人秉持創團首作的熱誠,將傳統套路與現代劇場技法並置,借鑒歌仔戲的美學,融入現代劇場手法(多媒體、電玩畫面、夜店佈景和現代舞),呈現一場融合傳統韻味與現當代感的親子劇場《龍女流浪記》。
11月
07
2025
樊梨花之所以能度過人生的種種考驗,是因為她有法術可以助其度過難關,而沒有法術的阿傑該如何繼續他的人生?或許《低・俗・畫本》隱隱然地給了答案——心理分析不啻是一種阿傑的法術——但法術要立竿見影,或許在戲中才能辦到。
11月
05
2025
那麼,到底《皇上》的「貴妃醉酒」能否勾連出左翼精神,或者它會是什麼新涵義?就此來看,整齣戲似乎渾沌未明,還是「貴妃醉酒」的木刻畫化便是答案所在,必須從上下文脈絡才能找到它的新意——甚至因此,《皇上》要說的是,我們應超克這個主題與左翼構想,走出劇情享娛,甚至是左翼文藝美學與歷史的侷限?
11月
04
2025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