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錘百鍊、去蕪存菁《天堂大酒店》
4月
28
2014
天堂大酒店(高雄春天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81次瀏覽
俞秀青(特約評論人)

來自德國的弗洛茲劇團 (Familie Flöz) 成立於1994年,由舒勒(Hajo Schuler)和米查羅斯基(Markus Michalowski)創立,是個形式獨特的表演團體,並且已啟發全世界多個劇團。根據弗洛茲劇團經理詹尼 (Gianni Bettucci) 表示,受到他們影響而創立類似面具默劇表演形式的團體便已多達5個,遍及西班牙、巴西、美國及德國。

《天堂大酒店》(Hotel Paradiso) 的劇情描述人來人往的老舊旅館,每扇門後都藏著秘密,在理念不合的姊、弟經營之下,發生一連串意外,且演變成暗黑懸疑事件,成為搞笑版之飯店夜驚魂,且劇情驚悚、笑料不斷。此劇是高雄春天藝術節首度以療癒黑色喜劇為題材的節目,而去年在臺北藝術節廣受大眾迴響的演出之一,來自西班牙庫倫卡劇團的《安德魯與多莉妮》,就是看到弗洛茲劇團的演出,才創立面偶默劇形式的劇團且成功的進軍國際。

《天堂大酒店》創作於2008 年,主要由四位表演者以肢體默劇的方式呈現,演員們頭戴面具,且不斷切換了二十多種角色,從頭至尾無一句對白。在形式上,此劇融合了默劇、小丑、雜耍、音樂、舞蹈和戲劇手法,每位演員們都有深厚的表演功力與技巧,隱匿在面具下可男可女、可老可少,不管是跳舞雜耍或身體情緒的細微動作,樣樣都精湛傳神。在此劇中,導演展現無數精密的細節,例如:為了製造聲音的距離感,劇團不直接使用劇院的後台音響,特別帶了自己的小音箱,播放左側舞台漸行漸遠的汽車或摩托車聲;以大量痱子粉製造出漫天煙霧迷漫的矇矓感;道具機關使用與燈光氛圍的配合;還有窗簾花布色澤與老歌選擇的文化時代考究與意義等,再再地令觀眾感受到創作者深入的全盤。

此類型的節目,在本質上是非常的平易近人,因面具提供明確的角色與個性,演員的情緒可以藉肢體動作放大,造成另一種誇張的情感表現,無論是衝突暴力或表現親情等,都充滿想像與舞台張力,加上連貫性的劇情,讓各年齡層的觀者皆淺顯易懂。唯一稍顯不合宜的是,觀眾席中有些小孩,但劇情有多處驚悚的謀殺,雖沒有直接目睹,但仍滿殘酷的(也許當代兒童對於電腦遊戲的視覺暴力已司空見慣)。在台灣,我們很少見到內容極為優質又令人省思的黑色幽默諷刺喜劇,特別不譁眾取竉與不特意搞笑的演出,且在舞台元素中處處充滿驚喜與巧思。弗洛茲劇團可以風靡國際並啟發諸多藝術工作者以同樣形式風格創團,可以想見其表演魅力。

看完這齣戲給筆者一個很大的省思,一個團員人數如此精簡的非商業性藝術團體可以營運長達二十多年,且同時有幾齣戲將整年的世界巡迴排得滿檔,所以每部戲可以有足夠的製作經費以確保品質,且不僅回收成本,並保障全團人員的生活與工作,真是值得台灣借鏡!《天堂大酒店》在演出超過三百多場的千錘百鍊之下,在燈光、服裝、肢體、表演、音樂、舞台及道具機關等,都已經精確細緻、去蕪存菁了,希望未來我們可以常常見到如此精湛的藝文節目。

《天堂大酒店》

演出|弗洛茲劇團
時間|2014/04/20 14:30
地點|高雄市大東藝文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死亡」,是《天堂大酒店》刻意經營的意象。一切有關死亡的畫面,盡在酒店的門後。廚房之門,象徵死亡與殺戮;而父親遺照下的門,卻是陰陽之間的聯繫。門後的世界和發生的事情任憑觀眾詮釋與想像。(陳志豪)
4月
24
2014
慣以「黑色幽默」著稱的弗洛茲劇團,把人生當中的苦痛與驚駭以一則又一則戲謔的玩笑化解,旁觀他者的悲傷總是讓我們樂不可支,劇中人物因帶著面偶而喪失表情能力,卻將各種情緒內化在身體裡面。(郝妮爾)
4月
22
2014
畢竟在現有既定的獨角戲形式與替代空間表演的客觀條件限制下,從文學文本到表演文本必然需要作出極大的跨越。因此,自己關注的重點在於創作團隊如何運用所選擇的空間進行表演敘事,達成現場與觀者的交流
4月
22
2025
四位歌者以科薩語、祖魯語和茨瓦納語進行的演唱,試圖召喚非洲這塊土地的過往先知,加上「Isicathamiya」獨特的社會文化意涵,似也透露了某種「過去的痕跡」——既是礦工族群的社會處境,也是肯特里奇向來關注的南非人權與殖民議題。
4月
18
2025
無論怎樣,《伊南娜計畫》是觀戲體驗的稀珍,一方面,受惠於劇場本是殼牌倉庫的樸實,沒有複雜機械的舞台設施,讓觀眾得以聚精會神於演員的臨在與肢體動作
4月
14
2025
我認為《伊南娜計畫》若能給出指引,那將會是尚未深究葛式劇場的神思,也就是通往過去、根源又能面質當下處境的當代敘事。
4月
14
2025
本文要處理的,既不是對於歷史、原作的比較考據,亦非限縮在免去歷史責任的表演效果,而是著重於,2025年版本《熱帶天使》所作出的種種選擇,如何透過音樂劇的形式外顯,反映出了對於1940年代歷史創傷的無法面對。
4月
14
2025
觀賞完《熱帶天使》,思索其中提及面對身為台灣人命運的提問,卻無從在劇中得到任何深度的思辨,反而淪為過度美化的情感故事,以天使的角度來敘說這些歷史下殘酷的艱難時刻與身分認同
4月
14
2025
這股喜劇感的格格不入,倒也不能歸咎於個別的選角或情節,而暗示著更大矛盾的未解決:觀眾究竟應該從什麼樣的倫理位置來觀看、理解與反思戰爭及其經驗,才算恰當?
4月
14
2025