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誕的殘酷《天堂大酒店》
4月
24
2014
天堂大酒店(高雄春天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47次瀏覽
陳志豪(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學生)

2014年高雄春天藝術節邀請來自德國的弗洛茲劇團演出《天堂大酒店》(Hotel Paradiso),是一齣以面具搭配默劇形式呈現的黑色喜劇。全劇由四位演員分別飾演超過十二名以上的角色,如形形色色的客人、警官、小偷、婦人等。以各種面具和服裝凸顯人物的類型特色,讓人一目了然。演員間的默契搭配和服裝快換的時間掌握相當精準,演出節奏十分流暢。

《天堂大酒店》講述兩姐弟共同經營父親留下來的四星級酒店,但由於雙方經營理念不合,頻頻發生衝突。即便酒店經營不善而被拔除四星級的頭銜,母親憤而離世,姐弟的關係並沒因此而冰釋前嫌。隸屬於姐姐的櫃台服務生在酒店裡意外死亡,擔心東窗事發的弟弟同意將屍體交給有解剖癖好廚師肢解。而同一時間逃竄到酒店來的通緝犯,亦糊裡糊塗地慘遭肢體分離的厄運。越發糟糕的局面被姐姐發現了,兩姐弟在充斥電鋸聲的廚房搏鬥,同歸於盡。乍看之下,此劇的情節設定相當血腥殘酷,然而全劇卻以滑稽的面具搭配誇張的肢體演出,讓人忍俊不住。酒店中無論是人與人的互動關係或發生的特定事件,在一般人眼中實顯得荒誕搞笑,例如服務生被旋轉門夾斷了頭,姐姐因為廚師養的狗太兇惡吵鬧而開槍把它給斃了。廚師沒有特別傷感,不久後卻聽見廚房傳來陣陣的電鋸聲等…。此外,劇中亦營造一種反科學的現象,如牆上的杯子會自動飛出,服務生死後冤魂不散等。一切看似違反常理,正是因生命的周遭人事邏輯偏離正常軌跡,人性方逐漸變得毫無道理地荒謬而崩壞。

「死亡」,是《天堂大酒店》刻意經營的意象。劇裡頭的死亡沒濺出滴血來,無任何的打鬥掙扎場面,一切有關死亡的畫面,盡在酒店的門後。廚房之門,象徵死亡與殺戮;而父親遺照下的門,卻是陰陽之間的聯繫。門後的世界和發生的事情任憑觀眾詮釋與想像。死亡開了端,使它成為眾人生命的接二連三。從姐姐殺死狗、母親離世、服務生的意外、通緝犯的闖入到兩姐弟的自相殘殺,當生命能夠被輕易的被奪取,死亡成為一種輕鬆戲謔的玩笑。它血淋淋地揭示生命的輕賤,人性慾望間的醜陋衝突與互相傷害的殘酷。荒誕滑稽的背後,包裹著一層層的黑暗與醜陋。無獨有偶,死亡、冷漠、戲謔、荒謬等印象,正好結合了和其相呼應的表演形式—默劇與面具。演員戴著面具本身就具有掩飾人物臉部表情的效果,僅透過放大肢體語言來傳達人物的喜怒哀樂。人偶不具任何生命氣息,亦無言以對。人富有生命情感的表達在於眼神和臉部表情,面具的掩蓋反而使觀眾產生人偶演戲的錯覺,內心深處不經意地把場上的衝突與殘暴視為滑稽的玩笑。然而荒誕不經的事件容易令人覺得可笑而難以置信,卻無法否定它存在的可能性。

劇終,酒店廚師,一個習慣冷靜面對死亡,彷彿能肢解一切的他,在姐弟同歸於盡後選擇了離開,留下未曾參與其中的女僕人,繼承了酒店凋零的所有。我們何嘗不是一名冷眼的旁觀者,旁觀他人生命的荒腔走板,怪誕可笑,卻未曾察覺自身默默合理化生命中荒謬的殘酷,而欣然接受。但願這齣黑色喜劇帶給觀眾的收穫不僅只是無厘頭的笑料,還有對此劇黑色幽默更深一層的認知。

《天堂大酒店》

演出|弗洛茲劇團
時間|2014/04/19 19:30
地點|高雄市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團員人數如此精簡的非商業性藝術團體可以營運長達二十多年,且同時有幾齣戲將整年的世界巡迴排得滿檔,每部戲有足夠的製作經費以確保品質,不僅回收成本,並保障全團人員的生活與工作,真是值得台灣借鏡!(俞秀青)
4月
28
2014
慣以「黑色幽默」著稱的弗洛茲劇團,把人生當中的苦痛與驚駭以一則又一則戲謔的玩笑化解,旁觀他者的悲傷總是讓我們樂不可支,劇中人物因帶著面偶而喪失表情能力,卻將各種情緒內化在身體裡面。(郝妮爾)
4月
22
2014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
即使黑暗中的強光或投影不時擾亂觀者的感知,製造差異的鏡像裝配卻幾乎無所不在,甚至在K與陸先生、龐蒂或龐蒂雅納,或演員輪流扮演的說書人與其他角色之間,也有彼此互相依存的鏡像或對位關係。
10月
2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